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5.57.5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刘春华 的原始碼
←
刘春华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刘春华</big>''' |- |<center><img src=https://www.people.com.cn/mediafile/pic/20130114/73/14307141283742479321.jpg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art.people.com.cn/n/2013/0114/c354233-20196377.html 来自 人民网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刘春华''',男,[[汉族]]。1944年10月出生,[[辽宁]]新金人。国家一级美术师<ref>[https://www.meishu.com/baike/1/2/4951.html 刘春华 ],中国美术网</ref>。1968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历任[[北京]]出版社副总[[编辑]],[[北京画院]]副院长、院长<ref>[https://shop16511786.m.youzan.com/wscgoods/detail/368z5uyh7m3z6?from_source=gbox_seo_search 刘春华 历任北京出版社副总编辑,北京画院副院长、院长 ],有赞官网</ref>,北京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北京文联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北京版权保护协会常务理事等。 ==基本信息== 人物说明----北京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别 名 ---- 刘成华 民 族 ---- 汉族 出生地点----[[黑龙江]]泰来 出生日期----1944年10月 国 籍 ---- 中国 职 业 ---- 国家一级美术师 主要成就----中国画坛百杰称号,民族杰出美术家称号,民族百花奖,万里采风贡献奖,20世纪世界百年百件美术作品作者 毕业院校----中央工艺美术学院 代表作品----毛主席去安源、敬爱的周总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屈子求索图 ==人物简介== 原名刘成华,男,辽宁新金人。一级美术师。男,汉族。国家一级美术师。1968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历任北京出版社副总编辑,北京画院副院长、院长,北京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北京文联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北京版权保护协会常务理事等。 1967年创作油画《毛主席去安源》、《敬爱的周总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中国画《屈子求索图》、《春必将至》、《滚烫的冬季》等;长期从事中国画创作,擅长人物兼及花鸟、山水。作品多以现实生活为题材,深沉含蓄,笔墨洗练;作品参加七、八、九届全国美展等国内外重要展览,多次举办联展和个展,在国内外获得好评。部分作品被国内外博物馆、美术馆及私人收藏。1990年出版《刘春华画集》。 2000年被日本《美术手贴》评选为“20世纪世界百年百件美术作品作者”(中国共有徐悲鸿等三人入选)。 ==《毛主席去安源》灵感== 油画《毛主席去安源》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曾风靡一时,据有关部门统计,该画共印9亿多张,超过了当时全国的总人口数,即全国平均每人一张还多。这在世界绘画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奇迹。这幅身价百倍的油画,有着不平凡的经历和鲜为人知的历史。 精心创作油画 精确修改说明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刘春华作品</big>''' |- |<center><img src=http://www.people.com.cn/mediafile/pic/20130114/49/15451448790337247281.jpg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art.people.com.cn/n/2013/0114/c354233-20196377.html 来自 人民网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1967年夏,北京筹办“毛泽东思想的光辉照亮安源工人革命运动”展览,当时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装潢系读书的刘春华,被选派参加展览的 [2] 筹备工作,他承担的具体任务是,画一幅反映毛主席去安源的油画。刘春华当时只有24岁,还是一名在校学生,而且没有专门学过油画。为了完成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他于这年7月初来到安源矿体验生活,采访老工人,了解毛泽东多次来安源的情况,加深对毛泽东在安源革命实践的认识。 创作《毛主席去安源》这幅画,最重要的是表现毛泽东青年时代的形象和思想。刘春华等人广泛搜集了反映毛泽东青年时代的文章,以及有关毛泽东革命活动的回忆录和安源工人运动史料,并反复学习和研究。为了突出主题,作者在构图上把毛泽东的形象安排在中心位置。在动态处理上,让毛泽东的每一个微小动作都有一定的含义:稍稍扬起的头和稍稍扭转的颈部,表现毛泽东不畏艰险、不畏强暴、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精神;紧握的左手,表现毛泽东争取解放全国人民的雄心壮志和必胜信念;右手挟一把雨伞,说明毛泽东风里来,雨里去,为革命不辞辛苦的工作作风…… 刘春华根据主题的需要和群众欣赏的习惯,利用油画表现力丰富的特长和中国传统绘画细致的优点,大胆尝试,经过反复努力,终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8周年前夕,创作出《毛主席去安源》大幅油画。因为当时反对个人成名成家,故作品署名为“北京院校学生集体创作”。后来有人提出,单幅油画作品很少有“集体创作”的,总不能你画人像,我画天空。此外,该画在当时又引起争论,有人主张毛泽东出现时,要阳光普照大地。还有人指责画面上就毛泽东一人,孤零零的,这不是影射毛主席脱离群众吗?但是作者刘春华坚持己见,宁愿承担巨大的风险,于是就在“集体创作”后面,又挂上了个人“执笔”署名。 1967年10月1日,油画《毛主席去安源》在中国革命博物馆“毛泽东思想的光辉照亮安源工人革命运动”展览中,首次与观众见面。该画说明词称:“毛主席1920年去安源”。10月18日,安源工人出身的解放军工程兵副司令员王耀南少将观看展览后提出,《毛主席去安源》油画的说明词有误,他记忆中毛主席第一次去安源是1921年秋天。 事后,王耀南打电话给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汪东兴,请他直接向毛主席询问第一次到安源的时间。一天饭后,毛泽东与警卫战士在一起闲聊。汪东兴的秘书高长臣见主席说话兴趣正浓,立即凑上前问:“主席,您第一次去安源是1920年吗?”毛泽东沉思片刻,操着浓厚的湘潭口音,不紧不慢地说:“20年我有没有到过安源,记不清了,21年秋这一次是对的。” 1967年10月24日,王耀南向展览会的工作人员传达了毛主席的话。于是,《毛主席去安源》油画的说明词立即改为:“1921年秋,我们伟大的导师毛主席去安源,亲自点燃了安源的革命烈火。” 誉为艺术之花 高温推向全国 《毛主席去安源》油画刚刚问世,便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喜爱和赞赏。到中国革命博物馆参观的群众对这幅油画推崇备至,留言写满整整4本,有的呼吁出版该画,有的甚至说出版后要认购几百张。但展览筹备处无权决定此事。后来,《人民日报》拟刊用该画,将其制版送中央审查,时任中央“文化革命领导小组”第一副组长的江青当即批示:“总理、伯达、康生……我建议明天‘七一’人民日报、军报发表《毛主席去安源》,这幅油画很好。这幅画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果实之一,它有高度的思想水平,构图、采光、着色等艺术方面亦是优秀的。听说是青年人画的,而同意发表。建议属「署」上作者名字。江青68.6.30” 1968年7月,该画在全国公开发表并大量印制发行。《人民日报》及各地报刊大造舆论,称该画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开出的灿烂艺术之花”。随后,又用这幅画发行纪念邮票,制作像章;当年,林彪、江青胸前都佩戴过该画的像章;周恩来住室里惟一的一幅绘画作品也是该画。同年10月1日,北京的文化工作者将《毛主席去安源》巨幅油画装上彩车,与8个“革命样板戏”造型一道,加入首都群众庆祝国庆游行队伍,缓缓通过天安门广场,接受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从此,《毛主席去安源》油画在全国家喻户晓,并蜚声国外。 在安源,《毛主席去安源》的油画影响更大。1968年7月11日《人民日报》报道:“7月8日,是安源矿工们最幸福的一天。这一天,工人们日夜渴望的《毛主席去安源》的油画运来了,安源煤矿革命委员会连夜举行了授画仪式,矿工们手捧这幅革命油画……表决心、立誓言:永远忠于毛主席,永远紧跟毛主席干革命。”当时正在安源牛形山腰动工兴建建筑面积为3200多平方米的“毛主席在安源革命活动纪念馆”。正门中央的最高处,就选用《毛主席去安源》的油画头像,用瓷砖镶嵌而成。该馆的序厅和展厅中,均陈列了《毛主席去安源》的巨幅油画。 毛泽东提出质疑 宣传逐渐降温 正当全国各地大肆宣传《毛主席去安源》油画之时,毛泽东亲自审查了这幅油画,他对画中将他画成身穿长衫不甚满意。他说:“我在安源不是穿长袍,是穿短衣。”毛泽东的这次谈话,通过非正式渠道在人们中间逐渐传开。从此,对《毛主席去安源》油画的宣传开始降温。 1972年9月,“毛主席在安源革命活动纪念馆”改名为“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该馆陈列内容也作了适当的调整。鉴于序厅中的《毛主席去安源》油画出现霉点,加上毛泽东本人对这幅画不太满意,该馆便将这幅油画撤下。 粉碎“四人帮”以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开始破除迷信,解放思想。1979年3月14日《人民日报》发表了著名画家叶浅予的文章《从油画〈追念战友〉说起》。该文在赞扬油画《追念战友》的同时,批评了油画《毛主席去安源》,指出:“在这幅画(指《追念战友》———引者注)前,不禁又想起林彪、‘四人帮’鼓吹过的那幅《毛主席去安源》的油画。见过那幅画的内行人都说其构思、构图,甚至用色,无不脱胎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宗教画。‘四人帮’把那幅画钦定为美术作品的样板,命令大量复制,凡楼堂馆所、公私房舍统统悬挂,并且大量印刷,广为分发。”这是惟一一次公开批评油画《毛主席去安源》的文字。 1980年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前夕,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为了恢复刘少奇、李立三等同志在安源工人革命运动历史中应有的地位,对陈列内容进行了较大的修改。在这次修改中,考虑到油画《毛主席去安源》是“文化大革命”的产物,毛泽东本人对画中身穿长衫的形象又提出过质疑,再加上该画曾受到《人民日报》的批评,所以该馆将展厅陈列的最后一幅《毛主席去安源》的油画取下。 1967年创作油画《毛主席去安源》 ==作品欣赏==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刘春华作品</big>''' |- |<center><img src=https://pic17.997788.com/_pic_search/00/05/71/58/5715837.jpg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image.baidu.com/search/index?tn=baiduimage&ps=1&ct=201326592&lm=-1&cl=2&nc=1&ie=utf-8&dyTabStr=MCwzLDYsMiwxLDQsNSw3LDgsOQ%3D%3D&word=%E5%88%98%E6%98%A5%E5%8D%8E 来自 网络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刘春华作品</big>''' |- |<center><img src=https://pic17.997788.com/_pic_search/00/05/71/58/5715837a.jpg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image.baidu.com/search/index?tn=baiduimage&ps=1&ct=201326592&lm=-1&cl=2&nc=1&ie=utf-8&dyTabStr=MCwzLDYsMiwxLDQsNSw3LDgsOQ%3D%3D&word=%E5%88%98%E6%98%A5%E5%8D%8E++ 来自 网络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参考来源== [[Category:艺术家]] [[Category:编辑]]
返回「
刘春华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