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90.160.6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基督教音乐 的原始碼
←
基督教音乐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基督教音乐1.jpg|缩略图|[https://baike.baidu.com/pic/%E5%9F%BA%E7%9D%A3%E6%95%99%E9%9F%B3%E4%B9%90/1592589/0/34bbf8cd27a4ed6e0fb345c9?fr=lemma&ct=single#aid=0&pic=34bbf8cd27a4ed6e0fb345c9 原图链接]基督教音乐]] '''基督教音乐''',又称“'''圣乐'''”,是[[基督教]]宗教仪式上演唱和演奏的音乐,内容主要是表达教徒对[[上帝]]的感情,同时也传达上帝给众生的启示。<ref>[http://www.st020.com/geshou/7023.htm 文字资料来源 ]</ref>。 ==简介== [[中世纪]][[欧洲]],基督教教会音乐以“圣咏”为主,这是一种单声调,没有固定节拍,但是有一套固定格式的的宗教歌曲,有[[亚美尼亚圣咏]]、[[额我略圣歌|格里高利圣咏]]等。 启蒙时期以后,宗教音乐向世俗化发展,表现手段逐步丰富起来。有[[弥撒曲]]、[[受难曲|受难曲]]、[[神剧|神剧]]、[[清唱套曲|清唱剧]]、[[众赞歌]]等。并出现了一些对世俗艺术音乐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的宗教音乐作曲家,例如[[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20世纪也出现了将基督教内容融入流行音乐的[[当代基督教音乐]]。不过这种形式还存在不少争议。 基督教在近代传入中国后,陆续有华人音乐家认同基督信仰,逐渐蓬勃发展出具备特色的[[华人基督教音乐]],除了在日常聚会演出外也会参与在民间宣传、[[艺术表演]]或[[季节性表演]]。<ref>{{Cite web|url=http://culture.tainan.gov.tw/form/index-1.php?m2=243&id=1381|title=教会音乐|accessdate=2017-03-13|author=|date=2015-08-17|work=|publisher=台南市政府文化局}}</ref> 中世纪的基督教会里,除管风琴外,一切乐器都被禁止使用,只有单声部、自由节奏的无伴奏素歌是合法的教会歌曲。西方教会的[[素歌]](又称圣咏)有4派:以[[米兰]]主教[[圣安布罗斯]]命名的“安布罗斯歌”、法国教会的“高卢素歌”、[[西班牙]]教会的“莫萨拉布素歌”、以[[罗马教皇]][[格列高利一世]]命名的“格列高利素歌”。 8世纪以后,格列高利素歌成为西方教会歌曲的最高准则。<ref>[http://www.jdjgq.com/ 基督教歌曲网-好听的基督教歌曲大全,赞美诗歌mp3免费试听下载...] 收集超多超全好听的基督教歌曲赞美诗歌mp3大全网站,里面还提供丰富的赞美诗歌伴奏,圣经故事,歌词等试听下载的基督教音乐网!</ref> ==历史沿革== [[File:宗教音乐1.jpg|缩略图|左|[https://baike.baidu.com/pic/%E5%AE%97%E6%95%99%E9%9F%B3%E4%B9%90/1675220/0/b21bb051f8198618757c650840ed2e738bd4e607?fr=lemma&ct=single#aid=0&pic=b21bb051f8198618757c650840ed2e738bd4e607 原图链接]宗教音乐]] 1054年,基督教分裂为“公教”和“正教”。公教([[天主教]]、[[罗马公教]]或[[加特力教]])教徒唱格列高利素歌,希腊正教教徒唱拜占庭式的单声部素歌,[[俄罗斯]]正教教徒则唱多声部素歌。格列高利素歌从9世纪开始出现了平行四、五、八度的“奥加农”形式。 12世纪以后出现了包含反向进行的“迪斯坎图斯”形式,逐渐成为复调歌曲。 13世纪以后,以素歌为固定歌调的“克劳苏拉”和经文歌等复调合唱歌曲兴起,但遭到了教会的排斥,被认为是“渎圣”的东西。其后,以经文歌和弥撒曲为主的无伴奏复调声乐作品,在不断发展中终于取得了教会的承认,并逐渐摆脱了固定歌调,成为自由作曲的音乐作品。 16世纪德国的宗教改革运动,促成了基督教音乐的改革。[[马丁·路德]]不仅发动了这场宗教改革运动,创立了新教的路德宗(信义会),并创制了全体会众用本民族语言(德语)演唱的众赞歌。新教的众赞歌取代了旧教格列高利素歌的地位,并成为康塔塔、受难曲、清唱剧等戏剧性宗教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艺复兴]]和新教音乐的兴起,加速了教会音乐的世俗化。从僵化了的拉丁文歌词过渡到民族语言的歌词;从清一色的无伴奏合唱过渡到独唱、合唱和乐器伴奏相结合;从单声部的齐唱和对唱过渡到多声部的复调音乐和主调音乐;从以素歌为准则的教会调式过渡到近世的大小调;从在教堂中的演出过渡到在音乐会中的演出等。 教会音乐的这些变化,都是在民间音乐和世俗音乐的影响下发生的。从17世纪罗马乐派的[[经文歌]]和[[弥撒曲]];18~19世纪以[[J.S.巴赫]]和[[G.F.亨德尔]]为代表的康塔塔、受难曲和清唱剧,以[[W.A.莫扎特]]、[[L.van 贝多芬]]、[[F.舒伯特]]、[[J.勃拉姆斯]]为代表的弥撒曲和追思曲;以至于20世纪D.米约、F.普朗克、O.汤普森、B.布里顿等的弥撒曲、追思曲和受难曲中,可以看出400年来基督教音乐在世俗化、戏剧化和交响化的进程中所起的变化。 基督教亚述教会(东方教会)在唐代就传入了中国,称为景教。后在[[马可波罗]]进入中国时,误以为是[[聂斯托利]]派传入。[[唐德宗]]建中二年(781)立有“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清末在[[敦煌石窟]]中发现的《大秦景教三威蒙度赞》,是现今所知中国最早的基督教颂赞歌曲的歌词。 天主教于元代传入中国后一度中断,明末再度传入。明代天主教司铎[[吴渔山]]的《[[墨井集]]》载有《仰歌》,是中国17世纪的一首天主教歌曲。新教各宗派在鸦片战争后自英、美和[[德国]]传入中国。[[太平天国]]的礼拜仪式中所唱的《三一颂》,其曲调即法国教会作曲家[[L.布尔热瓦]]所作的《老百篇》(因以《诗篇》第100篇为歌词而得名)。 1931年[[中华基督教会]](长老会)发起编订一本统一的圣歌集,名为《[[普天颂赞]]》。编辑委员中担任译词、作词、作曲、编曲的音乐家有[[杨荫浏]]、[[周淑安]]、[[李抱忱]]等人。所选550首圣歌中,除欧美各国的新教歌曲外,还采用了不少中国民歌、古曲和新创作的曲调。 一.中世纪前期的西方音乐就是基督教音乐西方音乐起源于古希腊。但是由于古希腊的音乐史料存留下来的极少,人们通常又把中世纪作为研究西方音乐的一个重要起点。 中世纪指的是欧洲[[封建社会]],大约从公元5世纪至 14世纪。中世纪欧洲的各种音乐机构如编写、研究机构,以及合唱队、学校等,全部隶属于教会,由神职人员管理。在中世纪的前期,西方音乐呈现出基督教音乐一花独放的局面。在这一时期,西方音乐是以教堂音乐为主要表现形式。 中世纪基督教音乐的代表是[[格列高利]]圣咏( Gregorian Chant)。该圣咏出现在6世纪,因罗马教皇格列高利( GregoryI,在任590- 604)而得名。据说公元 6世纪时,各地教会音乐并不统一。 格列高利一世致力于教会音乐的统一,将原有的各地教会的教仪歌曲、赞美歌等收集、选择、整理,编成一本《[[对唱歌集]]》( Antiphonarium),并对调式及用法加以规定。格列高利圣咏由大量附有[[拉丁文]]歌词的单音音乐组成。它是一种忠实表达经文的歌曲,其旋律超脱、冷静、毫无人间的欲念。它并非为欣赏,而纯粹是为宗教礼仪所创作,是实用音乐,并不重视听觉上的美感,或俗乐的夸张。 这种圣咏以纯人声演唱,没有乐器伴奏,不用变化和装饰音。它也没有节线和拍子记号,完全是自由节拍,歌词只用拉丁文。格列高利圣咏全都是天主教的礼仪歌曲,只供教士吟唱,会众不参加唱诗。 格列高利圣咏形成后,迅速传向各地,特别是在[[意大利]]北部、[[英国]]、[[爱尔兰]]、[[法国]]等地得到了普及发展。直到 14世纪,在天主教会中还只有格列高利圣咏。 在今天的天主教会中,格列高利圣咏也常被采用。 格列高利圣咏作为欧洲封建社会初期的主体音乐,可以说是西方音乐文化中的第一朵花。它的发展与整个西方音乐史有密切的关系。在记谱法的研究、音乐理论、复音音乐的兴起与发展、音乐学校的成立等许多方面,都要提及格列高利圣咏,即使现代的调式音乐也是以格列高利圣咏的调式为基础。 格列高利圣咏中最富特征的旋律不仅长久地保存在中世纪作曲家的创作中,而且还保存在后来许多世纪的作曲家的创作中。我们在巴赫、莫扎特等人的作品中可以听到这些旋律,如莫扎特的《[[朱庇特交响曲]]》、李斯特的《[[死之舞]]》,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第 5乐章 、圣·桑的附有管风琴和钢琴的《[[C小调第三交响曲]]》、[[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钢琴和管弦乐曲《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流传至今的许多乐曲,如小步舞曲、军队进行曲,以及奏鸣曲第一乐章 等,都是由格列高利圣咏扩展而成。 二 .产生在基督教背景下的复音音乐复音音乐就是由两个或更多互相独立的声部构成的音乐。这种音乐的产生,标志著西方音乐前进了一大步。复音音乐出现在中世纪基督教的背景之下,是由格列高利圣咏发展而成,其音乐家都是天主教会的僧侣。 早在7世纪初,在天主教会中就有些僧侣音乐家对在格列高利圣咏上加上另一声部的伴奏感兴趣,并进行了一些试验。但实际使用复音音乐是在 9世纪。 当时,一些僧侣音乐家尝试在格列高利圣咏的下方加上一个平行四 度或五 度的声部,这一变化,就把格列高利圣咏的单音音乐变成了复音音乐。这种简单的复音形式称为“[[奥尔加农]]” (Organum,也有人译为平行调 )。奥尔加农产生于法国的利摩日,并且似乎一直被限制由少数演唱对答吟唱赞美诗和特定弥撒部分的技术高音的歌手所演唱。 最初的奥尔加农多为二声部,它在[[巴黎圣母院]]发展到了最高水平。在那里,第三 、甚至第四声部被增加到原来的单旋律圣歌上。奥尔加农最著名的作曲家是巴黎圣母院的乐师[[雷翁南]]( Leoninus,生活于 12世纪),他曾创作了大量的[[奥尔加农]],其中最有名的一本歌集为《[[奥尔加农总集]]》,是按天主教全年节日创作的,全部歌曲皆属于二声部花腔式的奥尔加农。 到了11世纪末,有些僧侣音乐家又尝试把平行曲调加在圣咏的上方,由平行至斜行,渐渐又至反向进行。反向进行被肯定以后,复音音乐的另一种重要形式就产生了,这就是“笛斯康都”( Discantus,也有人译为“反行调”)。笛斯康都以反向进行为原则,容许声部交错,并允许三 、六 度音程和经过音的进行,使旋律更加华丽。它多用于教会歌曲,主旋律多采用弥撒曲和每日祈祷经文中的旋律。笛斯康都盛行于法国,其最著名的作曲家是雷翁南的继承人,巴黎圣母院的乐师[[裴劳定]]([[Perotinus Magnus]],约 1183-1236)。他的作品多超过两声部。 13世纪,复音音乐在基督教音乐中开始得到广泛使用。随著复音音乐的发展,又产生了两种新的多声部乐曲体裁复调合唱歌曲( Polyphonic conductus)和[[经文歌]]( Motet)。 复调合唱歌曲兴盛于13世纪初,它的主要特点是突破了以往多声部中必须有一个声部使用格列高利圣咏的限制,各个声部皆由作曲家自由创作,自由进行,声部之间的节 奏大致相同。复调合唱歌曲的歌词通常是道德说教或礼仪性的,这种合唱曲似乎一直是为宗教或其它典礼的列队行进而准备的。 13世纪后期,复音音乐的新艺术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从奥尔加农中产生了经文歌。经文歌就是在圣咏曲调上加上一个或几个具有不同歌词的新的声部。 它最终取代了奥尔加农和复调合唱歌曲。 三 .以基督教为主要内容的清唱剧产生于 17世纪初的清唱剧是一种大型声乐套曲,也是音乐会中演出的大型声乐作品,时至今日,许多作曲家还运用它来表现重大的历史或现实题材。 清唱剧虽然出现在世俗音乐迅速发展的文艺复兴后期,但它的产生与内容均与基督教密切相关。 13世纪时,因受圣方济各( St. Francesco d'Assisi)运动的影响 ,在意大利产生并流行一种赞歌,被称为神灵赞( Landi Spirituali)。这是一种用流行的曲调和通俗化的歌词写的生活性的宗教歌曲。这些歌曲不在教堂演唱,而是在人们聚集一起作祈祷的罗马市民的家里演唱。稍后这种赞歌插入了对话形式,于是对话式的神灵赞就产生了。这种神灵赞以简单的和声,大众化的格调,由不同的歌队以对唱曲的形式唱出。 清唱剧就是把神灵赞戏剧化而产生的。有人认为1600年在罗马上演的一部作品《灵魂与肉体的表现》是现存的最早清唱剧。也有人认为 1619年由[[阿奈利奥]]( G. Francesco Anerio)创作的《[[神韵剧]]》才是第一部真正的清唱剧。 清唱剧的结构与歌剧的组成,大致相同:有抒情调、独唱二 重唱、朗诵调、合唱、序曲和其它器乐曲,也有故事情节 和角色的分配。 不同之处在于:清唱剧中演员不化装、不表演、只歌唱,无舞台布景、灯光、道具,演唱者一直在台上,没有出入场和其它戏剧化的动作,整场演出自始至终不分幕,而只有章节之分,专有一名叙诵者,叙说情节 。 此外,清唱剧中的合唱比歌剧多。 早期的清唱剧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使用拉丁文的清唱剧,专以圣经为题材,属于真正的教会音乐,这种清唱剧到 17世纪后半期就消失了。另一种清唱剧使用的是意大利文,取材较自由,主要在音乐会上演唱 ,被称为通俗清唱剧。流传至今的清唱剧,就是后者。通俗清唱剧虽然不是教会礼仪音乐,然而几个世纪以来,大部分的清唱剧作品都是以基督教为主要内容。 17世纪最著名的清唱剧作曲家是意大利的[[卡里西米]] ([[Carissimi, Giacomo]], 1605-1674)和德国的许茨 (H. Schutz, 1585-1672)。卡里西米创作的 16首清唱剧,都是根据基督教的经典圣经写成的,其中较著名的有《耶弗他》、《所罗门断案》、《伯沙撒》和《最后审判》。许茨创作的清唱剧多以基督生平传略、圣经福音书为题材,被称为“受难清唱剧”,其中较著名的有:《复活节清唱剧》、《十字架上耶稣的七言》、《圣诞节的故事》。 继卡里西米和许茨以后,整个[[巴洛克时期]]( 1600-1750)最杰出的清唱剧大师当数英籍德国作曲家[[亨德尔]]([[George Frideric Handel]], 1685-1759)。亨德尔的创作主要是歌剧和清唱剧。亨德尔一生共创作了 32部清唱剧,大部分都是以圣经故事为题材。比较有影响,时至今日还经常上演的有:《扫罗》、《以色列人在埃及》、《弥赛亚》、《参孙》、《犹大·玛可白》、《约书亚》、《所罗门》。其中《弥赛亚》和《参孙》是举世公认的清唱剧中的经典之作。《弥赛亚》以圣经福音书为题材,叙述了耶稣的诞生、传福音、受难、被钉死十 字架及显圣复活的经历。这部清唱剧 1743年在伦敦音乐厅举行首演时,震撼了所有的观众,甚至英王乔治二 世在听完第二 幕终曲《哈利路亚》后,起立以示敬意,直至曲终。 与亨德尔同时代的另一位杰出的音乐大师德国作曲家[[巴赫]]([[J. S. Bach]], 1685-1750)也曾创作了数部卓越的受难清唱剧,如《[[约翰受难曲]]》、《[[马太受难曲]]》和《圣诞清唱剧》等,这些清唱剧的内容都取材于圣经四 福音书。 奥地利著名作曲家海顿在声乐方面最突出的贡献就是清唱剧。他共创作了 5部清唱剧,大部分都有基督的内容,如《多比亚的归来》、《十字架的七 言》、《[[创世记]]》等,其中以《创世记》最为著名。<ref>[http://www.9ku.com/geshou/40628.htm 基督教歌曲歌曲大全_基督教歌曲最新歌曲_九酷音乐] 简介: 基督教音乐(Christian music)是唱歌赞美上帝是基督教宗教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赞美上帝的歌曲最初是用乐器伴奏的。所用的乐器有:琴、瑟、钹、号角等。...</ref> 《创世记》取材于弥尔顿的《失乐园》的第二章 ,叙述了上帝创世及亚当、夏娃堕落的故事。 近代欧洲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的唯一一部清唱剧《基督在橄榄山上》也是以基督教为主题创作的。 19世纪最杰出的清唱剧出自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之手。门德尔松共创作了 3部清唱剧,其中最著名的有《[[圣保罗]]》和《[[以利亚]]》。《以利亚》至今还在上演。他的第三部清唱剧是《基督》,可惜没有完成。这3部清唱剧均取材于圣经故事。 19世纪以基督教为主要内容创作的清唱剧还有法国作曲家[[柏辽兹]]的《[[基督的童年]]》、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的《圣伊利沙白》和《基督》等。 20世纪许多著名的清唱剧仍以基督教为题材,如英国作曲家埃尔加《吉伦舍斯之梦》、沃尔顿创作的《白尔夏沙之宴》、美籍俄国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创作的《俄底浦斯王》、波兰作曲家彭德雷茨基创作的《圣路加受难曲》等。 四 .西方著名音乐家的基督教音乐创作基督教对西方音乐的影响 ,还表现在音乐家们创作的基督教音乐上。 14世纪西方最重要的音乐家当推法国的诗人兼作曲家马肖([[ Guillaumede Machaut]], 1300-1377)。马肖年轻时曾受过神学教育,并领受了神父的职位。他的作品中教会音乐占了很大的比重,其中主要是经文歌和弥撒曲。 14世纪最著名的一首教会音乐作品就是马肖创作的《[[圣母弥撒曲]]》,这是特别为法国国王加冕而作的一首 4声部合唱弥撒曲。 15世纪前半期最重要的作曲家迪费( [[Guillaume Dufey]], 1400-1474),也是一名天主教神父,他的弥撒曲保存至今的有8首,其中最著名的有《 Ecce ancilla Domini》和《 Ave Regi na coelorum》。他所创作的经文歌,不仅数量多,而且很有深度,极虔诚,如为佛罗伦萨主教座堂而作的《 Nuper rosarum》,以及为拜占庭的没落而作的《君士坦丁堡的挽歌》。<ref>[https://www.zanmeishi.com/ 赞美诗网_让赞美从四处响起! - 基督教音乐网站 - 基督教歌曲耶稣...] 赞美诗网是中国最大的基督教音乐网站,提供海量的流行、古典、华语及英语诗歌在线试听、下载,并且歌库仍在不断更新中。网站的使命是借着诗歌传播福音,帮助弟兄姊妹...</ref> 15世纪后半期最负盛名的音乐家是两位佛兰芒作曲家[[欧克赫姆]]( [[Johannes Ockeghem]], 1430-1495)和德普雷( Josquin des Prez, 1450-1521)。他们都创作了大量的教会音乐。欧克赫姆的作品中较著名的有《扩展弥撒曲》、《谁之声弥撒曲》和《第五 调式弥撒曲》,以及一首常被人提及的经文歌《感谢上主》。德普雷创作的教会音乐作品尚存至今的有约 30首弥撒曲和 100多首经文歌。其中以弥撒曲《 Pange lingua》、《武士弥撒曲》、经文歌《 Ave verum》、《万福马利亚》、《圣母悼歌》最为著名。 16世纪西方最杰出的音乐大师可说是比利时人[[拉萨斯]]( [[Orlandus Lassus]], 1532-1594)和意大利人[[帕莱斯特里纳]]( [[Palestrina]], 1525-1594)。拉萨斯曾创作了 52首弥撒曲、 100首圣母赞主歌,约 1200首经文歌和其它圣咏、悼歌。他的经文歌在音乐史上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主要代表作有《安葬弥撒》、《忏悔圣咏》。帕莱斯特里纳曾被人称为“音乐之王”,其作品不仅优美动听,而且数量惊人,计有弥撒曲 103首,经文歌 330首,奉献曲 68首,赞歌 87首,圣母赞主歌 35首,哀歌 13首等。他的作品追求庄严肃穆的宗教气氛,被认为是最理想的礼仪音乐。 被誉为近代音乐之父的德国作曲家巴赫,是巴洛克时期( 1600- 1750)最伟大的音乐大师,也是最后一位把为教堂创作音乐视为最大关怀的伟大天才。在他的创作中,教会音乐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作为虔诚的新教教徒的巴赫,对教会音乐的主要贡献有:创作了 5首弥撒曲, 6首经文歌;为教会创作了 5年内每周礼仪所用的康塔塔(一种大型声乐套曲)共 200首;又创作了大量的管风琴曲,其中有 144首圣咏调。在这些作品中被视为巴赫代表作的是《[[B小调弥撒曲]]》。<ref>[http://www.jdj.cc/ 基督教音乐网 - 歌颂上帝,传播真理!] 基督教音乐网成立于2004年,是中国最早的基督教音乐网站。以“歌颂上帝,传播真理!”为网站建设宗旨,致力于推广基督教文化,发布海内外优秀基督教音乐产品在线试听、...</ref> 这首弥撒曲被认为是同类音乐中最深刻、最壮观、最杰出的范例之一。它包括传统的《天主矜怜颂》、《荣福经》、《信经》、《至圣经》、《羔羊经》 5个部分,共 24首分曲。其中渗透著新教的改革精神和人道主义思想。 古典时代( 1750-1820)最伟大的 3位音乐家[[海顿]]、[[莫扎特]]、[[贝多芬]]都曾创作过教会音乐。海顿深受基督教音乐的薰陶。曾创作了 14首弥撒曲,其中以《纳尔逊弥撒曲》最有名。 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一生共创作了 18首弥撒曲,较著名的有《 C小调弥撒曲》、《加冕弥撒曲》和《安魂弥撒曲》。他还创作了 8首康塔塔,其中以《忏悔的大卫》和《马松小康塔塔》最著名。他的经文歌《欢呼圣体》也很有名。 贝多芬一生中虽只创作了两首弥撒曲,《 C大调弥撒曲》和《庄严弥撒曲》,《庄严弥撒曲》被贝多芬视为毕生的杰作,他完全是按著心灵的感受而创作的。这首弥撒曲虽然不是一首礼仪的圣乐,但却表现出强烈的宗教情绪,的确是一首崇高的宗教音乐作品。 进入[[浪漫主义]]时代( 1820-1900)后,不少音乐家仍在创作基督教音乐。意大利著名作曲家[[罗西尼]]的后半生仅创作了两部作品,均为基督教音乐,一部为《圣母悼歌》,另一部为《小庄严弥撒曲》。 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也创作过 6首弥撒曲和其它圣乐,其中以《 AB大调弥撒曲》和《圣母颂》最著名。他的《圣母颂》曲调柔美婉转,表达细腻丰富,抒发了对真善美的向往。法国作曲家柏辽兹创作的基督教音乐有《安魂弥撒曲》和《感恩曲》。 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则对赞歌、颂歌和经文歌等合唱乐的创作感兴趣,他的最有名的一首圣乐为《赞颂西雍》。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一生都是虔诚的天主教徒。他曾创作过弥撒曲、圣咏等教会音乐,如《格兰弥撒曲》和《Ungarische Kronungs-Messe》等。 意大利作曲家[[威尔第]]创作了不少教会音乐作品。他的最著名的一首圣乐是《安魂弥撒曲》。该曲采用传统弥撒的体裁和词句,包括《安魂》、《愤怒的日子》、《奉献》、《至圣G》、《上帝的羔羊》、《泪经》、《拯救我吧》 7个部分,具有催人泪下的巨大感染力。 法国作曲家[[古诺]]的作品中以抒情歌剧和教会音乐最为出色。他最有名的一首弥撒曲是《圣则济利亚弥撒》,著名的梵帝冈国歌《教皇进行曲》也是他创作的。 奥地利作曲家[[布鲁克纳]]创作的交响乐曲往往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和管风琴音乐效果 ,把对宗教的信仰,体现到极其宏伟的音乐形式之中,如他的《启示交响曲》和《悲剧交响曲》 (又称《教堂交响曲》 )。他创作的圣乐有《弥撒曲》、《安魂曲》和《感恩曲》等。 德国作曲家[[勃拉姆斯]]也创作了不少合唱体裁的教会音乐,包括《德国安魂曲》、《感恩曲》、《弥撒曲》等。 20世纪以来,许多音乐家们从基督教中汲取灵感和创作激情,写出了不少优秀的基督教圣乐。[[斯特拉文斯基]]的《弥撒曲》是本世纪弥撒曲中的佼佼者,令人回想起 14、15世纪时的教会音乐。他的《诗篇交响曲》选择了圣经中的 3首赞美诗作为交响曲 3个乐章 声乐部分的唱词,这部巨作被作者称为“为上帝的荣耀而作”。 法国作曲家[[普朗克]]的无伴奏合唱《 G小调弥撒曲》是他声乐作品中的杰作,代表了他声乐创作的最高水平。英国作曲家威廉斯的《圣诞颂歌幻想曲》、布里顿的《圣诞颂歌仪式》也属于本世纪优秀的基督教圣乐之列。 此外,匈牙利作曲家[[柯达伊]]、英国作曲家沃尔顿、美国作曲家[[伯恩斯坦]]都创作了一些杰出的弥撒曲。 西方音乐之所以采用许多基督教的题材,主要在于西方的观众、听众对基督教非常熟悉,欣赏起来通俗易懂。如果我们对基督教缺乏了解,就不能全面、准确地把握和欣赏西方音乐。 所以不管是从欣赏西方音乐的角度,还是从全面了解基督教的角度,研究基督教与西方音乐之间的关系都是必要的。<ref>[http://www.9ku.com/geshou/40628.htm 基督教歌曲歌曲大全_基督教歌曲最新歌曲_九酷音乐] 简介: 基督教音乐(Christian music)是唱歌赞美上帝是基督教宗教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赞美上帝的歌曲最初是用乐器伴奏的。所用的乐器有:琴、瑟、钹、号角等。...</ref> ==视频1:基督教歌曲-一年的路程== <center> {{#iDisplay:qq.com/x/page/v01407exhd6|640|380|qq}} </center> ==视频2:基督教舞蹈视频 - 好听赞美诗 - 亲眼看见你== <center> {{#iDisplay:qq.com/x/page/y0129uqbzp8 |640|380|qq}} </center> == 参考文献 == {{Reflist}} === 参见 === * [[讚美诗]]、[[诗篇]] * [[基督教艺术]]、[[宗教音乐]] * [[福音音乐]]、[[当代基督教音乐]] [[Category:910 音乐总论]] [[Category:宗教]]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Cite web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Configur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Date valid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Whitelist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基督教音乐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