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1.193.126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下碱 的原始碼
←
下碱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下碱 </big>''' |- |<center><img src=https://so1.360tres.com/t01cd37cf9e66e5a44c.jpg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1&eid=24684845&sid=25583347 来自网络的图片]</small> |- |- | align= light| |} 下碱就是山墙下面的一段,大概[[占山]]墙的三分之一。下碱部分通常会砌筑得厚于上部的山墙段,这样有利于增强建筑的稳定性。 =='''基本信息'''== 中文名; 下碱 领域; 建筑学 功能; 增强建筑的稳定性 含义; 山墙下面的一段 =='''详细描述'''== 下碱又称下碱墙,它是古建筑样式山墙下面的一段。由于这段墙体多用砖垒加石灰砌,因此年久后会出现硝霜,即碱,所以叫下碱。下碱与山墙主体之间有隔离层,其上不会出现硝霜。除防止山墙碱蚀外,下碱还有较好的[[承重]]性与稳定性。下碱一般是用石头或砖垒的,现在多数还用水泥抹起来,在碱墙和山墙之间用芦苇、油毡、塑料薄膜隔开,以防止碱化、潮湿的部分向山墙上面侵蚀。 ==功能== 清式建筑墙体的下部,也称为下肩"。早期建筑的"下碱"由石材筑,砖的使用促使砖构"下碱"的形成,而隔绝地面潮湿以防对土坯砖的影响,是"下碱"墙出现的直接原因。早期的土坯砖墙,极易发生酥碱,因此,砖"下碱"起着隔断碱化的作用。"下碱"以干摆和丝缝做法为主,其比例在整个砖墙中占1/3,其高度为柱的3/10。根据屋顶形式的不同,"下碱"墙的做法也不同,但砌筑"下碱"从宋至清始终是古建筑墙体定式。 ==隔碱== 宋式建筑砖作墙体部分,清式建筑称"下碱"或"下肩",位于墙体中上身的下部,为黏土砖体。据宋《营造法式》中记载,"隔碱"全称"墙下隔碱"规定为股阁、厅堂、廊屋等建筑墙体采用,其高度分别为五尺、三尺、二尺等,起防止其以上的土墙部分潮湿碱化作用。至明清时期,砖砌墙体仍保留"隔碱"做法。<ref>[https://wenda.so.com/q/1378352765078339 古建筑中,下碱和上碱指的是什么?], 360国学 ,</ref> =='''参考文献'''== [[Category:470 製造總論]]
返回「
下碱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