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37.159.163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八掌溪橋 的原始碼
←
八掌溪橋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八掌溪橋二側'''<br><img src="https://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1809/mobile01-437cbcfa8f7ab57bc82b89ed53a1bdbb.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202&t=5574249 圖片來自mobile01]</small> |} '''八掌溪橋'''位於[[中華民國]]([[台灣]])[[嘉義縣]][[水上鄉]]與[[臺南市]][[後壁區]]的一座[[鐵路橋樑]],跨越[[八掌溪]],連接[[嘉義縣]][[水上鄉]][[南靖車站]]與[[臺南市]][[後壁區]][[後壁車站]],現役橋梁在1990年重建完成並於次年(1991年)通車。 [[臺灣總督府]]公告河川名於1921年5月27日改為[[八掌溪]],因此[[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自1938年起,將[[八獎溪橋]]改名為[[八掌溪橋]]。 八掌溪橋的開通,<ref>[https://ipoem.nmtl.gov.tw/nmtlpoem?uid=70&pid=1175 八掌溪橋開通感賦],愛詩網</ref> 昭和5年(1930)年8 月21 日《臺灣日日新報》07 版有「八掌溪橋の開通祝賀式二十日盛大に擧行」預告,但這距翁元章發表此詩時間太遠,經查昭和10 年(1935)年5 月8日《臺灣日日新報》08 版有「三橋竣功 曾文溪橋名君代八掌溪橋名八千代 來十日擧式兼開祝賀會」消息,可知1935 年亦有過築橋一事。詩中首句點明建築費用及材質,第二句則標明此橋重要性,開啟下聯,指出其位於鹽水及義竹間的重要要衝。頸聯從視覺著手,上句寫溪水清澈,下句寫夕陽映照水面的景致,紅白相間,美不勝收。末句則肯定此橋貢獻,可以保障過河民眾的安全。 == 沿革與設計 == ===第一代橋=== 1895年[[日本]]統治[[台灣]]後,除了改建原北部之[[清代鐵路]]以外,並自1899年起由[[南]]、[[北]]兩端建設[[縱貫線]],南部路線由臺灣總督府鐵道部打狗出張所從打狗往北鋪設,1902年初路線推進到[[嘉義]],在跨越八掌溪處所先建臨時便橋應急,長97.5公尺,1902年2月20日試運轉,並隨着嘉義至[[水堀頭]](今[[水上車站]])至後壁藔至新營庄路段於1902年4月20日通車而啟用。 原名[[八獎溪橋]],長196.6公尺,為10孔每孔跨徑60呎的鈑梁橋,橋墩以磚、石混砌,沉箱基礎深入河床15至20呎,1903年2月20日竣工。 ===第二代橋=== 1914年7月13日暴風雨來襲,第一代八掌溪橋三處橋墩遭洪水沖倒、鋼梁落橋流失,導致交通中斷。同月24日下午,臨時橋架設竣工通車,二代新橋則在隔年(1915年)重建完成,為12孔每孔跨度19.2公尺上承式鋼鈑梁橋,沉箱基礎深10至13公尺。 二代橋使用至1991年3月20日第四代橋東正線通車後廢棄,遺留在行水區的舊紅磚橋墩,於2003年由[[水利單位]]拆除。 ===第三代橋=== 戰後中華民國時期之[[臺灣鐵路管理局]]自1967年9月起分階段將縱貫線[[彰化]]至[[民雄]]間、[[嘉義]]至[[新市]]間單線鐵路擴建為[[複線鐵路]],於第二代橋下游側新建第三代橋,做為西正線(北上線)橋。 第三代八掌溪橋是單線上承式鋼鈑梁橋,長236.37公尺,共12孔橋孔,每孔跨度19.2公尺,基礎採用長度21至27公尺深的場鑄樁,橋墩為RC造,於1970年4月完工,最遲在同年6月隨南靖與後壁間雙軌化通車而啟用。第三代橋通車後,原二代橋改為東正線(南下線)橋。 1979年7月1日,包含本橋在內的[[縱貫線]]<ref>[http://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4145 縱貫線],台灣大百科</ref> 完成[[電氣化通車]]營運,本橋橋上增設電車線電桿等設備。 三代橋使用至1991年1月30日第四代橋西正線通車後廢棄,遺留在行水區的舊RC橋墩,於2003年由水利單位拆除。 ===第四代橋(現役)=== 台灣日治時期後期及戰後時期,台鐵局陸續改建或補強老舊鐵路橋梁,並自1980年代起,大規模重建舊橋,除了已經重建完成者之外,盤點出29座橋梁,分別納入「鐵路沿線老舊橋梁重建工程」及「五大橋梁重建工程」兩項計劃,而八掌溪橋是以前者的工程計劃重建,是為第四代橋。<ref>[http://milkyrailway.blogspot.com/2018/04/ 台鐵路線僅存的戰前鋼樑橋],時光土場,2018-04-07</ref> 第四代橋建造於第三代橋北端下游側約40公尺及南端下游側約80公尺處,橋台為懸臂式,主橋下部結構為單圓柱形懸臂式橋墩及直徑80公分預鑄式(部分為場鑄式)預力混凝土基樁、上部結構為上承式預力箱型梁,全長297公尺,計15孔橋孔,每孔跨徑19.8公尺,1990年12月竣工並完成南、北引道鋪軌,橋面鋪設傳統道碴式軌道。 第四代橋完工後,臺鐵局於該橋北方(嘉義縣境)路線東側設置「八掌乾坤」四字石碑,以資紀念。 <ref>[http://ir.lib.pccu.edu.tw/retrieve/64359/%E8%8E%8A%E7%8E%89%E8%8C%B9.pdf 台灣橋樑型式研究],文化大學莊玉茹,98-06</ref> == 影片 == <div style="float:left; margin:10px 10px 10px 10px"> {{#evu: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1bTMVQFWcE |alignment=center |dimensions=480 |container=frame |description=經八掌溪橋的113次}} </div> {{-}}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442 道路工程;鐵路工程]] [[Category:733 臺灣]] [[Category:925 道路;橋樑]]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八掌溪橋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