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4.114.109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人间第一幸福儿 的原始碼
←
人间第一幸福儿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人间第一幸福儿 '''<br><img src="https://image.16pic.com/00/03/84/16pic_384825_s.jpg?imageView2/0/format/png "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16pic.com/sucai/tupian_%E8%A7%82%E9%9F%B3%E4%BD%9B%E5%83%8F_0-0-0-0-0-0-0-0-0_84.html 圖片來自六图网]</small> |} '''人间第一幸福儿''',佛陀视一切众生都如罗侯罗,一个罗侯罗不要紧,无量无数的罗侯罗在等着佛陀的慈爱,佛陀给众生的是大慈大悲,生为罗侯罗的环境,更容易获得佛陀的慈悲,所以,我们不要为罗侯罗从小没有父亲可喊而可怜,他是大圣佛陀之子,是抚育在以天地为爱情的摇篮中,所以我们要说他是人间第一的幸福儿 == 原文 == 佛陀还没有出家的时候,是迦毘罗卫国的太子,曾经娶拘利城耶输陀罗公主为妃。 太子和公主同是在十九岁的那年,生下罗侯罗,太子很欢喜,这不是一般人生了儿子的欢喜,而是因为太子曾向父亲净饭王数次要求出家,均未获允准,净饭王曾说,除非有了王孙才肯让他出家,现在太子真的生了儿子,他可以达到出家的愿望,心中怎不欢喜呢? 当太子要离开王城的那天夜里,正是二月初八日,是罗侯罗出生的第七天,耶输陀罗妃正伸着玉臂让罗侯罗睡在上面,自己也在睡意朦胧中,就在这时,太子探望了他们最后一眼,即把心一横,乘着白马,踰城出家去了。从此,罗侯罗失去世间上父亲的疼爱。 不过,太子出家成了佛陀,父亲一变而为老师,能令后来的罗侯罗修成圣果,这也正是天下第一的父亲哩! 罗侯罗在没有丈夫的母亲和老来失去儿子的祖父热爱之下成长了,生为独一无二的王孙,天天在宫殿里无忧无虑的过着日子,到了他懂事的时候,在他小小的心灵上也知道没有爸爸可唤的悲哀。不过,他在年轻美貌的母亲照顾下,母亲就是他唯一的光明、唯一的慰藉、唯一的保护者。 失去了丈夫的妻子,在寂静的深宫里,春夏秋冬,度日如年,唯一给她人生希望的就是罗侯罗,母子相依,打发着悠悠的时光。 有人说,耶输陀罗是苦命的女人,罗侯罗是可怜的孩子,但这只是从世间的俗情上来讲,她的苦命,他的可怜,不过是短短的时间而已,有大的牺牲,就有大的收获,到后来因为佛陀的度化,耶输陀罗的出家开悟,罗侯罗的出家证果,这是最荣耀的女人!这是最幸福的孩子! 佛陀在告别王宫的时候,本想把正在睡觉的爱子抱在怀中亲热一下,但怕惊醒了耶输陀罗妃而来阻止他出家,所以佛陀在看最后一眼的时候曾说:「等我成就佛陀的时候,再回来探望此子吧!」佛陀视一切众生都如罗侯罗,一个罗侯罗不要紧,无量无数的罗侯罗在等着佛陀的慈爱,佛陀给众生的是大慈大悲,生为罗侯罗的环境,更容易获得佛陀的慈悲,所以,我们不要为罗侯罗从小没有父亲可喊而可怜,他是大圣佛陀之子,是抚育在以天地为爱情的摇篮中,所以我们要说他是人间第一的幸福儿!<ref>[https://www.zhongfox.com/fo/detail_.4122html 人间第一幸福儿]</ref> == 佛教信仰 == 信仰佛教的好处,有些虽然信仰他教亦能获得,但毕竟佛教要高超、殊胜多了。 佛教详尽地剖析宇宙人生的问题,目的在使人对人生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一般人对人生的看法,不外乎[[悲观]]与[[乐观]]两种。 而佛教的人生观,严格说来,是既不属于悲观,也不属于乐观的,我们可以勉强称它做:‘中观’。 什么叫‘中观’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叹人生,也不浑浑噩噩地虚掷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扫除一切人生的疑惧、苦闷和误解,而正确地认识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 佛教又认为众生是一体的,休戚与共的,小我生活于大我之中。因此要牺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对命运操纵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当,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劳,努力奋斗,为了明日,必须献出今天,没有辛勤的耕耘,哪会有丰硕的收获呢? 佛教的戒律,对人的行为并不是死的束缚,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极方面可以止恶防罪,在积极方面能够鼓励救人济世。举‘不杀生’为例,它的真正精神与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杀,而是要去劝人戒杀,一个立志学菩萨道的人,自己杀生固是破戒,就是见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盗’、‘说谎’,更要劝人不要偷盗、说谎,苦口婆心的,不厌其烦的劝人改邪归正。 严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违犯五戒在社会上就不能立足,同时为国法所不容,最后只有身系囹圄,饱尝铁窗滋味。而佛教更认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违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将堕入地狱、畜生、饿鬼等三恶道了。(这三类众生的报应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称为恶道。)我们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够了,人能不杀生,社会上就没有杀人命案;能不偷盗,就没有小偷、强盗;能不邪淫,就不会有男偷女娼,破坏家庭伦理的事;能不妄语也就不会有欺、诈、骗等事;能不饮酒,则身心愉快,头脑清晰,不会因一时糊涂而闯祸。(酒有害身体,早经医学一再证明。)如此,这个社会不是宁静、安乐的社会吗?因此我说佛教有净化社会人心的功用。 佛从不生气,或处罚弟子,在佛教经典中,绝对找不到佛发怒而用洪水、瘟疫来处罚人类的。 佛对弟子一直和颜悦色,谆谆教诲,他真的是‘[[有教无类]]’——不论老、少、贫、富、贵、贱,同时包括宇宙间每一类众生在内。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时机,对不同资质的众生说最好的道理。<ref>[http://blog.sina.com.cn/s/blog_743281fa0102yc7l.html 信仰佛教的好处]</ref> ==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229 佛教传记]]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人间第一幸福儿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