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38.123.240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乐府杂词三首 的原始碼
←
乐府杂词三首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E6E8FA" align= center| '''<big> 《乐府杂词三首》</big> ''' |- | [[File:20090717164257-1155362937.jpg|缩略图|居中|[https://pic.baike.soso.com/p/20090717/20090717164257-1155362937.jpg 原圖鏈接] [https://pic.baike.soso.com/p/20090717/20090717164257-1155362937.jpg 《乐府杂词三首》]]] |- | style="background: #C0C0C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作品名称: 《乐府杂词三首》 作 者: 刘言史 创作年代: 唐代 文学体裁: 诗词 |} '''《乐府杂词三首》'''是唐代刘言史的作品。 ==诗词原文== 紫禁梨花飞雪毛,春风丝管翠楼高。 城里万家闻不见,君王试舞郑樱桃。 蝉鬓红冠粉黛轻,云和新教羽衣成。 月光如雪金阶上,迸却颇梨义甲声。 不耐檐前红槿枝,薄妆春寝觉仍迟。 梦中无限风流事,夫婿多情亦未知。 ==作者简介== 刘言史,字不详,唐代诗人,赵州邯郸人。生卒年均不详,约自唐玄宗天宝元年至宪宗元和八年间在世。少尚气节,不举进士。与李贺同时,工诗,美丽恢赡,自贺外世莫能比。亦与孟郊友善。初客镇襄,尝造节度使王武俊。武俊好词艺,特加敬异。尝从武俊猎,有双鸭起蒲稗间,一矢联之,遂于马上草射鸭歌以献。武俊表请封官,诏授枣强令,辞疾不授。人因称为刘枣强。李夷简节度汉南,与言虫少同游习,因以襄阳髹器千具赂武俊,请言史为幕宾。由是日与讌谈,歌诗唱答。卒后,葬于襄阳。孟郊作歌哭之。言史著有歌诗六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ref>[https://www.chuxincw.com/liuyanshi/ 刘言史],搜韵</ref> ==人物生平== 刘言史(约公元742年至813年间),唐代诗人。字号、籍贯赵州邯郸人。曾旅游金陵、潇湘、广州等地。王武俊任成德军节度使时,颇好文学,为之请官,诏授枣强令,世称“刘枣强”。但他并未就任。山南东道节度使李夷简迎至襄阳,署司功掾。岁余去世。其生年无考,据吴廷燮《唐方镇年表》李夷简任职期考订,刘言史殁于元和七年(812)左右。 刘言史与孟郊友善,与李翱亦有交往。他和李贺同时,诗歌风格亦近似。如《七夕歌》中有句云:“云衣香薄妆态新,彩□悠悠度天津。玉幌相逢夜将极,妖红惨黛生愁色。”美丽恢赡,颇具匠心。皮日休称其诗“雕金篆玉,牢奇笼怪。百锻为字,千炼成句”(《刘枣强碑》)。刘诗多游赏酬应之作,但《苦妇词》一篇,对贫苦无告者深表同情,较能反映人民疾苦。严羽《沧浪诗话》说:“大历以后,吾所深取者,李长吉、柳子厚、刘言史、权德舆、李涉、李益耳。”翁方纲《石洲诗话》也认为:“刘言史亦昌谷之流,但少弱耳。”《全唐诗》存其诗1卷。事迹见皮日休所制《刘枣强碑》及《唐才子传》。 ==作品特点== 刘言史与孟郊友善,与李翱亦有交往。他和李贺同时,诗歌风格亦近似。如《七夕歌》中有句云:“云衣香薄妆态新,彩□悠悠度天津。玉幌相逢夜将极,妖红惨黛生愁色。”美丽恢赡,颇具匠心。皮日休称其诗“雕金篆玉,牢奇笼怪。百锻为字,千炼成句”([[《刘枣强碑》]])。刘诗多游赏酬应之作,但《苦妇词》一篇,对贫苦无告者深表同情,较能反映人民疾苦。严羽《沧浪诗话》说:“大历以后,吾所深取者,李长吉、柳子厚、刘言史、权德舆、李涉、李益耳。”翁方纲《石洲诗话》也认为:“刘言史亦昌谷之流,但少弱耳。”<ref>[https://www.guoxuedian.com/authorv_9754.html 刘言史],国学典</ref>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851 中國詩]] [[Category:820 中國文學總論]] [[Category:100 哲學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乐府杂词三首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