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33.124.80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伊果·費奧多羅維奇·史特拉汶斯基 的原始碼
←
伊果·費奧多羅維奇·史特拉汶斯基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伊戈爾·費奧多羅維奇·史特拉汶斯基'''([[俄語]]:Игорь Фёдорович Стравинский,1882年6月17日-1971年4月6日),又譯斯特拉溫斯基,俄國-[[法國]]-[[美國]][[作曲家]]、鋼琴家及指揮,20世紀現代音樂的傳奇人物,革新過三個不同的音樂流派:[[原始主義]]、[[新古典主義]]以及[[序列主義]]。被人們譽為是音樂界中的[[畢卡索]]。 ==生平== *1882年6月5日出生于[[圣彼得堡]]附近的[[奥拉宁堡]],父亲是[[彼得堡皇家歌剧院]]的[[男低音]]歌手。自小受父亲影响展现出非凡的音乐才华。9岁开始学习钢琴和作曲。中学毕业之后进入[[圣彼得堡大学]]学习法律。 *1903年,结识了著名[[作曲家]][[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并称为他的得意门生,从此便开始了其作曲生涯。 *1906年,大学毕业。与其表妹[[凯瑟琳·诺申科]]结婚 *1909年,第一部[[管弦乐]]作品完成,一举称为拥有国际声誉的作曲家。 *1910年,定居[[巴黎]]。与[[俄罗斯]]舞蹈团经理兼舞剧编导[[季贾列夫]]长期合作,写下大量[[芭蕾音乐]]。 *1913年,《[[春之祭]]》首演。观众由于这部作品的彻底反传统性而极其不满,几乎在剧场内酿成一场暴动。从此斯特拉文斯基便成了与[[勋伯格]]一样当时最为激进的[[先锋派]]作曲家。 *1915年,[[一战]]爆发。斯特拉文斯基所有的私人财产都被没收,从此不得不为生计而工作。作品配器方面显得十分节俭(为了避免动用大乐团),以适应当时的经济状况。 *1920年代,经过一系列探索,斯特拉文斯基创立了新古典主义,喊出了“回到[[巴赫]]的口号”。之后[[芭蕾]]舞剧的创作逐渐减少,而将创作的重心集中到[[歌剧]]及[[室内乐]]上。并与其他艺术门类的艺术家密切交往。其中对其影响最大的是艺术大师毕加索。斯特拉文斯基在进行新古典主义创作的同时,也对[[爵士乐]]产生了兴趣。 *1938年,斯特拉文斯基的女儿、妻子和老母亲相继去世,再加上[[希特勒]]侵占[[波兰]]和[[二战]]的爆发,促使斯特拉文斯基前往[[美国]]谋生。加入美国国籍之后,乐曲中爵士乐的风格越发浓郁;而在作曲上重新开始创作大型作品。在完成了歌剧《浪子的历程》之后,斯特拉文斯基开始对序列主义产生兴趣。 *1950年代初,斯特拉文斯基开始运用[[十二音]]体系来写作。 *1956年,开始运用[[整体序列主义]]。他将勋伯格及其弟子[[韦伯恩]]的作曲技法加以改造,形成了他个人的风格。 *1960年代之后,斯特拉文斯基的作品逐渐减少。 *1962年,斯特拉文斯基重新回到俄国。与此期间,出版了大量的访谈录、回忆录。 *1970年,由于健康原因,回到[[纽约]]。 *1971年4月6日,作曲家溘然长逝。死后葬于[[威尼斯]]。 ==风格== ===早期=== *受到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影响,作品当中带有强烈的[[印象主义]]色彩。 *《火鸟》之后,逐渐向原始主义靠拢。作品大多为芭蕾音乐。《春之祭》是这一时期的代表。 原始主义作品时而显得神秘,时而又充满了咆哮与嘶鸣。大量运用不和谐音及不对称节奏,旋律却极为短小。 [[Category:作曲家]]
返回「
伊果·費奧多羅維奇·史特拉汶斯基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