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5.112.23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六硍镇 的原始碼
←
六硍镇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2480HQ.jpg|thumb|right|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0807/b717acfa00564d1094d34cef5bbefb7c.jpeg 原图链接]]] [[六硍镇]],[[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浦北县]]下辖镇,地处桂东南六万大山,距浦北县城62公里,距[[博白县]]城37公里。全镇辖18个行政村,323个自然村,行政区域面积216.25平方公里, 2017年,常住人口49924人。<ref>[http://www.hotelaah.com/guangxi/qinzhou_pubei_liuchangzhen.html 六硍镇] </ref> 中文名称: 六硍镇 行政区类别: 镇 所属地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浦北县 下辖地区: 18个行政村 电话区号: 0777 邮政区码: 535314 面 积: 216.25平方千米 人 口: 49924人(2017年) 气候条件: 亚热带季风气候 车牌代码: 桂N ==地理位置== 六硍镇,距浦北县城62公里,距博白县城37公里,东与玉林市福绵区樟木镇交界,东北分别与[[玉林市]][[福绵区]][[成均镇]]、[[兴业县]][[城隍镇]]交界,南与本县[[平睦镇]]、博白县双凤镇、浪平镇接壤,西与本县寨圩镇、西南与官垌镇毗邻,系浦北县边远山区乡镇。 ==建置沿革=== 相传,宋朝有一番皇在北坡建(现六硍粮所)一座皇都,因触犯朝廷,被皇兵追捕。他出逃前,把六缸大银埋藏在北坡附近大石底下,北坡村从此改名六硍村,六硍由此得名。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成圩,称六硍圩。清朝、民国时期为合浦县辖地。解放后,1950年设21区仍由合浦县直管。1952年改为六横区公所,下辖21个小乡。1958年撤区并乡成立六万山人民公社。1960年2月六万山公社划分为六硍、平睦、横岭3个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六硍乡。1993年撤乡改镇,更名为六硍镇至今。辖六硍、关埲、新坡、大能、横岗、横岭、六秀、垌心、官村、塘肚、新华、门楼、木格、旺塘、白花、六台、石合、民生等18个村民委员会,323个村民小组。 ==自然资源== 六硍镇自然资源丰富。镇境地处六万山区,镇政府驻地是小丘陵,南北狭长,自东向西倾斜。境内的山峰葵扇顶,海拔1118米,是全县最高峰。主要河流有横岭河、大江口河,境内流程分别是13公里和6公里,还有六秀、大能、民生、垌心山溪小河。年均温度18~20℃,年降雨量为1400毫米左右,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四季分明。主要自然灾害有洪涝、旱灾、霜冻和风灾等。解放前,境内森林茂密,野生动植物丰富,老虎等猛兽时常出没。据民国《合浦县志》记载,清光绪六年(1880年),横岭虎患,连续17年,遭咬者300余人。解放后,原有的森林植被被破坏,老虎等已经绝迹,其他野兽也较少。全镇总面积225.1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3万亩,水田面积1.8万亩,有林面积21万亩。矿产资源丰富,其中铅、锌等含量最高,坐落于镇内的浦北铅锌矿有限责任公司年产铅、锌各种矿产约5700万吨。经济林发展迅速。盛产木材、八角、玉桂,其中八角林面积已达10万亩,年产鲜八角约5000吨,已注册的"浦北县绿万山香料有限公司"的大红八角远销东南亚及国内各大中城市,六硍镇成为名副基实的"八角之乡"。另外,酸梅、竹笋、茶叶、松脂等发展也较快. ==交通== 贵港木格-兴业城隍-六硍-平睦-博白水鸣二级公路贯穿南北,现已完成建设。贵港木梓-寨圩段三级路已经通过验收,寨圩-六硍三级路已经列入政府工作计划。六硍-官垌-福旺-平山-丰塘二级公路已经列入政府十二五规划,六硍直达首府南宁的行程将大大缩短争取规划六硍-樟木-成均(新桥)方向的路网建设,打通六硍往玉林的新通道。玉林-兴业-城隍-灵山二级路和贵港-浦北-北海高速毗邻我镇。 ==土特产品== 主要有八角、玉桂、松脂、茶叶、酸梅、杨梅、生姜、辣椒、竹笋、芒编、土纸、土鸡、草鱼(官垌鱼)、山羊等;矿产有铅锌矿、石英矿等。 ==经济概况== ===农业=== 主产水稻,旱坡地种植木薯、黄豆、花生、玉米、蔬菜等。全镇1566.7公顷耕地中,有1200公顷为水田,主要分布在镇内两河流和各村山溪两岸,经常闹洪涝灾害,解放前亩产不足150公斤。解放后,大搞农田水利建设,兴修六秀、大能、横岗等5条大小水渠,修筑一批小水库、小山塘、小陂坝和小渡槽等水利设施,并改造新坡、六硍两段弯曲河道,增大人工灌溉面积,减少受淹受冲农田面积,基本实现旱涝保收。1985年,全乡水稻种植面积2440.82公顷,平均亩产274公斤。20世纪90年代后,继续投资修复、加固失修的水利工程,并修建永久性的“三面光”水渠和兴建水泥陂坝以及引灌渡槽等小水利120宗,不断扩大灌溉面积,全镇95%的水田面积实现保水保收。同时,大力推广水稻杂交良种和塑盘旱育秧、水稻抛秧,实行机械耕作、科学施肥、科学用水、科学管理等科学种田的先进技术。培训、培养了一批农业科技人员和农技骨干户,指导带领农民群众实行科学种田,粮食生产逐年稳步增长。2008年,全镇水稻种植面积2307.55公顷,平均亩产315公斤,总产达到1090万公斤,连年获得增产丰收。人均有粮270公斤。农业总产值达1.6亿元。 ===林业=== 1958年,在境内建立国营六万山林场,六硍成为县内木材尤其是杉木用材林的主要发展基地。20世纪80年代前,农民主要以种植杉木用材林为主,也种植一些八角、苦楝木、竹子等经济林。1981年全公社有林地面积12006公顷,林副产品主要有八角、桂皮、松脂等。实行改革开放后,实施治山造林和开山造林,消灭宜林荒山,做到营造新林、管好原林同步进行。1993年实现造林灭荒达标,1995年实现绿化达标。2005年,全镇有林面积14007公顷,其中用材林7337公顷,经济林6336.5公顷,其他林333.5公顷;林木蓄积量42.6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74%。2007年后,积极组织发动群众种植速生桉树等丰产林和龙眼、酸梅、笋竹等经济林果作物,实现林果生产基地化、商品化。2008年,全镇种植速生桉树1467.4公顷,八角、玉桂5869.6公顷,笋竹266.8公顷,其他水果林400.2公顷,并建造八角、玉桂、笋竹、桉树和果基地12个。当年鲜八角产量1200万公斤。全镇林业产值达7000万元。 ===畜牧业=== 解放前,养殖业主要是养猪、鸡、鸭、牛等,为自食自用。解放后农户一般养殖猪、鸡、鸭、耕牛,有少部分人养鹅、山羊等。1970年大力发展养殖业,以集体养猪为主,同年饲养生猪2.1万头、耕牛8600头。20世纪80年代实行生产责任制后,大力发展养殖专业户,充分利用木薯资源丰富、饲料充足的优势,发动群众养猪、养鸡,增加收入渠道。此后养殖专业大户不断增多,养殖量不断增加,经济效益明显提高。2005年后,兴起山地养鸡特色养殖产业,养殖规模不断扩大。2006年,全镇办有养鸡场42个,饲养量达65万羽。2008年,全镇生猪存栏18234头,出栏35145头;家禽存栏42万羽,出栏68万羽。 ===乡镇企业=== 人民公社时期,乡镇企业主要有烧砖瓦、民房建筑、土榨糖、酿酒、加工铁、木农具、家具、竹芒编织,茶叶和农副产品加工等。1979年后,原有社、队集体所有的企业进行改革,将社、队企业进行承包,激活乡镇企业的生机和活力,企业规模得到扩大和发展。1984年,成立六硍乡企业办公室,负责乡镇企业的管理、服务、指导等工作。1985年乡办企业主要有苗圃场、木器厂、木材贸易公司、水电公司、土纸厂、家具制造厂、客运等,村队企业有木材、木器加工,制茶厂、制纸厂、酒坊、药店、商店、林场、芒编等企业106个,从业人员550人,乡企业总收入166万元。1990年全乡企业有130个,从业人员800人,总收入1.45亿元。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六硍镇大批农村富余劳力外出务工,外出务工人员把外出学到的技术、掌握的信息和先进的经营理念用在发展家乡乡镇企业上,投资兴建铅锌矿、小水电站、红砖厂、家具厂、制茶厂、烟花爆竹厂、纯净水厂、自来水厂等企业,并发展客货运输、建筑,兴办餐饮酒家、超市商场,八角、山苍油、樟油加工等各种类企业。2008年,全镇乡镇企业从业人员达1300人,总产值3.4亿元,创税利2000万元。 ===商贸=== 境内有六硍和横岭两个集镇。前者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成圩,至今有600多年历史;后者于1943年成圩。县内和附近玉林、横县的群众前来赶集人数约有6000人。农贸商品主要有稻米、杂粮、禽畜、山珍野味、食油(茶油)、竹笋、药材、竹木器等。1950年前,六横圩(即今六硍)集日售稻米2000公斤以上,木薯干片4000~5000公斤。置县后,县百货公司、糖烟公司、供销社相继于此开设基层商店,供应批零日杂百货。实行改革开放后,家用电器、成衣、医药、饮食、个体运输、个体旅业、农副产品收购、造纸等个体户和个体私营企业得到快速发展。1990年,建成六硍集贸市场和六硍供销商场,全乡有工商户(企业)359户,从业人员1654人,年集市贸易额1950万元。2008年,全镇有各种个体工商户(企业)1520个,从业人员5860人,全年贸易额2.29亿元。 ==城乡建设== 2003年以来,镇八角生产协会获全国百强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称号,镇分别被评为市沼气建设重点镇、市科普工作先进示范镇,市广播电视工作和新闻报道先进乡镇,市文明镇和综治工作先进镇,连续两年获得县“三个文明”一等奖。镇党委连续6年被县委评为“五个好”十星乡镇红旗党委。党风廉政建设、计划生育、财政税收、生态沼气建设、安全生产、综治工作、宣传报道工作、武装等工作连年获得县委、县政府表彰奖励,全镇三个文明建设蓬勃发展。 城镇:1949年,六硍圩街道只有一条长150米、宽4米的狭窄高低不平的街道,83间泥砖结构的矮瓦房,总建筑面积约5000平方米。解放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经多年改造扩建,1985年,集镇占地面积达1.5公顷,集镇居住人口达6600人。有长800米、宽8~10米的水泥路面街道1条。交通网络、邮政电信、广播电视、文化教育和小城镇的建设不断加快。1992年开通程控电话。1993年建成有线电视接收站。1995年实现村村通程控电话。集镇街道安装街灯、路灯40盏。全镇安装程控电话5000部,设立18个移动电话通信基站。圩镇建有自来水厂,成立环保站,有专业环保队伍,坚持开展“城乡清洁工程”。2008年,全镇实现村村通四级公路。在新开区建房的有900多户,开发建设面积17.34公顷,集镇人均居住面积20余平方米。2003年以来,投资150万元建设了六硍圩镇街道硬底化工程,路灯亮化工程、街道绿化工程;;投资10万元建设了镇垃圾处理场,镇成立环保站,改善圩镇的“脏乱差”的现象,彻底改变了六硍镇的面貌,并投资15万元建设镇文化中心,兴建了新的圩镇灯光球场,新的文娱舞台,极大地丰富了山区人民文化生活。 新农村:六硍镇生态建设发展迅猛。以建设沼气池为龙头,推出"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的建设模式,并形成"八改"(即改厕、改路、改水、改栏、改厨、改灶、改低产果园、改文化设施),全镇已建设以沼气池为主的生态新村26个,获市、县沼气建设重点镇,并向建设生态镇的目标迈进。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效地进行环境治理工作,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323个村民小组(自然村)都修通了村级道路,通了电,拉通了闭路电视、程控电话、移动、联通电话,广大群众都饮上了清洁卫生的山泉水,全部居民用上了自来水。生态沼气建设成绩显著,几年来全镇共兴建沼气池3000多座,过半农户用上沼气,建成了山子岗、大坡田、大石等32个沼气生态示范村,有效地改善了山区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环境卫生。曾获市、县沼气建设重点镇称号。改厕工作也取得好成效。镇改厕达2700间,形成山子岗村、山心村改厕示范点,山子岗村42户人家,建沼气池42座,兴建42套农民公寓楼房,户户实现“五改”配套建设,村内建有文体活动场所,村民素质大大提高,人居环境有效改变,环境美化工作落到实处。现全镇各村绿树成荫,没有乱砍滥伐的现象,全镇森林绿化覆盖面积达82%,公共场所 美化绿化卫生进一步加强。 ==财政金融== 1985年,成立六硍财政所。1986年,全乡财政收入76.3万元左右,1987年达到108.1万元,1990年财政税收169.2万元。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六硍镇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矿业、八角等特色种植业、禽畜养殖业和招商引资等,引进一批企业落户,财政收入连年增长。2004年全镇财政收入730万元,2006年1610万元,首次突破千万元大关。2008年,全镇实现财政收入2046万元,创历史新高。年末镇信用社各项储蓄存款余额1亿元,贷款余额8000万元。 ==科技== 镇农业技术推广站成立于1953年,1989年建立农民文化技术学校。2002年全镇有科技人员143人,其中农技人员30人,畜牧兽医技术人员23人,其他科技人员90人(其中大专以上10人),农艺师1人,助理农艺师8人,畜牧师1人,农民农艺师3人。全镇18个行政村每村有农技员、兽医员各1人以上。 ==教育== 清末,六硍仅有私塾。解放前,全镇仅有六硍、横岭2间小学堂。解放后,先后建立小学18所,入学小学生3600多人。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镇投入500多万元,实施“普九”工程,新建扩建小学教学楼60幢、中学教学楼11幢,兴建宿舍办公楼3幢,总面积1万平方米,消除了中小学危房。兴建了体育活动场所,中小学教学设施不断完善。经自治区验收合格,实现“两基”达标。2006年,全镇有公立中小学校20所,其中初中2所,小学18所,幼儿园8所,儿童托管所2所,农民成校1所;初中22个班中学生1600人,小学187班4901人,学前幼儿教育800多人,托管儿童160人。全镇在职教师员工334人,其中中学一级教师23人,二级教师33人,小学高级教师9人,一级教师98人,二级教师105人。2008年,全镇投入资金82万元改善办学条件。全镇小学入学率达到100%,初中入学率98.3%。 ==文物旅游== ===惜字塔=== 清朝时,六硍圩所辖的榄子桥头建有塔一座,称“惜字塔”。塔高9米,青砖结构,主要用于烧有字纸张。“文化大革命”时被拆除,其建筑材料用于水利建设用。 ===康公庙=== 建于明朝,庙宇两层。有20多个神像,康公神立于正厅,神像高6米,格外威严,解放后破旧立新时拆除。20世纪80年代末,群众捐款10多万元重建,并重立神像。每年农历七月初七,人们扛领康公神像出游圩镇和附近村屯,有近万人观看,场面热闹。传说若康公神进入谁家,谁家就会吉利兴旺。 ===刘永福祖坟=== 位于六万大山葵峰的侧西山岭,建立于清朝年间,坟山坐东北向西南,北靠葵扇顶主峰,离六硍圩镇30公里。行仁覃公祠始建清朝末,是一座古老建筑,有两座两横房厅,占地面积0.08公顷,内外墙雕色刻画。门口对联十分醒目。上联为:行为依祖德,下联为:人爱裕孙谋。 ===葵岭飞瀑=== 六硍镇旅游业开发潜力很大。该镇山清水秀,民风淳朴,"葵岭飞瀑"是县八大景点之一,极具开发价值。葵扇顶是六万大山主峰,座落于六垠镇与福绵区樟木镇、成均镇交界处,海拨1118米,以其峰高路陡、群山迭障,云山雾海著称,从而成为旅游登高的好去处。主要景点包括:葵岭飞瀑、莲花山、将军石、刘永福祖墓、皇婆岭等。从山下向上望,只见云雾绕绕,令人觉得高不可攀,而始登葵扇顶,一路上是美景叠现,山谷中潺潺而流的山泉是顺势而下,密密麻麻的松、桉、杉木林,野生竹林是随处司见,层层叠叠,莽莽苍苍,满目斑斓的色彩,旖旎的风光是望不尽也看不够,随行的朋友也被眼前的景色所迷住,纷纷拿起手中的相机不断地拍摄,要把最美的景象留住。此时上山的路是越走越难走了。脚下凹凸不平山路变得陡峭如削,每攀登一步,都要小心翼翼。只能容纳一人而过的小路悬于云雾中,俨然像在爬天梯。经过近3个小时的路程,穿过一片郁郁怱怱的野生竹林,便登上了葵扇顶峰。 ===天鹅头=== 天鹅头地处六硍镇大水自然村东面2.5公里、福绵区樟木镇六答村西北面3公里,地处六万大山中段,为福绵区、浦北县界山,海拔974米。山顶上有一个50年代修建的防空哨站,山里人习惯把天鹅头叫做“防空哨”,建国后因为国民党的飞机常到大陆骚扰,而我国防空设施落后,需要各地在高山顶建立人工哨所,发现敌机就打电话给相关部门。防空哨站向西不远,叫做“百二火灶”——据说是当年闯王余部大军从此经过,并驻军在那里,大军过后就留下了许多(约一百二十吧)火灶(在山坡上挖一个下方开口的土坑,上面捎加修整以支炊具,下以生火)因得名,但也有观点认为是太平天国人马,现已无法考证。但附近有几个地方可以证明当年大军驻扎在此,除了上述的一百二十个行军火灶外,还有一座王母坟,据说是某个王爷的母亲到此死后安葬之地,葬礼大摆几天几夜,有几个村名就与葬礼有关,这几个村名就叫“菩萨塘”“斋寿塘”……历史传说为美丽的天鹅头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如果你运气够好说不定能找到军队或土匪留下来的宝物呢! ==文体== 20世纪70年代先后成立公社文化站、广播站、电影队、文艺宣传队、村文化室。20世纪80~90年代,集镇居民和农户安装有线电视。2004年建成镇文体中心,有舞台、灯光球场等设施。2007年圩镇居民成立歌舞队,自演自乐。2008年,全镇有业余文艺队3个,舞狮队19个,麒麟歌舞队2个,八音乐队5队。兴建篮球场42个,其中铺设水泥硬底化球场37个,经常组织开展有关文娱体育活动。实现村村通广播电视。 民政20世纪90年代,成立镇民政所,民政工作人员从兼职转为专职,由1人增至2人。2008年,全镇有敬老院、福利院、五保新村9个;落实五保户对象443人,集中供养五保老人84人,落实低保650户2311人,城镇低保35人,落实定补现役军人28人,老复退军人、伤残军人、烈属和参战退役军人与参战民兵103人,均按月发给补助款项。 ==人民生活== 1982年,农民人均收入76元,人均有粮200公斤。1998年农民人均有粮265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2518元。2008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4176元,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亿元。全镇有集体个体中巴客车十余辆,拖拉机100多辆,摩托车8000多辆,除实现村村通电话和有线电视外,多数农民家庭建有钢筋水泥结构的楼房,并安装电话,用上手机,购有电视机、音响、洗衣机、电冰箱等电器,小轿车也逐步进入普通农民家庭。 ==视频== 六硍镇宣传片 {{#iDisplay:d08521nh3wb | 560 | 390 | qq }}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 660 中國地理總志]]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六硍镇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