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143.149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印度10:告别阿育王》 的原始碼
←
《印度10:告别阿育王》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印度10.jpg|thumb|350px|right|[https://www.vrrw.net/uploads/allimg/200916/8-200916102244124.JPG 原图链接][https://www.vrrw.net/hstj/14264.html 图片来自作品人物网]]] '''印度10:告别阿育王'''是余秋雨写的一篇散文。 == 原文欣赏 == 守护释迦牟尼苦修洞窟的喇嘛一再叮嘱我们赶快离开,我们一看地图,干脆再去一个佛教重地,现在叫巴特那,佛教典籍中一再提及的华氏城。 释迦牟尼时代那里已经是一个小王国,叫波叱厘子。阿育王把它定为首都,很长时期内,一系列影响深远的弘佛决定荀液这里作出。为此,法显和玄类也都来拜访过。从巴特那北行,可以进人尼泊尔。好,那我们就选定这一条路。 这些天来,自从我们由新德里出发,行路又越来越艰难了。开头还好一点,从斋浦尔到阿格拉就开始不行了,再到坎普尔、瓦拉纳西,越来越糟糕。瓦拉纳西往东简直不能走了,巴特那达到顶峰。 这次不再是提防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边境那条目前全世界最危险的道路上国际恐沛集团的出没,也不是担心巴基斯坦南方省份土匪的拦劫,而是彻底领受了一种未被有效管理的贫困社会必然喷涌出来的巨大混乱和恐怖。一天二十四小时,路上始终拥塞着逃难般的狂流。严重超载的卡车和客车,车顶上站满了人,车窗外面还攀着人,尖声鸣着喇叭力图通过,但早已塞得里外三层,怎么也娜动不得。 夹在这些车辆中间的,是驴车、自行车、牛群、蹦蹦车、闲汉、小贩、乞丐和一丝不挂的裸行者,全都灰污满身。 窄窄一条路,不知什么年代修的,女升象刚刚经历地壳变动,永远是大坑接小坑。没走几步就见到一辆四轮朝天的翻车,一路翻过去,像是在开翻车博览会。但没有救助者和围观者,大家早就看腻了。 在这样一条路上行车,必须作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一开出去就是十几个小时,半路上没有任何地方可以吃饭。大家全都饿得头昏脑涨,但最麻烦的还是上厕所。沿途哪里有厕所啊,以前在沙摸、田野还能勉强随地解决,而这里永远是人潮汹涌。只能滴水不进,偶尔见到远处一片萎黄的玉米地,几位小姐、女士便疯了般地飞奔而去。不仅沿途不能吃饭,旅馆里的饮食也完全不能相信。李辉去参观了一家据说是最大的乳品厂回来之后,发誓不再喝一口这里的牛奶。平日只在旅馆吃饭的队员们绝大多数肚子都出了问题,有的还高烧不退。因此队里严格规定,只准吃几样东西,连在旅馆刷牙时,也不准用这里的自来水漱口,一人一小杯纯净水。但这里买的纯净水,细细一看有不少浮游物,于是只得到处寻找“依云”之类国际牌号。到后来,队员们惟一能放心吃的只有两样东西:带壳的煮鸡蛋和带壳花生。 行车十几小时,又必须让开白天的访问时间,那么大半时间只能是夜间行驶。夜间,闲汉和自行车少了,超载的一卡车却比白天更多,它们大多没有尾灯,迎头开来时必以强光灯照得你睁不开眼,而且往往只开一盏,完全无法判断这是它的去孩丁还是右灯。冷不防,横里还会蹿出几辆驴车。 因此,其间的险情密如牛毛,几位司机熬过了荒漠、冲过了沙暴、闯过了险区,现在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紧张。对讲机声声急呼,所有的人都憋住了气,睁大了眼,浸透了汗,看佛祖如何保佑我们步步为营,穿越新的难关。 在此,我又一次感念起眼前这批握着驾驶盘的伙伴。没有他们,就不可能有电视拍摄,也不可能有我的文化考察,因此必须写下刊邪1的名字了。队长郭没坚持开车,有时还开头车探路,在又叔井机里指挥,把嗓子也喊哑了;另一位出色的指挥者是马大立,我们此行数万公里的路面大多数由他一公里一公里地开辟着,他的助手欧阳少辉也功不可没;陈吉勇押尾车,不仅需要察看车队后方的情况,还要统观车队整体状态。我坐的四号车由李兆波驾驶,一个威风凛凛的男子汉,日日夜夜的生死与共和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我们前面的三一号车的驾驶员是王峥,一个能说一口地道北京话的香港人,以快乐的性情让大家高兴。除他们之夕卜,崖国贤和谢迎也驾了很长时间的车。我们一行中好几位小姐都是驾车好手,但早就规定,绝不让她们碰驾驶盘,她们百般无奈,就当起了“副驾驶”,坐在驾驶员旁边的前座上,手持对讲机指挥后面的车辆。节目主持人李辉刁、姐一来就在三号车上指挥四号、五号车,用语的果断、准确立即能让人判断她本人的驾驶水平。刘星光刁、姐在车队越过最危险区域的那晚没放下过对讲机,前面路上的一切险情都是靠她一句句描述的。赵维小姐虽然发号施令不多,却也总是平稳而及时地告诉尾车该怎么行驶。结果,半夜到达住地,所有的人都累得上气不接下气,步履跳姗地搬运行李。 今晚到巴特那,进城后更开不动车。好不容易寸寸尺尺地挪到了一家旅馆,胡乱吃了一点什么便倒在床上。刚要合眼又不能,嗡嗡嗡地蚊子成阵,顺手就拍死二十几个,满墙血迹,听见隔壁也在拍。 忽然一条狗叫了,一条条全叫起来,到最后,我相信全城的狗都叫了,一片凄烈,撕肝裂胆。 完全没法睡了,便起身坐在黑暗中想,这些天的经历实在终生难忘。在埃及的尼罗河边已经觉得不行了,没想到后来还看到了伊拉克和伊朗。但与这儿一比,伊朗简直是天堂。伊拉克再糟糕,至少还有宽阔平整的道路可走,于净火烫的大饼可吃,但在这里看见的,只是三个极端:极端的贫困、极端的混乱、极端的肮脏。潇动准相信这是-闷别个有人管理的社会,那些热热闹闹地选出来的官.员们不知在忙什么。 我真诚地希望,眼中所见只是一些外层。我也知道,印度在有些领域(如电脑软件)发展很快,印度的富人也不少。但自身的经历却又告诉我们,街边路头的景象往往比数据、报告更能反映一个社会普通民众的生活本相。何况,我们这次并没有故意地深人僻远地区,而是横穿了号称富饶的整个北印度,面对的是声名显赫的恒河平原。这个阿育王的首府一定有很多文化遗迹,但一看行路情况已经使我们有点害怕,只怕沾污了对神圣之地的印象。那京拟寸不起了,伟大的阿育王,我们明天只好别你而去,去尼泊尔。<ref>[https://www.vrrw.net/hstj/14226.html 余秋雨《印度10:告别阿育王》原文及解析]</ref> == 《信客》作者余秋雨简介 == 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我国当代著名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多年,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教授,上海写作学会会长。辞职后继续从事教学和写作。主要著作有《戏剧理论史稿》(1983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艺术创造工程》(1978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文化苦旅》]](1992年,知识出版社出版)、《文明的碎片》(1994年5月第1版,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秋雨散文》]](1994年,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山居笔记》]](1998年,文汇出版社出版)。1997年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入载多部世界名人录。所著散文集《文化苦旅》获上海市出版一等奖,上海市文学艺术优秀奖,台湾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金石堂最具影响力的书奖。《山居笔记》获海外华文文学最高奖──台湾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第一名。此篇[[《信客》]]选自[[《文化苦旅》]]。<ref>[https://wenda.so.com/q/1361652655062461 《信客》作者余秋雨简介]</ref> ==人物经历== 1946年8月23日出生于浙江省余姚县(今慈溪市桥头镇)。1962年毕业于培进中学(即上戏附中)。1966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2]。 1975年到1976年在恩师盛钟健先生的帮助下,到浙江奉化县一所半山老楼里苦读中国古代文献,研习中国古代历史文化[3]。 1980年,陆续出版了《戏剧理论史稿》《中国戏剧文化史述》《戏剧审美心理学》,《艺术创造工程》以及《Some Observations on the Aesthetics of Primitive Theatre》等一系列学术著作。先后荣获全国戏剧理论著作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著作奖、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4]。 1985年成为当时中国大陆最年轻的文科教授。 1986年,被文化部副部长英若诚提名,破格任命为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上海市写作学会会长,上海市委咨询策划顾问,并被授予“上海十大学术精英”称号。 1987年余秋雨到甘肃联合大学讲学,开办了戏剧创作班,成为联大的教授。 1987年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的荣誉称号,享受政府特殊贡献津贴[5]。 1992年余秋雨辞去上戏院长职务,由胡妙胜接任院长。 1999年之后主持香港凤凰卫视对人类各大文明遗址的历史考察,成为目前世界上唯一贴地穿越数万公里危险地区的人文学科教授,也是9.11事件之前最早向文明世界报告恐怖主义控制区域实际状况的学者。 2004年底,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大学、中华英才编辑部等单位选为“中国十大艺术精英”和“中国文化传播坐标人物”。 2011年9月16日,余秋雨重返甘肃联合大学,学校特聘他为甘肃联合大学荣誉教授[6]。 2012年9月11日,余秋雨正式通知日本方面,鉴于日本政府在钓鱼岛问题上的种种作为,决定拒绝出席9月22号在日本召开的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研讨会。余秋雨原本准备在会上发表一篇有关中华文明数千年来“非侵略、非远征、非扩张”的学术报告,并以此来对比其他文明[7]。 2013年6月22日,余秋雨到云南曲靖讲学,受聘为曲靖师范学院荣誉教授[8]。 ==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810 文学总论]] [[Category:820 中国文学总论]]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印度10:告别阿育王》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