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91.218.101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兴教寺 的原始碼
←
兴教寺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兴教寺.jpg|thumb|right| [http://n.sinaimg.cn/sinacn09/223/w640h383/20181016/7e8c-hmhhnqs6243377.jpg 原图链接] [http://k.sina.com.cn/article_6427117209_17f16069900100cnya.html 图片来自新浪网] ]] [[兴教寺]],又称“大唐护国兴教寺”,唐代樊川八大寺之首,中国佛教八宗法相宗(又称唯识宗、慈恩宗)祖庭之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城南约20千米处的少陵原畔。兴教寺是唐代著名翻译家、旅行家玄奘法师长眠之地。后其弟子窥基法师和圆测法师也归灵于此,陪伴在玄奘灵塔左右。1961年03月04日,兴教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兴教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2014年0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兴教寺内的兴教寺塔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的一处遗产点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中文名 兴教寺 地理位置 陕西省西安市城南少陵原 占地面积 约三十亩 文保级别 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荣 誉世界文化遗产 地 位 唯识宗(法相宗)祖庭 开放时间 08:00—17:00 门票价格 免费 所属国家 中国 所属城市 陕西省西安市 建议游玩时长 1—2小时 适宜游玩季节 四季皆宜 ==建筑格局== 兴教寺现由殿房、藏经楼和塔院三部分组成。正院中轴线,将山门、钟鼓楼、大雄宝殿、法堂和卧佛殿一线贯通,构成了寺院的主体建筑。 ==文物遗存== 综述:兴教寺为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内藏有明代铜佛像、缅甸玉佛像各一尊,明永乐年间壁画数十幅,还有历代经卷数千册<ref>[https://mp.weixin.qq.com/s?src=11×tamp=1601295691&ver=2612&signature=uV5aGr3BbeY4dB4nD 终南山下的兴教寺,97年前的一段传奇] </ref> 。而最有价值的文物遗存就是著名的兴教寺塔。兴教寺塔是玄奘舍利塔、窥基舍利塔、圆测舍利塔三塔的合称。三塔位于兴教寺慈恩塔院内,中间最高的一座是建于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年)的玄奘舍利塔,左右各有较矮小的砖塔一座,西侧为造于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年)的玄奘弟子窥基舍利塔,东侧为造于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年)的新罗王之孙圆测舍利塔,形式均与玄奘塔略同。玄奘塔立于兴教寺塔院正中,塔背嵌有唐文宗开成四年(830)篆刻的《大遍觉法师塔铭》。 玄奘塔为砖造,总高21米,五层,平面方形,仿楼阁式。底层边长5.2米,每层檐下皆用砖做成简单的斗拱。斗拱上面,用斜角砌成“牙子”,其上再加叠层出檐。第一层塔身经过后代修缮,已是平素的砖墙,没有倚柱;而以上四层则用砖砌成八角柱的一半的倚柱,再在倚柱上隐起额枋、头拱。塔内有小方室供奉玄奘塑像。底层较高,以上各层依次收减。因是墓塔,所以除层外,其上四层概不能登临。玄奘法师舍利塔高七丈,共五层,底层拱洞内有 玄奘法师塑像。塔背嵌有《大唐三藏大遍觉法师塔铭》的碑刻,因亦称大遍觉塔。中国砖塔之砌作木构形者,当以此为最古。 ==历史沿革== 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玄奘圆寂于玉华宫(今陕西铜川境内),安葬在长安东郊白鹿原上。白鹿原地势很高,在大唐皇宫大明宫的含元殿就可以看到。唐高宗非常敬重玄奘,在他去世后举朝致哀,不仅如此,据说他每每在含元殿远眺灵塔而落泪,为圣体安康着想,高宗的皇后武则天诏令将玄奘遗骨于总章二年(669年)迁葬到长安以南的少陵原,同时修建寺院,以资纪念。新建的佛寺被命名为“大唐护国兴教寺”,为唐代樊川八大寺之首。后唐肃宗为玄奘的舍利塔题写了塔额“兴教”二字,寓意大兴佛教。 唐穆宗长庆中(821年),昙景和尚主持兴教寺历史上第一次塔寺修葺。 唐文宗大和二年(828年),安国寺僧人义林筹修玄奘塔,同时备石准备刻铭,但塔未修毕,义林圆寂。圆寂前,他遗言门人令检,要他一定寻找名人撰铭。唐文宗大和三年(829年)七月,窥基塔启塔荼毗,迁入平原新塔,位于玄奘舍利塔的西侧,令检检校塔亭,“徙棺见基齿,四十根不断如玉”(《续高僧传》窥基本传)。 唐文宗开成四年(839年),刘轲应请作成塔铭镶嵌于塔最底层北面壁间。 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年),知京兆龙图吕公至终南山太乙湫祈祷,途经兴教寺,登至少陵原畔,南望终南,青山秀峰,下窥樊川,山水秀丽,遂命寺主僧晏静创建玉峰轩。并推万年令陈政举作记,此记即《玉峰轩记》。[[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季春戊申日,宋张礼游寺时,尚用“殿宇法制,精密庄严”八字概括描述,可见当时兴教寺的建筑群还相当完整。 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年),同州(今大荔县)龙兴寺仁王院僧广越法师从丰德寺东岭上圆测塔中分出部分舍利及供养物,移葬于兴教寺奘师塔东。圆测塔的风格、形状、规模与窥基塔完全一样。塔铭由宋复撰并书。在修建圆测塔时,“同时并基公塔即旧而新之”。在圆测塔铭中,还记述着测塔建成后“金轮宝铎,层构双耸,矗如幻成,其下各环以广庑,神像崇周,左右以附……及于塔之前,创修献殿六楹落成。” 明神宗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夏季四月,赵垡在游兴教寺文中写道:“游塔院,观三藏、慈恩、西明三塔。《三藏铭》刘轲撰,《慈恩铭》李宏度撰,俱建初书;《西明铭》,宋复撰书。吕大防所创‘玉峰轩’,以玉案得名,当在寺后原畔,今独陈正峰所为记,在殿壁间。寺僧有穴居者。壁间嵌古殿壁一块……”从以上文字可知,赵垡游览时,兴教寺那种“殿宇法制,精密庄严”已不复存在。连“玉峰轩”的情况也只能従陈正峰所撰写的《玉峰轩记》中知个大概了。他在《兴教寺》一诗中写道:“败垣惊变相,残碣绣苔痕”。兴教寺的荒凉可见一斑。据原悬挂于民国修建的钟楼里的大唐兴教寺改建钟铸文载,此钟铸于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岁次丁未春三日谷旦,钟文为邑生员胡日德撰,钟文中说:“兴教寺者,唐肃宗之所名也,原依少陵,地近樊川,中有玄奘塔一,左右有慈恩,西明二塔。即诗中所谓日斜山字者是也;世远年湮,不无颓败,鼎残碑裂,游者伤目。”据铭所知,一个称太荣的和尚,见寺钟已毁,为了复兴寺院,光大佛法,因而改建兴教寺。功毕,特铸钟纪念之。清同治年间,寺内除三塔外,全部建筑毁于兵火,几成废墟。延至民国十年(1921年)兴教寺外无围墙,内无殿宇僧舍,只有三塔耸立于少陵原畔。 ==视频== 实拍西安兴教寺,免费开放的世界遗产,这里的秋天太美了 {{#iDisplay:y30164r9iog | 560 | 390 | qq }}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 660 中國地理總志]]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兴教寺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