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22.21.178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五丝哨 的原始碼
←
五丝哨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五丝哨'''很多地方,端午节那天一早把彩色丝缕拴在小孩的手腕、脚腕和脖颈上,祈愿避邪和防止五毒等恶气近身。地方要一直戴到“六月六”才把它剪下来,丢进门前的排水沟里寓意带走百病送走灾害“。<ref>[https://wenwen.sogou.com/z/q819422066.htm 中国民间玩具怎么分类?]搜狗问问</ref>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img src=" https://i04piccdn.sogoucdn.com/d0d5f090f3416347 " width="180"></center><small>[]</small> |} == 基本内容 == 两千多年前的古书《[[风俗通义]]》里说:“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辟鬼及兵,令人不病瘟。可以证明在汉代时就有了这类习俗。将白线染成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然后拧成彩缕。不同地方分别被叫做五丝线,“[[五色线]]”、“[[朱索]]”、“百索”...... 后来,民间一般都用就地取材绣花丝线来随心搓结,颜色多且艳丽,用色不拘多少。 而沂蒙山区的某些地方,在大约300多年前的明代就开始习惯把泥哨配上五丝线做成五丝哨,挂在儿童的脖子上用来趋吉避凶。 等到五月五日这一天,小孩就会戴上五丝哨,走到一起时都会鼓起腮帮子,比比看谁吹的更响,颇有情趣。 端午节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民间传说端午节尚有纪念伍子胥、孝女[[曹娥]]、介子推、廉吏陈临、越王勾践的说法,但最广为流传是纪念屈原,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初五跳汨罗江自尽,楚国人不舍贤臣屈原,为避免屈原肉身被江鱼分食,人们自发荡舟江河以驱散鱼群,或投米团入江中,以求得屈原肉身的保全。后来这个风俗流传下来,逐渐发展成为赛龙舟和吃粽子的端午习俗。 == 参考文献 == {{reflist}} [[Category:790 文物考古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五丝哨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