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2.212.119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上碗窰樊仙宮 的原始碼
←
上碗窰樊仙宮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上碗窰樊仙宮'''<br><img src="https://www.amo.gov.hk/graphics/b5/monuments/69.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amo.gov.hk/b5/monuments_69.php 圖片來自amo]</small> |} '''上碗窰樊仙宮''',又名'''樊仙廟''',位於[[香港]][[新界]][[大埔 (香港)|大埔]]上碗窰村,供奉的[[樊仙]]是[[陶瓷]]業的行業神,逐漸發展成為地區的保護神,是[[香港法定古蹟]]之一。樊仙宮由碗窰鄉十村共同管理<ref>碗窰鄉十村即荔枝山、桃源洞、上碗窰、下碗窰、張屋地、新屋家、半山洲、元墩下、燕岩及打鐵屻。</ref>,是碗窰鄉公所的辦公地點及鄉民日常議事地方。樊仙宮旁以碗窰村小學改建的碗窰博物館展示在遺址發掘出來的陶器。 == 歷史介紹 == 碗窰村是由[[文姓|文]][[謝姓|謝]]兩姓在[[明朝]]聯手開闢,[[康熙]]年間[[復界]],謝氏不願回港而由文氏獨佔。[[康熙]]13年(1674年),南遷的[[客家]][[馬姓|馬氏]]族人向原居的[[文姓|文氏]]購入碗窰村的窰場經營,後來業務日佳,規模逐漸擴大,馬氏16世祖馬彩淵特地從[[廣東]][[長樂]](今[[梅州市]][[五華縣]])祖地恭請[[樊仙]]到碗窰坐鎮,樊仙是當地特有的行業神信仰,並建廟供奉。 據考證,樊仙宮建於[[乾隆]]年間(1736年至1795年),但在此以前樊仙信仰已經傳入,初時是方便生產者禮拜位於窰口附近的土壇,及後發展為磚壇。樊仙宮建立後曾進行多次重修,包括[[同治]]7年[[戊辰]](1868年)及[[光緒]]23年[[丁酉]](1897年),直到[[民國]]14年[[乙丑]](1925年)樊仙宮再進行重修,豎設有可供研究大埔區珍貴經濟歷史之酒樓(茶樓、茶寮)、酒廠、押店、魚欄等舖戶善信芳名之碑文記載乙座。其後分別於1964年、1976年及2000年重修。 雖然樊仙宮是陶瓷業行業神廟,於1930年停窰後,村民轉為務農,但仍然敬奉樊仙祈求風調雨順,成為地區保護神。1949年成立的「碗窰公立學校」設於樊仙宮旁,於擴展時在宮內範圍設立校長室、小賣部及教職員工廚房等。1964年樊仙宮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二戰]]後首次重修,於正門屋檐下繪畫兩幅[[壁畫]],一是大埔[[王肇枝中學]],一是碗窰後山的[[燕岩]],表明由王肇枝中學到燕岩均屬樊仙宮護佑之地。1970年代中期一場嚴重火災破壞了樊仙宮很多歷史遺蹟,大門上的書法和繪畫於1976年整修時重新着漆。 由於樊仙宮是香港境內唯一供奉樊仙的廟宇,見證了[[陶瓷]]業在香港的盛衰,因此於1999年12月30日,被列為法定古蹟。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920 建築藝術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上碗窰樊仙宮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