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26.34.148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北社三嵕廟 的原始碼
←
北社三嵕廟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北社三嵕廟'''<br><img src="http://p1-q.mafengwo.net/s10/M00/3F/2B/wKgBZ1m2TnyAfN5NAAH_Z2G_1v417.jpeg?imageView2%2F2%2Fw%2F600%2Fq%2F90%7CimageMogr2%2Fstrip%2Fquality%2F90" width="280"></center><small>[http://www.mafengwo.cn/i/7562789.html 圖片來自mafengwo]</small> |} '''北社三嵕庙''',位于[[山西省]][[长治市]][[平顺县]]北社乡北社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2004年6月10日,公布为[[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一座古建筑<ref>{{cite news |title=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url=http://www.jrsx.com.cn/tssx/sxzz/090319_2.htm |accessdate=2012-05-12 |newspaper=今日山西网 |deadurl=yes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31014163748/http://www.jrsx.com.cn/tssx/sxzz/090319_2.htm |archivedate=2013-10-14 }}</ref>。 ===长治市=== '''长治市''',古称'''上党'''、'''潞州''',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山西省]]下辖的[[地级市]],地处山西省东南部,晋冀豫三省交界。市境南界[[晋城市]],西邻[[临汾市]],北接[[晋中市]],东与[[河北省]][[邯郸市]]及[[河南省]][[安阳市]]毗邻。地处[[黄土高原]]东南缘,东倚[[太行山]],西靠[[太岳山]],中部为上党盆地。[[浊漳河]]北源、西源、南源于境内汇合,向东流出境,[[沁河]]发源于市境西部。全市总面积13,955平方公里,人口342.04万,市人民政府驻[[潞州区]]。 ==历史沿革== 长治市古为“上党”、“潞州”地域,其历史上常为兵家必争之地<ref>{{Cite web |url=http://www.dfz.changzhi.gov.cn/960rn.jsp?urltype=news.NewsContentUrl&wbnewsid=232004&wbtreeid=21424 |title=长治地区建置沿革 |access-date=2013-09-22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30927200842/http://www.dfz.changzhi.gov.cn/960rn.jsp?urltype=news.NewsContentUrl&wbnewsid=232004&wbtreeid=21424 |archive-date=2013-09-27 |dead-url=yes }}</ref>。 [[殷商]]时为黎国,属[[冀州 (古代)|冀州]]。[[春秋时期]]曾为潞子婴儿国,后并于[[晋国]]。[[战国]]时,此地域归属[[韩国 (战国)|韩国]]管辖。[[周显王]]二十一年(前348年),韩国在此地设[[上党郡]],后又归于[[赵国]]。东汉[[刘熙]]《[[释名]]》曰:“党,所也。在山上,其所最高,故曰上也。”[[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实行[[郡县制]],上党郡为开国[[秦朝行政区划|36郡]]之一。[[西汉]]、[[东汉]]沿用秦制,上党郡属[[并州]]。[[汉朝|汉]][[建安 (东汉)|建安]]十八年(213年),上党郡入[[冀州 (古代)|冀州]]。[[三国]]时期,[[魏 (三国)|魏]][[黄初]]元年(220年),上党郡复归并州。 [[西晋]][[永兴 (晋)|永兴]]元年(汉元熙三年,304年),[[匈奴人]][[刘渊]]起兵反晋,建国号为“[[汉赵|汉]]”,上党郡归其管辖。[[东晋]][[大兴 (晋)|大兴]]二年(319年),[[前赵]][[羯族]]将领[[石勒]]与[[刘曜]]决裂,自立政权,后灭掉“前赵”,建立“[[后赵]]”,上党郡归之。东晋[[永和 (晋)|永和]]六年(350年),[[石虎]](石勒之侄)养孙[[冉闵]]乘后赵内乱尽杀石氏子孙及羯胡,自立为帝,改国号魏,史称[[冉魏]],上党郡归于[[冉魏]]。永和八年(352年),[[前燕]][[慕容俊]]杀死[[冉闵]]并称帝,前燕版图扩大,收上党郡。东晋[[太和 (晋)|太和]]五年(370年),[[前秦]]的[[苻坚]]、[[王猛]]率部灭[[前燕]],而后几年内逐步统一中国北方,上党郡入[[前秦]]。但鼎盛期后,其领地渐渐缩小。最终于东晋[[太元 (东晋)|太元]]十九年(394年)被[[后秦]]和[[西秦]]所灭。太元十一年(386年),[[西燕]]皇族河东王[[慕容永]]率众[[鲜卑]]贵族从[[关中平原|关中]]东归,占据[[长子县|长子]](今长子县以西)称帝,上党郡归[[西燕]];同年,[[前燕]]贵族[[慕容垂]]定都中山(今河北[[定州]]),称帝,史称“[[后燕]]”,并与同为宗室的[[西燕]]争夺燕国的领导权。太元十九年(394年),[[后燕]][[慕容垂]]杀死[[慕容永]]及其公卿大將三十多人,灭[[西燕]],上党郡归后燕。 [[北魏]][[太延]]二年(436年)注:此处未用东晋年号,因东晋已于420年被[[刘裕]]所灭,北魏(386年[[拓跋珪]]建国称帝,建都今山西[[大同市|大同]])灭北燕并逐步统一中国北方,上党郡归之。534年至535年,北魏衰落,权臣鲜卑人[[宇文泰]]拥立[[北魏孝文帝]]的孙子[[元宝炬]]为帝,史称“[[西魏]]”。同时,权臣[[高欢]]拥立北魏孝文帝11岁的曾孙[[魏孝静帝|元善见]]为帝,史称“[[东魏]]”。上党郡属两魏交接地带,归属未明。但西魏治国屡胜东魏。西魏于557年被宇文泰所灭,建立[[北周]]。东魏于550年被高欢所灭,建立[[北齐]]。北齐于577年被北周所灭,上党郡归之。[[北周]][[建德 (北周)|建德]]七年(578年),[[北周武帝]][[宇文邕]]分上党郡置[[潞州]],是为潞州建置之始,上党郡属潞州。潞州得名于潞子之国。 [[隋朝|隋]][[开皇]]元年(北周[[大定 (北周)|大定]]元年,581年),[[杨坚]]取代北周,隋朝开国。开皇三年(583年),废上党郡,移潞州于[[壶关]]。[[大业]]元年(605年),改潞州为上党郡,隶[[冀州 (古代)|冀州]]。619年,隋朝被[[王世充]]所灭。随后,[[唐朝]]建立。此间未改行政区划。[[唐朝|唐]][[武德]]年间,改上党郡为潞州,并置[[都督府]]。[[唐玄宗]][[开元]]十七年(729年),以玄宗[[李隆基]]曾任潞州[[别驾]]的原故,设大都督府,并置上党郡。开元二十一年(733年),潞州、上党郡属[[河东道]]。[[大历]]元年(766年),置[[昭义军]](至德初称为“上党节度使”,宝应初改称“泽潞节度使”)。[[五代十国|五代]]后[[唐庄宗]]初,置潞州。[[梁末帝]]时(913年-914年),改为[[匡义军]]。岁余,[[后唐]]灭[[后梁]],改为[[安义军]]。[[后晋]](936年-947年),复为[[昭义军]]。[[后汉]]和[[后周]](947-960)循旧制。 [[宋朝]]时,[[太平兴国]]初(976为元年),改昭义军为[[昭德军]],后为潞州。[[北宋]][[元丰 (北宋)|元丰]]年间,为[[隆德府]]、大都督府、上党郡、昭义军,隶[[河东路]]。[[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昭义军改为[[威胜军]]。[[崇宁]]三年(1104年),复为隆德府,后为昭德军。[[金代]]潞州隶[[河东南路]]。[[金朝|金]][[天会 (金朝)|天会]]六年(1128年),置潞南辽沁观察处。[[元朝]]潞州属[[晋宁路]]。元初为[[隆德府]](行都元帅府事)。[[元太宗]]三年(1231年),复为潞州,隶[[平阳路]]。[[明朝|明]][[洪武]]元年(1368年),沿用元制。洪武初潞州隶行[[中书省]][[布政使司]];洪武二年(1369年),隶山西中书省。九年(1376年),隶[[布政司]]。[[嘉靖]]八年(1529年)二月,升潞州为[[潞安府]],设潞安兵备,分巡[[冀南道]],治潞安。[[清朝]]沿用明制,潞安府治今长治城。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实行省、道、县三级制,废潞安府,原潞安府所领各县均属[[冀宁道]];同年4月,于今长治市置潞泽辽沁镇守使署。民国5年(1916年)改为潞泽辽沁营务处。民国13年(1924年),撤销营务处。民国19年(1930),撤销冀宁道,各县直隶山西省。民国26年(1937年),山西省政府([[阎锡山]]政权)置第三、第五专区。[[中国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以[[太行山|太行]]、[[太岳山]]为依托,建立了根据地。[[第二次国共内战]]时期,历经[[上党战役]],长治于1945年10月8日由中共占领。当月中旬,长治市(县级)建立,成为中国共产党控制的地区中最早设立的城市之一,隶太行四专区。1946年6月,长治市直隶太行区。 1950年3月,长治市改为长治工矿区(县级)。1952年3月,工矿区复为长治市,并恢复为[[省辖市]],由[[长治专区]]代管。1953年7月1日,长治市改由山西省直辖。1958年,长治专区改为[[晋东南专区]],代管长治市。1971年,晋东南专区改为[[晋东南地区]]。1975年,长治市复由[[山西省]]直辖,设城、郊两区。1983年9月,长治市辖城、郊两区和长治、潞城2县。1985年5月,晋东南地区撤消,晋东南地区所辖平顺、壶关、黎城、屯留、长子、武乡、沁源、襄垣、沁县划归长治市领属,长治市辖2区11县(市)。 2018年6月19日,国务院批复同意调整长治市部分行政区划,撤销[[城区 (长治市)|城区]]、[[郊区 (长治市)|郊区]],合并设立[[潞州区]];撤销[[长治县]]、[[屯留县]]、[[潞城市]],分别设立[[上党区]]、[[屯留区]]、[[潞城区]]<ref>{{cite web |title=中华人民共和国二〇一八年县级以上行政区划变更情况 |url=http://xzqh.mca.gov.cn/description?dcpid=2018 |website=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ref>。同年11月23日,新设立的潞州区、上党区、屯留区、潞城区正式挂牌。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927 宗教建築;陵墓 ]]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Cite news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Cite web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Configur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Date valid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Whitelist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北社三嵕廟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