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17.71.239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不是耻辱 的原始碼
←
不是耻辱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center><img src=https://www.kfzimg.com/sw/kfz-cos/kfzimg/15565977/8d886b9679e567be_n.jpg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book.kongfz.com/579428/5556292118/ 来自 孔夫子旧书网 的图片]</small> |} == 内容简介 == ☆普利策奖得主约翰·托兰还原美日太平洋大战的典范之作 ☆纪念英文版出版60周年,被誉为书写太平洋战争历史的“鼻祖之书” ☆多视角呈现美日争夺太平洋战争控制权的海空鏖战 ☆以上万亲历者口述为资料真实再现日本帝国海军走向覆灭的起始点 ★全书聚焦日本偷袭珍珠港到美日中途岛海战的半年时间,还原美国扭转太平洋战局的历史真相,全面呈现轴心国日本从战略进攻变为守岛防御的战局转折,从而让人明白何为未来太平洋海上霸权的成立是在短短六个月完成的。 《不是耻辱:珍珠港事件后的六个月》对美国最具争议的时期,即珍珠港袭击后的前六个月战争给予了坦诚记录和评价。该书篇幅宏大、内容广泛,对许多耸人听闻的事件进行了认真的回顾和记录,且不时给予读者点燃惊悚片中火药桶般的悬念,这是一部具有大众影响力和说服力的作品,注定要成为同类畅销书中的主角。——《科克斯书评》 在没有预警的情况下,敌人偷袭珍珠港让美国陷入了巨大困境,这就是太平洋战争灾难性的开端。虽然美国最终扭转了局面,但是书中所讲述的六个月无疑是美国历史上最令人焦虑的时期。 ——《纽约时报》 《不是耻辱:珍珠港事件后的六个月》的主书名取自温莱特将军给罗斯福总统的最后一封电文内容,讲述了关于对日作战最初六个月的非凡故事,并以一场决定性的胜利结束了太平洋战争最初六个月的作战。——《美国国家安全局图书简报》 == 作者简介 == [[约翰·托兰]] 美国著名作家、历史学家,1912年出生于威斯康星州,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著有《希特勒传——从乞丐到元首》《最后一百天:希特勒第三帝国覆亡记》等作品。因撰写《日本帝国衰亡史》,揭示日本对美作战起因,荣获普利策奖。 作为一名历史的写作者,托兰在着笔叙述某一历史事件之前,会对数以百计的事件亲历者进行采访,多方面铺陈展开,力图揭示该历史事件对知名人物与普通大众的不同影响,从而使其作品具有区别传统史学著作的鲜明特点。 《不是耻辱:珍珠港事件后的六个月》是托兰早期书写美日太平洋海战的历史作品,为后来创作的《[[日本帝国衰亡史]]》奠定了基础。全书将视野聚焦于美国和日本在太平洋战场半年间的残酷攻防战,借助一个个将领和士兵的经历,再现了从珍珠港事件到中途岛海战的战局巨变。 == 书评 ==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人心不足蛇吞象。当时的日本就有些被冲昏头脑的感觉。其时美国国内的意见分为两派一是以罗斯福总统为首,主张干涉主义的,他们认为只有帮助各个民族国家击败的侵略者,才能保障美国的未来,当然另一派就是不希望美国卷入战争独善其身的孤立主义者。没有料到的是1940年9月27日,日本正式加入了轴心国集团之后,德意日三方承诺,若任何一方受到在当时并未参加欧洲战争的国家的攻击时,另外两方必须帮助。这个宣言像一封隐晦的恐吓信。恐吓的就是美国。结果这封恐吓信的作用,适得其反。使当时处于中间派的人坚定不移的投向了干涉主义的罗斯福阵营。 于是1941年的3月11日罗斯福政府通过了租借法,就是美国可以向同盟国提供源源不断的军事资源,让自己成为了一个世界的兵工厂。租借法通过三个月后,6月22日希特勒竟然突然入侵了苏联,这一举措是美国那些和平主义者们一夜之间,全部转变成了干涉主义者,甚至比罗斯福总统更加激进。日本政府内部也产生了骚动,有的想根据约定进军西伯利亚,但是东条英机却将矛头指向了东南亚,因为那里是一个但石油、橡胶和锡的宝库。7月25日日本进入了中南半岛。美国当即宣布对日本进行制裁,实施对日本的石油禁运,将日本作战的生命线一刀切断。日本这样一个土地不及家里福尼亚州大的小国家,要么就极力的扩张自己的领土,要么就在困顿中沦为二流的国家。 日本被卡了脖子,在诸多领域里面临资源短缺的问题,当然感到异常的恼火,他们的石油储备越来越少,所以他们的军部主张应该迅速与美国开战。突袭珍珠港早就在谋划之中了。 美国方面其实并非没有一点猜测的, 有时候事情就是这样,你往往只是猜中了前头,却总是猜不准结局。斯塔克海军上将虽然已经预计到了日本会发动袭击,但是却猜不出其究竟会袭击哪里。 1941年12月7日下午1点50分,美国海军部收到了金梅尔发来的电报:“珍珠港遭空袭,这不是演习。”这场震惊世界的奇袭突袭,仅仅用了110分钟,便瘫痪了美国的[[太平洋舰队]]。 日本虽然取得了战役上的胜利。可是它也撩毛了山姆大叔,美国是一座巨大的锅炉,一旦点火其功率没有极限的。日本就是这次的点火人,它成功的惹怒了美国。 日本突袭珍珠港对美国来说可称的上是奇耻大辱,作者在这本书中把所有的细节,所有可能影响战争的关键因素,讲解的特别详细,这次被袭击事件,就是美国一系列的偶然错误,阴差阳错与机缘巧合之下的错失。 在计划偷袭珍珠港的同时,山本就决定要将麦克阿瑟的空军力量摧毁殆尽,从而在掌握制空权后,协助并掩护陆军在菲律宾登陆。日本谋划的“南进”行动,就是为了夺取东南亚的矿产,比如石油、橡胶。 几乎就是在袭击珍珠港的同时,新加坡也遭到了日军部队的空袭,菲律宾与关岛也遭到了轰炸,香港机场同样遭到了袭击,虽然这里只部署了一些微弱的空中力量。这一天的中午11:58,更具有战略意义的威克岛南面的阴云中一批飞机低空掠行,悄无声息的向他扑了过来。袭击其实没有花费多长时间威克岛上的机场就已经是人间炼狱了。 其实在日本袭击珍珠港的当天上午,美国陆军部第一时间便向菲律宾打去了长途电话。麦克阿瑟说:“不用担心,我这里没问题。”因为他笃定日本不可能迅速地摧毁珍珠港,他还有充裕的应战准备时间。同时。他认为即使是日军包围了菲律宾,他仍然还有整个太平洋舰队在给他做补给供应保驾护航的嘛。他可以从容应对这场战斗。很可惜,正是觉得“没有问题”,使他和金梅尔一样,他不知不觉中犯了麻痹轻敌的毛病,完全没意识到,刺中金梅尔的那把利刃同时也向他袭来。他的一系列错误的认识,直接导致了菲律宾克拉克空军基地成了珍珠港第二,也导致整个菲律宾地区的战役的失败,至此也就有了巴丹死亡行军等一系列震惊世界的事件。 在此也不得不佩服日军的战前战术部署,他们早就拟定好了同时展开攻击,即珍珠港、菲律宾一起打,在并且力求在最短时间内将对方击溃。连给对方一个后悔反省的时间都没有。同时也不得不佩服日军的好机运,袭击珍珠港和袭击克拉克基地的时候,他们的空中战机几乎没有受到一丁点的阻击,很轻松的便完成了他们要达成的战前目标。当时美军基地上不是没有雷达,也不是没有发现敌人的机群,珍珠港的时候是因为美军错误的判断,同时也有,认为不可能会有日军来袭击他们的心理作用,而错失了预警时间,克拉卡基地却完全是一个通讯兵的一场午饭而耽误了接收敌袭信息。结果是菲律宾的美军空军力量一败涂地。 当然书中还有轰炸东京,中途岛战役。读这本书是一个非常畅快的阅读感觉。首先可以感觉到作者的思维十分的缜密,他的叙述不是那种历史事件的简单罗列,在叙事中,通常还有真实人物之间的对话记录,和当时各种媒体对事件的相关报道,更增加了叙事的真实性。这本书的翻译也十分的流畅,几乎没有那种惯常的翻译腔调,读起来特别的顺畅而有节律,我想翻译者也一定是一位二战历史的爱好者吧。 不是耻辱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本书作者约翰·托兰,作为二战的亲历者,通过对太平洋海战的亲历者进行采访,来叙述自珍珠港事件之后的六个月的战局,包括菲律宾、新加坡、香港等地的攻防战,直到1942年6月中途岛海战的胜利,美军开始扭转战局,在太平洋地区从撤退、防守转为主动攻击。 作为二十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之一,二战的历史素来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1941年,由于美军的大意和错误判断等原因,导致日军突袭珍珠港的成功,这激怒美国,从而推进了美国卷入这场世界大战,对于日本的经济封锁使得日本为了获得丰富的能源,进一步转战东南亚战场(以获得锡、石油和橡胶)。在1941年日军轰炸珍珠港之后的六个月,美英仍以欧洲为主要战场,以击败希特勒的纳粹德国为主要任务,从而导致在太平洋战场上的连连后退和失败。战前,美英的自信与战争中的失败局面形成鲜明对比,本来以为新加坡的防事坚固,却没想到新加坡竟是一座不设防的城市。在菲律宾战场,美菲联军的战败投降存在着诸多的原因:当地气候的炎热,导致的痢疾、疟疾等疾病频发;菲军作战经验的不足;美军与菲军之间在军粮待遇上的不同导致的矛盾;迟迟得不到援军导致的士气低落;日军对于美菲联军的传单(娱乐、性的诱惑)等等。除了精彩的战争叙事,书中还对典型将领的表现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对于远东军总司令麦克阿瑟,温莱特将军,金将军,布鲁梅尔将军等等,我们可以通过作者的描述,看到这些将领在弹尽粮绝之时的绝望和与美国政府(罗斯福)之间的博弈,政府一再地表明态度,要求菲律宾守军尽最大能力对敌人造成伤害,为战争全局赢得时间。 书中对于巴丹战场和投降之后的死亡行军着墨颇多,令人印象也最为深刻。绝大多数幸存者都认为,“死亡行军”是一场精心策划、残酷执行的屠杀行动。离奥唐纳战俘营越近,战俘受到的待遇就越是不公,日军对投降的美菲官兵持鄙视态度,而残忍行为的另一个动机是复仇。无论原因如何,参与行军的任何幸存者都不会忘记那恐怖的经历、残忍的折磨。对于美军与菲军而言,“死亡行军”成为仇恨与报复的焦点。日军对于战俘的对待与欧洲战场上德军对于犹太人以及苏联战俘的对待如出一辙,充满了不公的待遇,但其间也有温情的存在。 在日军取得爪哇海战役的胜利,攻占荷属东印度以后,山本五十六决定进攻中途岛及阿留申群岛。而此时的美军已经破译了日军的“紫色密码”,并在战争开始前已经确认日军的进攻地点为中途岛。但在战争开始之后,日机相对于美军的优势,导致美国对日军的打击并未有明显的优势,最后的希望全部寄托在美军三艘航母的俯冲轰炸机上,倘若最后的攻击不能奏效,那很有可能意味着太平洋舰队的末日。日军的失误、密码的破译、美军出色的指挥决策,加上沃尔德隆、盖伊、麦克卢斯基及加拉赫等人的英勇奋战,各方面因素巧妙结合在一起,使胜利的天平倾斜于美军一方。日本海军意料之外的失败,使得美国海军重新夺取太平洋控制权。 战争往往是残酷的,对于战斗的双方来说都会留下痛苦的、难以忘却的记忆。对于过去,我们不可忘却,无从原谅——唯有认清其本质。这是书中的最后一句话,也说明了作者记录历史的原因。作者对于太平洋战争初期盟军的失败,归因于训练不足、装备粗劣、陆海两军时常的指挥不当,士兵尚未了解敌人的本性,就被派上战场,被迫在弹药不足、燃油受限、食粮匮乏的情况下作战,只能一而再再而三地失败撤退,屈辱投降等因素。对美国而言,中途岛海战的意义并不仅仅是一场胜利,还是日本征服之梦破灭的开端,是太平洋战场上的转折点,从这时开始,盟军通过一系列歼灭战,把在纵深阵地负隅顽抗的日军一一消灭。在尼米茨与麦克阿瑟的共同指挥下,日本帝国侵占领土的范围日渐缩小,开战以来打下的岛屿——瓜达尔卡纳尔岛、新乔治亚群岛、布干维尔岛、新不列颠岛、新几内亚岛、菲律宾群岛、天宁岛、塞班岛、硫磺岛逐个丧失,一直到1945年美国于日本投放原子弹,日军投降。 本书以日军山本五十六决定偷袭珍珠港为开端(1941.12.7),以进攻中途岛及阿留申群岛(1942.6.6)的行动失败为结束,对于珍珠港战事后的六个月的战局变换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文字精炼,战争场景描述真实,具有强烈的大众影响力,从翻译的角度来看,文字也很流畅,读来很是畅快,对于典型人物的刻画使得读者对其印象深刻。 <ref>[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5672072/ 豆瓣网]</ref> ==參考文獻== {{reflist}} [[Category:文學類]]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不是耻辱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