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18.205.55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信州录事参军常曾古鼎歌 的原始碼
←
信州录事参军常曾古鼎歌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center><img src=https://pic.quanjing.com/xj/95/QJ6919312318.jpg?x-oss-process=style/350h width="320"></center> <small>[https://m.quanjing.com/tupian/yijingshuimoshanshuihua%7C12.html 来自 全景视觉网 的图片]</small> |} 《'''信州录事参军常曾古鼎歌'''》是一首古代诗词,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共三百零五篇,故又称《诗三百》,包括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约五百多年的[[历史]]。全集分风、雅、颂<ref>[https://www.sohu.com/a/425823035_719949 │霜 降│《风·雅·颂》古典雅集],搜狐,2020-10-19</ref>,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雅分“大雅”、“小雅”,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表现手法有赋、比、兴。“子曰:《诗》三百,一言蔽之,曰:思无邪。”如《关睢》,这是一首民间[[情歌]],用起兴的艺术手法着笔,“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写青年男子思恋[[少女]],感情真挚大胆。由于此诗思想、艺术性都很强,且为《诗经》之首篇,故历来均受重视。 <center>信州录事参军常曾古鼎歌</center> {{Cquote| 三年纠一郡,独饮寒泉井。江南铸器多铸银, 罢官无物唯古鼎。雕螭刻篆相错盘,地中岁久青苔寒。 左对苍山右流水,云有古来葛仙子。葛仙埋之何不还, 耕者鎗然得其间。持示世人不知宝,劝君炼丹永寿考。 |[唐代]韦应物}} ==中西方诗词文化差异== 中西审美习性及倾向不同产生很大的差异<ref>[https://www.sohu.com/a/741014271_688039?scm=1102.xchannel:325:100002.0.6.0 中西对比,老祖宗的审美赢麻了!],搜狐,2023-12-03</ref>,这些与各[[民族]]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文化氛围以及民族思维有关。任何一种其他民族的东西在进入一个陌生的民族内部时,不可能完全不发生变异,这种变异既是其融入其他民族文化的必要条件,也是自身发展吸收的结果。而这种变异的结果有两种:一是消灭其他文化,特别是落后民族的文化,一是两者的结合,最后融为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中国古代前一种现象经常发生,而到了近现代,由于每个民族的文化沉淀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后一种情况司空见惯,而且世界文化交流的趋势客观上也要求异[[文化]]之间的融合。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文化融合是不以消灭一方文化为代价的,毕竟每个民族的发展都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消灭文化的现象是不可能发生的,文化一体化的论点是不可能成立的,因为文化存在的不可通约性决定了文化的个性。偏激一点,我们不妨提出这样的一个论点:文化一体化等于没文化,消灭文化。我们实在很难想象全世界所有的民族只共同拥有一种文化那是怎么样的一种情景,每一种文化的产生发展甚至灭亡都有客观规律的支配,如果以非客观手段强行消灭一种文化必然会受到惩罚。在中外[[历史]]上这种教训不是不深刻。因此我们并不能提出单纯的融合要求,中西的交流不能以消灭一种文化为目的,否则后悔的必然是我们自己,我们的民族。 通过中西诗歌的比较,我们不可能得出谁好谁不好的结论,每个民族、每个地域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特点]],文化只存在差异,不存在优劣。我们的诗歌在很长时期内有令我们甚至子孙后代骄傲的地方,但诗歌的发展不以人为的意志转移,值得骄傲并不代表可以固步自封,只有不断完善、发展,我们的诗歌,我们的文学才可能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Category:850 各地方文學;各民族文學;各體文學]]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Cquote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信州录事参军常曾古鼎歌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