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25.98.232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为文愿学桐城派(廖春波) 的原始碼
←
为文愿学桐城派(廖春波)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为文愿学桐城派'''<br><img src="https://images.pexels.com/photos/1251772/pexels-photo-1251772.jpeg?auto=compress&cs=tinysrgb&w=600&lazy=load"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pexels.com/zh-cn/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网]</small> |} '''《为文愿学桐城派》'''是[[中国]]当代作家廖春波的散文。 ==作品欣赏== ===为文愿学桐城派=== 很久以来,我就关注桐城古文派。通过孔夫子旧书网,购读归有光、[[戴名世]]、方苞、刘大櫆、姚鼐、梅曾亮、方东树、曾国藩、张裕钊、[[吴汝纶]]、马其昶、范当世、林纾、严复等代表人物文集,此前对所推崇的《国语》《左传》《战国策》《史记》《汉书》《后汉书》和司马相如、扬雄、[[屈原]]、宋玉、[[贾谊]]、[[杜甫]]、[[韩愈]]、柳宗元、曾巩、苏洵、苏东坡、苏澈、欧阳修、王安石等名家诗文也爱不释手。 桐城派继承了中国主要文脉,雄霸清朝文坛两百多年,成就文学名士一千二百多位。它提倡学习先秦、两汉、唐宋八大家散文,主张义理、考据、词章并重,要求言简有序,清正雅洁,文以载道。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方苞的《狱中杂记》《左忠毅公逸事》,姚鼐的《登泰山记》等即为代表作,至今传诵不止。 起源地桐城古称桐国,因适宜种植油桐而得名。唐至德二年(757年),正式定名桐城,历来人才辈出,享有文都盛誉。有道是枞阳出人,桐城出名。桐城派三祖方苞、刘大櫆、姚鼐和殿军吴汝纶以及方以智、左光斗、阮大铖、朱光潜等均是枞阳人,故枞阳素称诗人之窟、文章之府、气节之乡。其实,枞阳原属桐城县境。1949年2月,分桐城县为桐城、桐庐两县。桐庐县后更名湖东县,又恢复汉时县名枞阳。2016年1月,枞阳县划归铜陵市管辖。1996年8月,桐城县改市,仍由安庆市代管。 桐城派兴起与独特自然地理、厚重历史人文、尊崇儒家理学密切相关。浙苏赣皖风光旖旎,尤以桐庐婺源一带为甚,孕育世代文人墨客,积淀丰厚文化底蕴,影响了京津沪等地。桐城文派以书院为基地,以古文相传授,尊重儒家文化,尊奉程朱理学,适应康乾盛世需要,独领科举考试风骚,素有天下文章出桐城之说。桐城派文人大多爱国,注重民族气节和做人,为文关心和针对时政,对政治、学术、文学发展影响力强。民国时期,国力虚弱,西方列强侵袭,新文化运动深入,白话文推广全国,桐城派走向衰落。 不过,凡事都要一分为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桐城派的积极作用不可低估,学继程朱固有所陋,文宗韩欧何陋之有?我若做人为文如此,死而无憾矣。讲究义法,言而有据,沉郁顿挫,笔力雄健,亦我所求也。取法于桐城派古文,可得中华文化精髓,可览千古文章风采,可成散文写作高手。 现从网上搜索和查证得知,方苞、[[方以智]]、刘大櫆、姚鼐等宗师故居和墓地满目疮痍,竟无人修葺和守护,我不禁怅然泪下。他们的文章纯净秀美,闻名遐迩,灵魂却栖息荒郊野外,杂草丛中。与帝王将相比,可谓天壤之别。然而,人的最大尊严在于思想,哪怕如一根苇草,也因睿智而伟大。从这个意义上讲,桐城派文人必将流芳百世。 <ref>[http://www.chinawriter.com.cn/l 中国作家网]</ref> ==作者简介== 廖春波,重庆仲裁委国际仲裁员,万州区司法局二级调研员、公职律师,自由译者,爱好文学。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820 中国文學總論]] [[Category:825 中國散文論;語體文論;新文學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为文愿学桐城派(廖春波)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