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21.221.171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八通關 的原始碼
←
八通關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 <p style="background: #D6A4AB; color: #000000; margin:auto; padding:5px 0; "> '''八通關''' </p> |- |<center><img src="http://17jump.tw/wp-content/uploads/%E5%85%AB%E9%80%9A%E9%97%9C%E5%8F%A4%E9%81%93%E8%A5%BF%E6%AE%B5.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17jump.tw/batongguan/ 圖片來自https://17jump.tw/batongguan/] </small> |} '''八通關'''([[鄒語]]:''Pantounkua''、''Pattonkuan''),舊稱'''八童關'''、'''八同關''',[[台灣]]地名,也是旅遊景點,位於[[玉山]]之東北東方約5.5公里處,[[東埔村 (南投縣)|東埔]]之東南方約11公里處。由於八通關的地形居於[[中央山脈]]與[[玉山山脈]]之間鞍部上,加上[[台灣清治時期|清代]]的[[八通關古道]]、[[台灣日治時期|日治]]的[[八通關古道#.E6.97.A5.E6.B2.BB.E6.99.82.E6.9C.9F.E7.9A.84.E9.87.8D.E6.95.B4|八通關越嶺道]]皆於此交會,以及一條日治時期開闢,通往新高山(今稱玉山)的道路也於此交會,八通關正座落於交會點上。因此,自日治時期以來,直到至今,八通關仍是登山人士必經之地,因而成為一處交通要塞。<ref>[https://17jump.tw/batongguan/ 八通關古道|南投信義輕鬆健行登山步道新手攻略],https://17jump.tw/batongguan/</ref> ==介紹== 八通關在行政區劃是隸屬於[[南投縣]][[信義鄉 (臺灣)|信義鄉]],劃轄於[[東埔村 (南投縣)|東埔村]],因村之東南境與玉山國家公園的範圍重疊,使八通關也隸屬於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1985年前,[[新中橫公路#玉里玉山線|新中橫公路]]曾預定通過八通關,但該公路的興建最後被放棄,八通關的生態面貌因而得以保留。自1985年劃設[[玉山國家公園]]後,八通關被規劃成史蹟保存區與生態保護區,其維護管理及入山管制皆依照《[[中華民國國家公園法|國家公園法]]》實行。 如今,八通關不但具有清代與日治留下的[[八通關#歷史|人文史蹟]],也因為[[玉山箭竹]]與[[高山芒]]混生構成的[[八通關#植物|草原景觀]],加上周邊的群山環繞,比如:[[玉山|玉山主峰]]、[[玉山東峰]]、[[玉山北峰]]、[[八通關山]]、[[秀姑巒山]]、[[大水窟山]]、[[達芬尖山]]等多座山-{岳}-,還有一旁的[[金門峒斷崖]]持續發展向源侵蝕的[[八通關#地理|自然景觀]],使八通關成為一處旅遊景點。 == 名稱 == 八通關原是指[[玉山]],鄒族人以「Pattonkuan」稱呼。後來,漢人將其稱為「八童關」或「八同關」,泛指玉山一帶之山峰群嶺。然而八通關的名稱更迭,從清代的記載文獻中查閱可知。道光年間,[[周璽 (嘉慶進士)|周璽]]纂修《彰化縣志》則記載山川,有介紹這麼一段話:「在諸羅八同關地界」。光緒六年(1880年),《後山總圖》寫道:「西出八同關為林圯埔開闢后山新路」,可知當時仍稱為八同關。光緒十四年(1888年),《台灣番地圖》則改作「八通關」。此外,尚有一本《臺東州采訪冊》述及八同關,[[胡傳]]於任官期間內完成編纂,記載當時由雲林縣通至[[臺東直隸州|台東直隸州]]的八通關古道沿途里程及地名,當中就有這麼一段話:「又十八里至八同關」。光緒二十年(1894年),[[倪贊元]]編纂《雲林縣采訪冊》則記載:「八通關山又名玉山」。 再者,從台灣戰後至今也有文獻述及關於八通關的地名來由,可透過論文報告或地名書刊得知。據[[国立东华大学]]一份調查報告顯示,八同關是鄒語「Pantounkua」音譯而來,這地名出現於《台灣輿圖》,後來被《台灣番地圖》所沿用之,卻捨音譯而轉為意譯,故將八同關改稱「八通關」,意指:「該地為通達四方之中樞關卡」。據[[陳正祥 (地理學家)|陳正祥]]編纂《台灣地名辭典》記載:「該處為進入東台灣之要津,遂由山名轉為山口之名。」據[[洪敏麟]]編纂《臺灣舊地名之沿革》則是依據《雲林縣采訪冊》記載,他認為八通關是由山名轉為關隘名也。據[[陳仲玉]]調查八通關古道,透過《生蕃地探險談》記載得知,長野義虎當時觀察到清人在八通關設立堡壘與關門,據說是吳光亮開闢這條古道時,利用木材於此設立一道關門,之後因古道棄置,被原住民狩獵時給取走木材,使得原有以木材建成的關門被剝削,已在日治時期不見關門。據[[台灣省文獻委員會]]口述歷史專案小組透過信義鄉當地的耆老口述,對於八通關的由來不甚清楚,因此臆測是此地可通往玉里、[[大水窟 (南投花蓮交界)|大水窟]]、東埔等地,故四通八達而得名。 然而,整理上述所翻查之文獻記載可知,八通關則存在多種說法,雖然在坊間上有介紹八通關古道的書籍},可從中片面地解釋得知,八通關是取自四通八達之意,對於確實的由來,目前仍有待學者進一步考究。 == 歷史 == === 清治時期 === 同治十三年(1874年)發生[[牡丹社事件]]後,[[沈葆楨]]開始提倡推行「[[沈葆楨#開山「撫番」|開山撫番]]」政策,於是兵分三路,向台灣的北部、中部、南部各闢一條道路通往東部,其中一條經由八通關的理番道路被稱為「中路」,由[[吳光亮]]率領[[飛虎軍]],於光緒元年(1875年)開闢,由林圯埔(今[[竹山鎮 (台灣)|竹山]])至璞石閣(今[[玉里鎮|玉里]]),總長二百六十五里,即今「[[八通關古道]]」。八通關古道完成後,清人在沿線各要隘紮營駐守,其中在八通關因處於交通要塞,清人於此設立大營。隨[[邵友濂]]繼任[[福建臺灣巡撫|巡撫]]後,因台政緊縮,使理番政策受挫,不久理番道路便告吹,悉歸荒蕪。1987年,經過[[楊南郡]]等人調查八通關這處大營後,發現呈長方狀高台,由夯土牆所圍,即今稱[[清代八通關營盤址]]。此外,也在現場拾獲青花瓷碗、印花青花瓷盤等多件殘片,經[[故宮博物院 (北京)|故宮博物院]]研究員陳擎光鑑定得知,這些殘片都出自[[福建省|福建]]。吳光亮曾在八通關山頂立下「過化存神」碑,俗稱水窟碑,如今此碑已不見蹤跡。 === 日治時期 === 明治二十八年(1895年),因[[马关条约|馬關條約]]將台灣島割讓給[[大日本帝国|日本]]後,日軍來台第二年,便派陸軍中尉[[長野義虎]]探察山情,沿八通關古道花了17天走完全程。據長野義虎登上八通關所見情景,越過山嶺後可見遼闊的原野,此處旁有一條小溪流經,左邊可見玉山壯勢,西北方則為斷崖,成為一夫當關,萬夫莫敵的險隘。[[台灣總督府]]為實行理蕃政策,得將勢力深入山區,便於治理山地原住民,故於大正八年(1919年)重修八通關古道,大正十三年(1924年)竣工,這條警備道路被命名「八通關越橫斷道路」或「八通關越道路」。 八通關越道路完成後,沿線設立警察駐在所監視山情,其中在八通關是八通關古道、八通關越道路交會點,也是連接通往新高山及阿里山的道路,日警不僅設駐在所,也設接待所、辦公室、宿舍、挑夫房舍及浴室等設施,當時有電話線可通到八通關駐在所,與對外聯繫。此外,為因應八通關是處於地勢上要塞,也設立哨崗、瞭望台、戰壕、靶場等設施,另有設一處角力場,以供每年舉行角力競賽之用。 陳仲玉曾上山踏勘八通關,認為日警是將駐在所建築於清代營盤址之上,以致遺址整個被破壞掉。後來,據楊南郡等人的踏勘發現,在八通關的清代營盤址與日警駐在所,兩者間距離約120公尺,相對位置上處於一南一北。日治後期,因山情趨於穩定,當時提倡登山運動的日人,由於攀登新高山(今稱玉山)頗多,其中經由八通關沿荖濃溪谷上行至新高山,此條路線是至今仍其沿用之。 === 戰後至今 === [[二次大戰]]結束後,由東埔登往八通關的日治越嶺道曾一度毀於颱風崩塌,經林灶等人為開採金礦而率人修復,成為日後登山人士所利用之山徑。據[[林一宏]]調查,[[國民政府]]接收台灣之後,為免除山區治安問題,使逃犯有藏匿之處,將偏遠山區的駐在所給焚燬。八通關駐在所是否此時被焚燬,目前因缺乏佐證,故無法確定,仍需要調查學者進一步考究得知。 1970年代,[[中華民國行政院|行政院]]計畫新闢三條東西橫貫公路,經過選線與踏勘後,將三條橫貫公路核准辦理,其中一條通過八通關的[[新中橫公路#玉里玉山線|新中橫公路]]{。最初,計畫擬議開鑿隧道,並直接將公路橫亙於八通關草原上,使學者與保育人士引起關-{注}-,為此有[[王鑫 (台灣學者)|王鑫]]、[[林俊義]]、陳仲玉等學者前往踏勘調查,[[張祖璿]]、[[張豐緒]]、[[趙耀東]]、[[周宏濤]]、[[馬紀壯]]等多位政務委員以及營建署長[[張隆盛]],協同[[政務委員_(中華民國)|政務委員]][[費驊]]以70歲高齡走在八通關視察新中橫公路。1983年6月,內政部營建署向台灣省公路局提出三項原則:不超過海拔2600公尺、不經過八通關、避讓玉山國家公園。後來,因玉山國家公園的設立,以及環境影響評估報告認為,公路開闢會對自然環境有不良影響,直到行政院放棄興建計畫,使八通關擁有文化史蹟、生態棲地、自然地景等得以保留下來。 現今,八通關屬於玉山國家公園管轄,由於八通關古道、八通關越嶺道於此交會,可通東埔、玉山、大水窟、玉里,為登山人士來往必經之地,因此曾經有間山屋設置八通關駐在所遺址上,以供登山人士住宿之用,但因久失未修,山屋已嚴重毀損,如今已被拆除。此外,在八通關設有停機坪,以便於進行山區救援。據《[[台灣全記錄]]》實地踏勘,發現通往八通關的日治古道,無論從東埔入山或是自大水窟下來,全毀於[[颱風莫拉克 (2009年)|莫拉克颱風]]造成大面積崩坍。然而,約在1970、80年代左右,前往八通關的路況,好到可沿郡大林道開車進來,如今古道崩坍嚴重處可由頂稜直瀉至溪谷,使前往八通關的路況倍感困難。不過,八通關草原並未受到莫拉克颱風影響。 == 地理 == === 氣候 === 依據《南投縣志》記載顯示,八通關年均溫4.9℃,8月份是最暖月,月均溫不過10℃,其餘月份大多處於低溫寒冷的氣候,當中的最冷月出現在1月份,月均溫2.3℃,由於冬季會有霜雪,在夏季是雲霧瀰漫,故該地屬於寒帶重濕氣候(AC')。陳正祥選擇[[桑士偉氣候分類法]],將台灣劃分出七種氣候類型,八通關則屬於<math>AC'_2ra'</math>型,潤濕指數521.2,故全年不缺水,有效溫度42.7 cm—52.0 cm,然而受到鞍部地形的影響,容易產生[[逆溫]]現象,夜晚氣溫較白晝來的高。 [[郭城孟]]在《八通關草原生態之研究》所做報告,對八通關採用的氣候資料是依據玉山氣象站於1944年—1973年的統計,顯示出雨量集中於5月—8月,呈現夏雨冬乾的降雨模式,年均溫3.8℃,最暖月均溫7.4℃,最冷月均溫零下1.4℃。對於八通關的降水量,在上述所引用的資料上並未有提供其數據,若取最近測站提供的降水量統計,可由[[交通部中央氣象局|中央氣象局]]玉山氣象站得知,1981年—2010年所得降水量 3071.3 毫米。有鑑於八通關當地的氣候能確實反映,得仰賴專家學者前往現場架設儀器,實地進行長期監測的氣象工作,但礙於八通關至今仍未有氣象站,使得要取用長期的統計數據,僅能經由附近的玉山氣象站得知。 === 地形 === 八通關是一處鞍部地形,最低點海拔約2800公尺,東西之間被[[中央山脈]]與[[玉山山塊]]所夾,來自玉山主峰延伸之稜線,則是通過金門峒斷崖、八通關草原,然後再由八通關山繼續向東與秀姑巒山相接,構成中央山脈與玉山山塊連成一線。這條線在水文發育上為一條分界線,分隔[[濁水溪]]水系與[[荖濃溪]]水系。就位置而言,八通關西北方是[[金門峒斷崖]],為陳有蘭溪源頭處,南方有荖濃溪流經,以及一條[[郡大溪]]在八通關東北方。 八通關周邊水文的發育,主要受到構造線的影響,比如郡大溪、荖濃溪流經八通關附近,便開始呈近九十度,分別轉向北流、向南流,以及陳有蘭溪則是順沿構造線向西北流去,使得源頭處出現金門峒斷崖,這處斷崖由稜線直瀉而下至陳有蘭溪之溪底,如此落差約有580公尺,相較於荖濃溪僅180公尺。據[[潘以文]]的實地勘查發現,八通關的地形相當開闊,顯示可能是古河道,原屬於荖濃溪的支流,被陳有蘭溪向源侵襲所截斷,其谷地則因長期侵蝕而成一條反向河,使地表的雨水沿著地形流入陳有蘭溪。 [[麥覺明]]在《[[MIT台灣誌]]》節目中探訪八通關,草原上谷地順著地形延伸到金門峒斷崖便消失,此現象反映出該地可能為斷頭河。目前,陳有蘭溪在金門峒斷崖正持續發生向源侵蝕,未來會對荖濃溪發生[[河川襲奪]]現象。透過這種發育現象,反映出地形上一條分界線,分隔出中央山脈與玉山山塊,八通關出現鞍部地形正好被分界線通過。據陳淑樺調查報告中指出,在八通關往西望去的河谷,發現連接玉山北峰與八通關鞍部呈[[U形谷]],這地形的發育可能與冰川侵蝕造成[[冰斗]]有關,以及在八通關山屋遺址東側有出現沖積的層理,可能是由冰水堆積造成。 === 地質 === 八通關位置恰為[[廬山層]]與[[玉山主峰層]]([[佳陽層]])之接壤地帶,在地質上屬於第三紀輕度變質岩區,以往都被地質學界稱為[[新高層]],經[[李春生]]對古第三紀地層的劃分,玉山主峰層得以出現,在[[何春蓀]]所著《臺灣地質概論》中,則是將玉山主峰層納入佳陽層底部,因此有些文獻記載上會採用佳陽層來取代。八通關匯集[[郡大溪斷層]]、[[荖濃溪斷層]]、[[陳有蘭溪斷層]],呈輻射狀延伸,[[王文能]]推測認為有一條向東傾斜之高角度斷層經過,這條[[金門峒斷層]]的位置存在,在地質學界仍有待商榷。此外,尚有一條構造線是來自北方,向南順沿郡大溪、荖濃溪,最後至[[六龜區|六龜]]與[[屈尺斷層]]結合,因八通關位置恰為兩溪之間,正是被[[梨山斷層]]([[匹亞南構造線]])直切而過。 何春蓀則透過這條構造線,將地質分隔出脊梁山脈亞帶、雪山山脈亞帶,八通關則屬於雪山山脈帶。有關於地層的露頭,從東埔行經[[觀高]]之步道途中,可見金門峒斷崖因板岩與頁岩的色澤不同,呈現一條明顯的分界線。八通關曾計畫被新中橫公路通過,因此這一帶的地質資源有做了調查,發現石英片岩、含金石英脈。石英片岩可當[[矽石]]開採,但規模不大且非連續性分布,純度頗佳甚少,故開採有限。含金石英脈分布較廣,除了在八通關有被發現,順沿八通關古道往大水窟方向,可見中央金礦、白洋金礦兩座已關閉的礦場。 == 生態 == === 植物 === 八通關面積約100公頃,有一半以上被草生地所覆蓋,其中以[[玉山箭竹]]覆蓋率佔80%,為當地植物社會中優勢種,平均植株高度介於40—100公分,接近山溝則可生長150公分以上,形成一片廣大的「[[八通關草原]]。由於八通關周邊的山頂並沒有鐵杉、[[台灣冷杉|冷杉]]、台灣二葉松等植物出現,據郭城孟從[[陳玉峰 (生態學者)|陳玉峰]]的調查報告中認為,八通關草原的原貌應是鐵杉森林,但由於山頂風化甚劇,地表乾燥,有地層裸露或碎石地出現,使植被覆蓋度低,不易植生附著。 [[劉儒淵]]曾對八通關地區調查,將人為遊憩對八通關生態的衝擊程度分析,發現途經八通關這一段登山步道,有部分已經發展出蝕溝,並以玉山箭竹為指標,在八通關山屋周圍以及步道兩側3公尺遭受人為衝擊最高,出現植被覆蓋率減少。八通關的植物社會可分成六型,[[台灣鐵杉|鐵杉]]森林、[[台灣二葉松]]森林、[[台灣馬醉木|馬醉木]]—[[紅毛杜鵑]]灌叢、玉山箭竹草生地、[[高山芒]]—玉山箭竹草生地、高山芒—玉山箭竹草生地及枯木林。 鐵杉森林分布在山溝或緊鄰溪谷之陡坡,然而綜觀整個玉山地區的植物社會來看,北坡是鐵杉森林,南坡是台灣二葉松森林,但對於八通關出現如此分化現象,可能與火災干擾有關連。從1983年1月4日、1993年2月25日兩次發生火災,透過航測技術拍攝的影像可知,火勢蔓延受限於地形,主要是往東西方向延伸,燃燒長度達3930公尺,由於往上燒至稜線會被季風吹襲給阻擋,往下燒至山溝、溪谷,火勢會因地表潮濕而停止蔓延,使得這一帶鐵杉森林被倖存下來。 據分析,起火點可能在八通關山屋附近,但也不排除是冬季天乾物燥,林木含水份低與地表堆積枯葉而產生自燃。八通關的植被景觀呈上部枯木林立,下部卻林木參天,據生物學家郭城孟的研究推斷,出現如此反差,可能受到火災干擾所致,使得原本有生長台灣二葉松,火災後殘留下白木林。玉山箭竹與高山芒混生的草生地,八通關草原大部分植被屬於此型構成。玉山箭竹草生地分布較於集中,在八通關中央之低窪處全被玉山箭竹所涵蓋,構成一片玉山箭竹為優勢的社會。 === 動物 === 1983年,新中橫公路計畫路線預定通過八通關,[[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國家科學委員會]]為此委託林俊義等人前往八通關調查野生動物,自玉山國家公園成立後,此後陸續有不少調查動植物資源的報告出來。因此,從這些歷年來報告中記載可知,玉山國家公園擁有的動物種類、數量及棲地狀況,當中因八通關位處玉山國家公園,基於生態的維護,減低人為干擾,如今屬於生態保護區,會對登山者進行管制。 據林俊義對八通關地區所做的動物資源的調查指出,哺乳類有14種,鳥類有81種,其中在森林、水域等棲地就有72種,爬蟲類有[[尖吻蝮|百步蛇]]、[[龜殼花]]、[[台灣赤煉蛇]]等三種,兩棲類有[[台灣山椒魚]]、[[楚南氏山椒魚]]等兩種。據當地的原住民口述採訪得知,在政府尚未計畫開闢新中橫公路之前,便經常到八通關草原狩獵,因此使水鹿在八通關草原絕跡。出沒於草原區的鳥類有[[朱雀]]、[[星鴉]]、[[鷦鷯]]、[[煤山雀]]、[[金翼白眉]]、[[帝雉|黑長尾雉]]、[[黃羽鷃嘴]]、[[台湾戴菊|火冠戴菊鳥]];出沒於森林底層的鳥類有[[深山竹雞]]、[[蓝鹇|藍腹鷴]]及[[莺科|鶯科]]鳥類。由於習性或人為干擾等因素下,有些動物會選擇將棲地遷移或是採取夜行覓食,比如:[[台灣野豬]]的垂直活動範圍廣泛,在2800公尺以上山區可生存,然而族群卻遷往低海拔的闊葉林地活動;[[高山田鼠]]活躍於玉山箭竹叢內,喜好夜間於草原或森林裡棲息活動。 據[[林良恭]]等四人在野外調查可知,八通關富有稠密生長的玉山箭竹,可見中小型動物會在箭竹叢活動,從現場採集到糞便判斷,[[黄鼬|黃鼠狼]]曾在八通關草原出沒。距離八通關不遠的八通關山附近,曾發現有[[臺灣水鹿|水鹿]]活動的跡象。 八通關通往玉山方向的荖濃溪谷中,曾發現[[台灣長鬃山羊|長鬃山羊]]的糞便以及骸骨,唯獨足印僅出現在八通關古道。據登山人士於1987年行經八通關附近,有聽見疑似[[台灣黑熊]]的吼聲,然而在報告中並未記錄到台灣黑熊出沒的蹤跡或吼聲。此外,根據動物的習性與棲息環境可知,[[白面鼯鼠]]與[[台灣獼猴]]遭受人為的干擾是最低,其中以台灣獼猴不懼人,曾在距離八通關六公里荖濃溪床的岩石上,有發現到台灣獼猴留下的糞便,由於活動範圍廣泛,從溪谷到樹冠皆是牠的活動空間。 == 旅遊 == === 登山發展 === 因八通關位居玉山山塊與中央山脈之間鞍部上,周邊群山圍繞,加上清代興建的八通關古道與日治時期修建八通關越嶺道,還有一條也是日治時期開闢,可聯絡通往新高山(今稱玉山)的道路,其三線匯集於八通關,故使前往者都得經由登山走訪才能抵達。最初,由清政府為開山撫番而入山闢建道路,至日治初期則以研究、調查為目的而入山踏勘,經日治後期改為觀光發展,直到國民政府遷台後,實行山地管制而阻礙登山活動的發展,之後隨政策改變才逐漸開放,演變至現今仍持續採用入山證管制,但八通關屬玉山國家公園所轄生態保護區,故需要辦理入園證。 由於日本接收台灣之初,對台灣有諸多不明需要調查,以便進行治理及提供研究之用,然而真正展開登山旅遊是台灣山-{岳}-會成立之後,因此旅遊發展在日治時期可分前期、後期。前期大多是為學術調查而進行山地探勘,據[[伊能嘉矩]]離開楠仔腳萬,探訪東埔社並住宿一晚,從當中得知原住民若要到八通關,只花上半天的時間即達,山上立有「過化存神」碑文。 [[鳥居龍藏]]與[[森丑之助]]則為調查台灣原住民,曾多次經過八通關,行走於阿里山、新高山、中央山脈之間。[[齊藤讓]]為繪製地形圖,由集集經過八通關,實地前往新高山勘查地形。後期則是台灣山-{岳}-會的成立,以及台灣總督府提倡觀光政策,陸續興建改善登山道路及山屋,加上1914年完成[[五年理蕃計畫]]後,還有1930年發生[[霧社事件]]後,這都使日警加強山地治安,故使登山活動的風氣也就應運而生,當中又以學校為旅遊及教學的目的進行登山活動。 [[台北州立台北第一中學校|台北一中]](今[[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建國中學]])、[[台灣總督府臺北高等學校|台北高校]](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灣師大]])、[[台北州立台北第三高等女學校|台北第三高女]](今[[臺北市立中山女子高級中學|中山女中]])、[[台中州立彰化高等女學校|彰化高女]](今[[國立彰化女子高級中學|彰化女中]])等校皆由新高山下八通關,或是由東埔入山,經八通關上新高山,當中的台北高校則選擇登新高山之後,也順登八通關山。台灣山-{岳}-會或由其它單位主辦的登山活動中,無論是縱走中央山脈或攀登新高山,其路線都會經過八通關此地,至今的登山路線仍然沿用,成為登山旅遊的熱門路線。 二次大戰結束後,國民政府接收台灣的初期,由於歷經戰火摧殘,各項建設是百廢待舉,如此的民生經濟不足以支持旅遊發展,加上頒布《平地人民進入山地管制辦法》而限制了登山旅遊活動。直到1956年之後,政府提倡觀光發展,由行政院送至立法院審議《發展觀光條例》通過,才逐漸放寬入山的限制。1968年出現「入山遊覽證」,人民才得以登山遊覽之名入山活動。1970年之前,經過林文安等四人將台灣各山-{岳}-攀登及探勘,於1971年完成中央大脈大縱走活動後,大抵選出一百座海拔10,000呎之山-{岳}-為「[[台灣百岳列表|台灣百岳]]」,加上後續各項經濟建設完成對山區公路,以及當時的民生經濟發展趨於改善,各地民間組成的山-{岳}-社團也紛紛出現,此後登山旅遊活動便趨於盛行。 === 登山旅遊 === 八通關在地理位置上,正好是匯集來自西、北、東三個方向的登山路線,向北至觀高便分岔出兩路,一條是繼續沿八通關越嶺道下行至東埔,另一條是通往郡大林道,至於東西方向的路線,為聯繫中央山脈與玉山山脈,其中往西方向之路線,可攀登玉山群峰,比如玉山主峰、玉山北峰、玉山東峰皆是,由八通關便開始脫離八通關越嶺道的路線,而在反方向,往東可達中央山脈南二段,比如秀姑巒山、大水窟山、達芬尖山皆是,這些山-{岳}-在台灣登山界被列入「台灣百岳」的排名內,即使在八通關草原上,仍有一座百岳依傍著。八通關山海拔3245公尺,登山口距離八通關草原約1小時步程,一旁的八通關西峰則可俯瞰整個八通關草原的面貌。此外,還可見到金門峒斷崖與荖濃溪谷之間的稜脈,一直往上延伸至玉山主峰,若登山人士選擇從玉山主峰下八通關,便可走在路上看見這條稜脈向東延伸,被一處鞍部給隔開,然後再由八通關西峰,通過八通關山,繼續向東延伸至中央山脈,這處鞍部就是八通關草原。 從東埔入山者,抵達八通關草原之前會先轉個彎,之後視野會突然開闊,如同《MIT台灣誌》主持人所述:「好像從巷子裡出來,看到大馬路的感覺。」再往前行,現場可見遺留下日治時期的產物,當中最顯目的是八通關駐在所的地基與兩根佇立著門柱,然而目前未能得知地基的佔地面積多少,僅從1930年代拍攝八通關駐在所的照片可知,當時存在著有六棟的房舍,四周被鐵絲網圍住,此為當時日警在山地常用的防禦工事。此外,還可找到一些玻璃酒瓶,瓶身標示「臺灣專賣局」,此為日治時期遺留下來。《[[臺灣探險隊]]》曾經探訪過八通關,據該節目所翻查文獻記載,知道當時的八通關不僅有駐在所、宿舍,甚至小學、雜貨店、療養所也有,形同一座社區般。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733 臺灣 ]]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八通關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