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22.98.29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塞夫尔条约 的原始碼
←
塞夫尔条约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 塞夫尔条约'''<br><img src="https://p1.ssl.qhimg.com/dr/270_500_/t01d902cdbdd1d36a32.jpg?size=268x357" width="280"></center><small>塞夫尔条约的簽約地<br>[https://baike.so.com/doc/5282054-5516303.html 圖片來自360百科]</small> |} '''塞夫尔条约'''(法譯'''Traité de Sèvres'''),是[[協約國]]與[[奧斯曼帝國]]在西元1920年8月10日於[[法国]][[塞夫尔]]簽訂的條約,屬於[[巴黎和會]]系列條約的一部份。[[內容]]主要為[[削弱]]奥斯曼帝國的[[領土]]及[[國力]],防止它再發動對外[[擴張]]的[[戰爭]]。 此條約被普遍認為是偏重協約國(尤其是[[英國]]、[[希臘]]和[[亞美尼亞]]等國)的利益,相對於奧斯曼帝國和[[土耳其]]人卻十分[[苛刻]]。由[[凱末爾]]率領的土耳其[[民族主義]]者對條約作出了否定,並與[[依據]]條約佔領[[小亞細亞]]的亞美尼亞、希臘和法國軍隊戰鬥,是為[[土耳其獨立戰爭]]。土耳其民族主義者最後戰勝,成立[[土耳其共和國]],取代奥斯曼帝國政權,並與協約國簽訂《[[洛桑條約]]》。因此塞夫尔條約成為巴黎和會各條約中唯一爾後被[[完全]][[取代]]的條約。 == 和談過程 == 奧斯曼帝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屬於[[同盟國]]陣營,於西元1918年戰敗,並與協約國簽訂《[[穆兹罗斯停战协定]]》。協約國在簽訂該協定後便[[開始]]侵佔奧斯曼帝國領土。希臘自西面[[登陸]][[伊茲密特]]並向內陸挺進;而法國與亞美尼亞分別自南、東兩面進入小亞細亞。而協約國陣營中佔[[主導]]地位的英國、法國及[[義大利王國 (西元1861年-1946年)]]於戰時、戰後進行了多次磋商,逐步確定了它們從奧斯曼帝國獲取的利益。 西元1920年4月22日,協約國邀請奧斯曼帝國政府派出代表參加巴黎和會。帝國政府派出前首相[[艾哈迈德·陶菲克帕夏]]參加。當陶菲克於西元1920年5月20日得悉協約國的要求後,認為有關條款過於苛刻,拒絕繼續討論。帝國政府得悉此事後,改派當時的首相费里德,率團赴巴黎繼續和談。至同年7月22日,费里德把與協約國達成的協議帶回[[伊斯坦堡]]。蘇丹[[穆罕默德六世 (奥斯曼帝国)]]隨即召開內閣會議,有關協定獲與會者一致通過。 == 條約內容 == 西元1920年8月10日,费里德與另外三名[[代表]]於法國的[[塞夫尔]]與協約國簽訂了《塞夫尔條約》,內容如下: *[[恰塔尔贾線]]以西割予希臘,另外[[瑟凱]]至[[布爾漢尼耶]]以西[[主權]]暫歸土耳其,五年後(西元1925年)以[[公投]]決定是否[[併入]]希臘。 * [[黑海]]海岸[[吉雷松省]]之東、[[埃尔津詹省]]、[[穆什省]]以西、[[比特利斯省]]及[[凡湖]]以南歸[[亞美尼亞]],包括[[達達尼爾海峽]]及[[博斯普魯斯海峽]]兩旁的「海峽地區」成為[[非軍事區]],但協約國[[擁有]]對該地區的軍事[[行動權]]。[[美]]、英、法、意、[[日]]、[[俄]]六國組成「海峽管理委員會」,負責區內[[航運]]、[[燈塔]]管理及[[領航]]等事宜。 * 原屬奧斯曼之[[阿拉伯]]、[[伊拉克]]等地區領土割予英、法兩國,成立新的保護地。 *[[卡拉塔什]]及[[馬爾丁]]以南之地歸[[敘利亞]]。 * [[摩蘇爾]]以南地歸伊拉克。 * 奧斯曼必須[[廢除]][[徵兵制]],全國兵力不得逾45,000人,且不得擁有重型[[武器]]及[[空軍]]、[[海軍]],亦不可擁有[[大型]]商船。 * 奧斯曼帝國所得的[[稅收]]優先[[支付]]戰爭賠償及協約國佔領軍隊[[費用]]。 * 恢復[[治外法權]]。即使將來土耳其共和國有任何政權[[繼承]]奧斯曼帝國,治外法權仍然適用。土耳其人民入籍於任何一個協約國後,即受治外法權保障,毋需再向奧斯曼政府繳稅。 * 如條款的執行情況不合協約國之意,[[伊斯坦堡]]將被[[佔領]]。 ==條約廢除== 以[[凱末爾]]為領導的土耳其民族主義者於[[安卡拉]]成立了[[土耳其大國民議會]]。議會認為塞夫尔條約損害土耳其人利益和主權,對之不予承認。在[[色雷斯]]及[[安納托利亞]]的土耳其軍民則發起反抗,並[[成立]]「護權協會」。 由於土耳其民族主義者在小亞細亞進行激烈反抗,協約國於西元1921年2月21日至3月12日,在[[倫敦]]召開和會,同時邀請奧斯曼帝國及土耳其大國民議會參加。大國民議會於會上要求廢除《塞夫尔條約》,未獲[[接受]],惟仍與英國達成換俘的[[安排]],讓[[囚禁]]於[[馬爾他]]的伊斯坦堡國會[[議員]]返回土耳其。 同年9月,土耳其軍隊於[[萨卡里亚河]]擊敗希臘軍隊,法國和意大利隨即宣佈不承認塞夫尔條約,並與土耳其大國民議會[[議和]]。西元1922年,土耳其在(西元1919-1922年)對希臘的戰爭,取得決定性勝利後,協約國同意廢除《塞夫尔條約》,並於[[瑞士]][[洛桑]]重新展開和談。西元1923年7月24日,土耳其與協約國簽訂了《[[洛桑條約]]》。 ==後續== 奧斯曼政府代表土耳其簽訂此條約的行動,增加了土耳其民眾對蘇丹的反感,並被認為是蘇丹制於西元1922年被廢除的原因之一。 土耳其共和國成立後,通過條約的蘇丹穆罕默德六世、首相费里德與一同簽訂條約的陶菲克等人都被列為不受歡迎人士。土耳其共和國把《塞夫尔條約》<ref>[https://baike.so.com/doc/5282054-5516303.html 塞夫尔条约],360百科,</ref> 簽訂之日(8月10日)定為國恥日。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軍政事件]]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塞夫尔条约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