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22.167.85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清史稿》 的原始碼
←
《清史稿》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big>《清史稿》</big>'''是中华民国初年由北洋政府设馆编修,记载清朝历史的纪传体历史著作。全书共有五百三十六卷,其中本纪二十五卷,志一百四十二卷,表五十三卷,列传三百一十六卷,以纪传为中心。 全书包括整个大清帝国的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上起1616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建国称汗,下至1912年清朝灭亡,共二百九十六年的历史。 《清史稿》自1914年设立清史馆起,编修工作历时十四年,先后参加编写的有柯劭忞等一百多人。1927年,主编赵尔巽见全稿已初步成形,遂决定以《清史稿》之名将各卷刊印出版,以示其为未定本。赵尔巽在《发刊缀言》中指出,本书是“作为史稿披露”的“急救之章”,并非视为成书“,但因尚无依中国传统正史体例编写的清朝史书,加上《清史稿》本身史料丰富,其价值仍不可忽视。<ref>[https://haokan.baidu.com/v?vid=9003921843789293136&pd=bjh&fr=bjhauthor&type=video 《清史稿》是研究清史的重要资料,存在很多缺点,刚出版就被查封,好看视频 2019年4月28日] </ref> [[File:清史稿.jpg|缩略图| 300px |居右|[https://gimg2.baidu.com/image_search/src=http%3A%2F%2Fimage31.bookschina.com%2F2008%2F20080929%2F3034694.jpg&refer=http%3A%2F%2Fimage31.bookschina.com&app=2002&size=f9999,10000&q=a80&n=0&g=0n&fmt=jpeg?sec=1621835069&t=8383113bc277c56d6a330452e884b18e 原图链接][https://image.baidu.com/search/detail?ct=503316480&z=0&ipn=d&word=%E6%B8%85%E5%8F%B2%E7%A8%BF&step_word=&hs=0&pn=0&spn=0&di=880&pi=0&rn=1&tn=baiduimagedetail&is=0%2C0&istype=0&ie=utf-8&oe=utf-8&in=&cl=2&lm=-1&st=undefined&cs=911509767%2C1977926629&os=3993167075%2C2179778631&simid=3431174997%2C270836245&adpicid=0&lpn=0&ln=1961&fr=&fmq=1619243063350_R&fm=&ic=undefined&s=undefined&hd=undefined&latest=undefined©right=undefined&se=&sme=&tab=0&width=undefined&height=undefined&face=undefined&ist=&jit=&cg=&bdtype=0&oriquery=&objurl=https%3A%2F%2Fgimg2.baidu.com%2Fimage_search%2Fsrc%3Dhttp%3A%2F%2Fimage31.bookschina.com%2F2008%2F20080929%2F3034694.jpg%26refer%3Dhttp%3A%2F%2Fimage31.bookschina.com%26app%3D2002%26size%3Df9999%2C10000%26q%3Da80%26n%3D0%26g%3D0n%26fmt%3Djpeg%3Fsec%3D1621835069%26t%3D8383113bc277c56d6a330452e884b18e&fromurl=ippr_z2C%24qAzdH3FAzdH3Fooo_z%26e3Bowg2viw5_z%26e3Bgjp_z%26e3BvgAzdH3Ffi5rAzdH3Fiyr6517vp_nnbn80_z%26e3Bip4s&gsm=3&rpstart=0&rpnum=0&islist=&querylist=&force=undefined来自 百度 的图片]]] == 基本信息 == 作品名称清史稿作 者赵尔巽(主编)创作年代1927年作品类别历史著作卷 数五百三十六卷字 数约8000000字古籍归类史部>正史(今版《续修提要》) ==内容简介== 《清史稿》是北洋政府时期,经袁世凯批准,由赵尔巽为总担纲编纂的一部大型清朝历史史籍,因其未经总阅修订即匆忙付梓刊行,故曰“史稿”。参与该史稿纂修的工作人员,前后有300多人,编纂时间历达15年,最后成书536卷,800余万字。《清史稿》为清史研究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史料。但其在政治观点、体裁体例、史实内容等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和舛错。认真研究总结《清史稿》纂修始末及其经验教训,对刚启动的新的大型清史纂修工程,不无裨益和借鉴。<ref>[https://haokan.baidu.com/v?vid=1417655114891520516&pd=bjh&fr=bjhauthor&type=video 多数皇帝长相平庸得掉渣?《清史稿》战战兢兢四字形容乾隆外表!,好看视频 2019年3月18日] </ref> 列传一 后妃 · 列传二 诸王一 · 列传三 诸王二:广略贝勒褚英、子安平贝勒杜度、敬谨庄亲王尼堪、杜度子悫厚、贝勒杜尔祜、贝子穆尔祜、恪僖贝子特尔祜、怀愍贝子萨弼 · 列传四 诸王三:阿拜、汤古代、子聂克塞、莽古尔泰、塔拜、阿巴泰、子岳乐、博和讬、博洛、博和讬子彰泰、阿巴泰孙苏布图、巴布泰、德格类、巴布海、阿济格、赖慕布 · 列传五 诸王四:多尔衮、多铎(子多尼、信郡王董额、辅国恪僖公察尼、多尼子信郡王鄂紥)、费扬果 · 列传六 诸王五:太宗诸子,豪格(子猛峨、猛峨子延信)、叶布舒、硕塞、允禄、高塞、常舒、韬塞、博穆博果尔世祖诸子,福全、荣亲王、常宁、隆禧 · 列传七 诸王六:圣祖诸子,允禔、允礽、允祉、允祺、允祐、允禩、允禟、允礻我、允祹、允祥、允昷、允潖、允礼、允祎、允禧、永瑢、允祜、允祁、允祕世宗诸子,弘晖、弘昼、福惠 · 列传八 诸王七:高宗诸子,永璜、永琏、永璋、永琪、永琮、永璇、永瑆、永璂、永璘仁宗诸子,穆郡王、绵恺、奕誴、绵忻、绵愉宣宗诸子,奕纬、奕纲、奕继、奕、奕譞、奕詥、奕譓文宗子,悯郡王 · 列传九:阿哈出(子释加奴)、猛哥不花、释加奴(子李满住)、李满住(孙完者秃)、猛哥不花子、撒满哈失里、猛哥帖木儿、猛哥帖木儿(弟凡察、子董山)、董山(子脱罗)、脱罗(子脱原保)、凡察(子不花秃) · 列传十:万(子扈尔干)、孟格布禄、扈尔干(子岱善)、孟格布禄(子吴尔古代)、杨吉砮(兄清佳砮)、杨吉砮(子纳林布禄)、金台石、清佳砮(子布寨)、布寨(子布扬古)、布占泰、拜音达里 · 列传十一:张煌言、张名振、王翊、郑成功(子郑经、经子郑克塽)、李定国 · 列传十二:额亦都、费英东(子索海、孙倭黑)、何和礼(子多积礼、和硕图、都类)、安费扬古、扈尔汉 · 列传十三:扬古利、劳萨(子程尼)、图鲁什(子巴什泰)、觉罗拜山(子顾纳岱、顾纳岱子莫洛浑)西喇布(子马喇希)、阿兰珠(阿兰珠弟布尔堪)、纳尔察(子瑚沙)、达音布、朗格(子和讬、从弟雍舜)、玛尔当图(子乌库理)、喀喇(子紥福尼、紥福尼子舒里浑、洛多欢、崆古图、舒里浑孙特尔勒)、巴笃理、穆克谭(子爱音塔穆)、达珠瑚(子翁阿岱) · 列传十四:常书(弟扬书 、子察哈喇、孙叶玺、曾孙辰布禄、察哈喇子、富喇克塔、扬书子达尔汉、达尔汉子鄂罗塞臣)、康果礼(弟喀克都哩)、哈哈纳(子费扬古、弟绰和诺、绰和诺从子富喀禅)、叶克书(叶克书子道喇)、博尔晋(子特锦、孙玛沁、曾孙康喀喇)、雅希禅(子恭衮、讷尔特、拉笃浑)舒赛(子西兰、西兰子席特库)、景固勒岱(从弟崇阿)、扬善(弟伊逊、纳都祜、从弟武赖)、冷格里(子穆成格、弟纳穆泰、从弟谭布)、萨穆什喀、雅赖(弟洪尼雅喀、子武拉禅、洪尼雅喀弟萨苏喀)、阿山 · 列传十五:额尔德尼、噶盖(噶盖子武善、布善、布善子夸扎、达海、尼堪)、库尔缠(弟库拜)、英俄尔岱、满达尔汉(弟马福塔)、明安达礼 · 列传十六:明安(子昂洪)、多尔济、恩格类、恩格类从子布当、布颜代、恩格德尔(子额尔克戴青)、古尔布什、鄂齐尔桑布尔喀图、弼喇什、色尔格克、阿济拜恩格图、鄂本兑、和济格尔、和济格尔子拜音达里、阿赖、布延、阿尔沙瑚、阿尔沙瑚兄子果尔沁、额琳奇岱青、德参济旺、多尔济达尔罕、奇塔特彻尔贝、洛哩(弟沙哩岱)、奇塔特伟徵、奇塔特伟徵弟额尔格勒珠尔、喀兰图、紥克托会、衮楚克图英、珲津、沙尔布。 ==成书过程== 清史稿是民国初年设立的清史馆编写的记述清代历史的未定稿。它按照历代封建「正史」的体例,也分为纪、志、表、传四部分,共五百三十六卷。清史馆由赵尔巽任馆长,先后参加编写的有柯劭忞等一百多人。一九一四年工作开始,至一九二七年大致完稿,历时十四年。 《清史稿》虽编成于辛亥革命以后,而编者却基本上还是站在清王朝的立场来写清史的。由于成于众手,彼此照应不够,完稿后又未经仔细核改,刊行时校对也不认真,是以体例不一,繁简失当,以至年月、事实、人名、地名的错误往往可见。对于编纂上的这些问题,编者也是有所了解的,因此《发刊缀言》中指出,此书仅仅是“作为史稿披露”,「乃大辂椎轮之先导,并非视为成书也」。 尽管此书存在错误和缺点,它根据的大部分材料如清实录、清代的国史列传、清会典和一些档案等,今天也可以见到,但编者把大量的资料汇集起来,初步作了整理,这就使读者能够得到比较详细系统的有关清代史事的素材。而且有些志和清末人物的列传,并非取材于常见的史料,当另有所本。因此,这部书仍有它的参考价值。 此书的刊印,是由袁金铠主持,金梁经办,于一九二八年出书,共印一千一百部。其中四百部由金梁运往东北发行,这批书我们称为「关外一次本」。后来清史馆的人发现金梁对原稿私自做了改动,他们不同意金梁的增删,于是把北京的存书又做了一些抽换,这批书通称「关内本」。以后东北又印过一次,内容也有所改动,我们称为「关外二次本」。这三种版本的异同,主要表现在:一、全篇的增删。关内本删去关外一次本原有的张勋传、张彪附传,康有为传,以及金梁所写的校刻记。关外二次本只删去关外一次本的张彪附传,抽掉公主表序和时宪志中的八缐对数表,增加了陈黉举、朱筠、翁方纲三传。 二、同一篇中内容改动。关内本抽换了关外一次本的艺文志序,删去志中易类书目六十四种,修改了劳乃宣、沈曾植的传论,改订了清史馆职名。关外二次本压缩了赵尔丰传。 民国三年(1914年),经民国国务院呈文,大总统袁世凯设清史馆,以赵尔巽为馆长,缪荃孙、柯劭忞等人为总纂,总领清史修撰工作,参与者先 后有一百余人,没有固定编制,人员由馆长聘用。如赵尔巽曾亲自拜访夏孙桐,请其出面任总纂。 清史馆内设有“功课簿”,记载馆员分工事宜,如柯劭忞撰《天文志》、《时宪志》。缪荃孙撰《儒林传》、《文苑传》、《土司传》。吴廷燮撰高宗、仁宗、宣宗、文宗、穆宗五朝《本纪》、《大臣年表》。吴士鉴撰《地理志》贵州、新疆各一卷、《宗室世系表》、《公主表》、《皇子世表》及《艺文志》初稿。章钰撰《忠义传》、《艺文志》定稿。金兆蕃撰太祖、太宗、顺治三朝列传及《列女传》。秦树声撰《地理志》直隶卷,王大钧撰嘉庆朝列传。夏孙桐撰嘉庆、道光朝列传及《循吏传》、《艺术传》。田应璜撰《地理志》山西一卷。罗惇曧撰《交通志》,戴锡章撰《邦交志》。唐邦治撰《军机大臣年表》。王树楠撰咸丰、同治朝大臣传。叶尔恺撰《宗教志》,其中喇嘛教、基督教、回教各一卷。张采田撰《地理志》江苏卷、《刑法志》、《乐志》、《后妃传》。吴怀清撰《地理志》陕西一卷、《食货志》征榷卷。张书云撰《礼志》,补辑《舆服志》、《选举志》。俞陛云撰《兵志》与部分列传。马其昶撰光宣朝臣工列传,修正《文苑传》。蓝钰撰《地理志》云南一卷。朱师辙有言:“列传撰人甚多,在馆诸人,几人人皆有。以余论,虽以咸同列传为主,而康乾以来各朝,皆曾补撰。盖每朝皆出于众手,惟每朝有主体撰人;又重修整时,归何人为主,则其负责为多。” 撰稿期间,往往须请人抄稿,“第一次抄稿,由各人自觅书手缮写,按千字小洋一角,由馆计算”。1920年编成初稿,1926年修订一次,到1927年大致完稿。 ==版本信息== 《清史稿》在刻印过程中,出现了版本问题。袁金铠因忙于他事,转托金梁协助校刻此书。金梁遂趁时局纷扰之际,利用职权,擅改原稿,并将印成的一千一百部书中的四百部运往东北发行,这就是所谓“关外本”(又称关外一次本)。 当原编纂人员发现金梁私自篡改原稿,便决定将留在北京的原印本更正重印。如删去《张勋传》(附张彪传),《康有为传》及金梁所写的“校刻记”;改订了“清史馆职名”;删去了“易类”书目六十四种;抽换了《艺文志·序》;修改了个别传记,这就成了所谓“关内本”。以后,金梁坚持以“关外本”为基础,并根据当时学者对《清史稿》提出的批评和关内本所作的一些重要更正,再作删改、增补,删去了《张彪附传》、《公主表·序》和数学工具书“八线对数表”,增加或压缩了个别传略,较前两个版本均少了七卷,仅有五百二十九卷,这就是所谓“重印本”(又称关外二次本)。 版本的不同造成了混乱,后来,市场上又有所谓“联合书店影印本”和“日本人铅印本”两种流传。南京国民政府曾两次组织人力。要修改《清史稿》,但因种种原因,毫无结果。《清史稿》的版本比较多,主要有关外本、关内本、金梁重印本、上海联合书店影印本、日本印本等,其中以关外本与关内本最早流传,影响颇大。 冯尔康《清史史料学初稿》列举了以下几种: 关外本(或曰“关外一次本”)《清史稿》纂定以后,共计536 卷,于1928年在北京印刷。当时资助清史馆的黑龙江方面的金梁担任“校对”,他利用负责刊印之便,私下给自己加了“总阅”的名义,附刻了他自己的《清史稿校刻记》,又修改了某些文字,然后将印成的一千一百部中的四百部运往东北。运到东北的这四百部《清史稿》就被称为“关外本”。后来这个版本经过修改重印,故又称作“关外一次本”。 关内本1928年印刷的一千一百部《清史稿》留在关内的七百部,被清史馆的一些人发现了金梁的篡改,又将它改回来,并取消了金梁的“校刻记”和[[《张勋传》]]《张彪附传》《康有为传》,就是所谓的“关内本”。实际上,关内本与关外本是同一次印刷的,只是关内本在局部上作了一点抽调。关内本与关外两次本之版本异同,大致如下:关内本删去关外一次本原有的《张勋传附张彪传》中的《张彪传》、《康有为传附康广仁传》中的《康广仁传》以及金梁所撰《校刻记》。而关外二次本只删去关外一次本的《张彪附传》,并抽掉《公主表·序》和《时宪志》末附的《八线对数表》七卷,增加了陈黉举、朱筠、翁方纲三传。按关内本此卷原是《劳乃宣传》《沈曾植传》,无《张勋传》《康有为传》。传后有论,其文为“论曰:乃宣、曾植皆学有远识,本其所学,使获竞其所施,其治绩当更有远到者。乃朝局迁移,挂冠神武,虽皆侨居海滨,而平居故国之思,无时敢或忘者。卒至憔悴忧伤,赍志以没。悲夫!”清史馆对张勋、康有为原定暂不立传,是金梁将二传底稿私自付刻。今关外一次本于《张勋传》后附有《张彪传》。 又关内本抽换了关外一次本的《艺文志·序》,因增入的《序》过长,以致脱夺自《易》类[[《易经通注]]》、[[《日讲易经解义》]]、《周易折中》、《周易述义》、《易图解》、《周易补注》、《易翼》、[[《读易大旨》]]、《周易裨疏》、[[《考异》]]、《周易内传》、《发例》、《周易大象解》、《周易外传》、《易学象数论》、《周易象辞》、[[《寻门馀论》]]、《图书辨惑》、《读易笔记》、《周易说略》、《易酌》、《易闻》、《田间易学》、《大易则通》、《闰》、《易史》、《周易疏略》、《易学阐》、《读易绪言》、《易经衷论》、《读易日钞》、《周易通论》、《周易观彖大指》、《周易观彖》、《周易浅述》、《周易定本》、《易经识解》、《易经筮贞》、《周易明善录》、《易原就正》、《周易通》、《周易辨正》、《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周易筮述》、《周易应氏集解》、《仲氏易》、《推易始末》、[[《春秋占筮书》]]、《易小帖》、[[《太极图说遗议》]]、《河图洛书原舛编》、《乔氏易俟》、《大易通解》、《周易本义蕴》、《周易传注》、《周易筮考》、《学易初津》、《易翼宗》、《易翼说》、《周易刳记》、《易经详说》、《易经辨疑》、《周易传义合订》、《易宫》、《读易管窥》、《读易观象惺惺录》、《读易观象图说》、《太极图说》、《周易原始》、《天水答问》、《羲皇易象》、《羲皇易象新补》、《孔门易绪》、《易图明辨》、《身易实义》、《先天易贯》、《易互》、《周易玩辞集解》、《易说》、《易说》、《周易函书约存》、《约注》、[[《别集》]]、《易笺》、《周易观象补义略》、《索易肊说》、《周易孔义集说》、《陆堂易学》、《易经揆》、《易学启蒙补》、《易经诠义》、《易经如话》、《周易本义爻征》、《周易图说正编》、《易翼述信》、《周易原始》、《周易浅释》、《易学大象要参》等八十八种之多。关内本有《赵尔丰传》的传文长达二千四百字,而关外二次本压缩至九百二十字,不啻减去了一半以上。关内本《赵尔丰传》作者以赵尔丰为清史馆馆长赵尔巽之亲弟,作此长传,不免有迎合讨好馆长之嫌,故以删削为是。 金梁重印本(关外二次本)。1934年,金梁在东北刊行,绝大部分依关外本,只是去掉了志卷29-34的《时宪志》六卷,《公主表·序》等部分,增加了朱筠等三传,总卷数为529卷。 上海联合书店影印本。1942年出版,对关内、关外两本的不同处加以选择,多处采用了关内本。它同二十四史、《新元史》合为“二十六史”,故亦称为“廿六史本”。 日本印本。据说有两个本子,一为大本两册,一为小本二册,从“关外一次本”翻印而来。 香港文学研究社印本。1960年出版,依关外一次本付梓。 中华书局本。中华书局组织史学工作者,依关外二次本为工作本,将《清史稿》作了标点、分段, 他们审查了关内本、关外一次本、关外二次本三种本子的篇目,内容上的不同,作了附注,录出异文,以尽量反映各种本子的优点,对史文的脱、误、衍、倒和异体、古体字作了校改;清朝的避讳字,尽量改回,对已发现的由于行、段错排造成事理不合的地方,进行了查核校正,对于史实错误及同音异译的人名、地点、官名、部落名称等,一般不予改动,但大也作了一定的统一工作。于1977年出版,这是此书问世50 年来最好的版本。(《中国通史第十一卷-近代前编(上册)》) 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印本。1981年印行,两大册。系据关外二次本刻印而成,计529卷,有金梁的校刊记。 此外,张其昀、萧一山、彭国栋等人在台湾将《清史稿》略加修改和补充,将其列传分类予以调整而成,名曰《清史》,于六十年代出版,计550卷。 [1] 作品思想编辑 《清史稿》编写的体例大致取法《明史》,但又有所创新。如本纪部分不仅逐年记载了皇帝的军国大事,而且在前代逊君还健在、无谥可称时,创了“宣统纪”的新格局;各志、表中除记录天文、地理、礼乐、选举、艺文、食货及皇子、公主、外戚、封臣等各方面活动外,新修的交通志、邦交志及表中的军机大臣、理藩院,都是前史所未有的。列传中创立了畴人、藩部、属国三传,反映了清代社会的新发展。另外,对于反清斗争的重要人物如张煌言、郑成功、李定国、洪秀全等,《清史稿》也都列了传。这些都是值得称赞的。 但是,由于参加修史的人多是清朝的遗臣,因此书中贯穿着反对民主革命,颂扬清朝正统的思想。例如诬蔑明末农民起义军为“土贼”,称太平军为“粤匪”,视辛亥革命为“倡乱”。对此,连当时的南京国民政府人员都极为不满。1929年12月14日,故宫博物院院长易培基列举了十九条理由,呈请政府下令禁止《清史稿》发行,其中有;反革命、蔑视先烈、称扬诸遗老、鼓励复辟、反对汉族、为清朝讳等内容。 同时,由于《清史稿》是众人编纂而成,编写时彼此缺少照应,更因时局动荡,仓促成书,未经主编总阅审定便“随修随刻,不复有整理之暇”,过于粗陋。因此,体例不一,繁简失当,史实之中也有不少错误。其实,这与赵尔巽的主导思想有关。因为他把此书看做是“急就之章”,“并非视为成书”,只是想以此作为“大辂椎轮之先导”,对于书中所有疏略纰缪处,“敬乞海内诸君子切实纠正,以匡不逮,用为后来修正之根据。”显然,按其本意。《清史稿》只是类似现代的一部征求意见稿。这样,易培基所指责的“体例不合,人名先后不一致,一人两传,目录与书不合,纪表传志互不相合,有日无月,人名错误,泥古不化,简陋,忽略”等谬误也就成了先天性的问题。至于遗漏、颠倒、文理不通等现象更属意料中事。 作品评价编辑 《清史稿》汇集了比较丰富的清史资料。由于清朝灭亡时,清廷档案、私家著述和文化典籍保存得比较完整,这就为编写《清史稿》提供了充实的原始资料。当时的主要史料有: 《清实录》,从太祖到宣统凡十二朝,共四千四百卷; 《清国史》,纪、传、志、表俱全,清亡前,清朝国史馆已编成七百五十四卷; 清诏书,又称《圣训》,共一千六百二十四卷; 清典志四千九百三十八卷;清朝人物传记、名人年谱等二千多卷; 清纪事史书《东华录》等千卷以上。此外,官方对某一具体事件的纪略,私人记某一事件的始末,更是数不胜数。 总之,《清史稿》取材“以实录为主,兼采国史旧志及本传,而参以各种记载,与夫征访所得,务求传信。”《清史稿》集中并系统整理了有清一代的史料,为后人研究清代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素材,这是应该肯定的。 ==参考文献==
返回「
《清史稿》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