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37.166.61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大浪泵社 的原始碼
←
大浪泵社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大台北古地圖'''<br><img src="https://tmrc.tiec.tp.edu.tw/HTML/RSR20081121213816IRD/%E4%BD%9C%E5%93%81/image/8.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tmrc.tiec.tp.edu.tw/HTML/RSR20081121213816IRD/%E4%BD%9C%E5%93%81/main-07.htm 圖片來自荷蘭海牙國家檔案館]</small> |} '''大浪泵社'''('''Daronpon'''),又名'''巴浪泵社'''('''Paronpon'''),為18世紀前,[[台灣]][[平埔族|平埔]][[凱達格蘭族]]的一支系部落。 ==範圍== 大浪泵社活動範圍約為現今[[台北市]]的[[大龍峒]]與[[圓山]]一帶,實際上,台北市的[[大同區 (臺北市)|大同區]]、[[大龍峒]]或[[圓山]]舊名大龍峒山,皆源自大浪泵社的[[閩南語]]音譯。而現今,'''Daronpon'''仍是台北市大龍街的音譯名稱。 ==歷史== 大龍峒,或稱大浪泵、大隆同(巴賽語:Pourompon;閩南語:Tōa-lông-pōng),位於台灣淡水河與基隆河交口附近,今台北市大同區哈密街一帶,是晚於艋舺而早於大稻埕的台北市舊聚落,開發晚於艋舺而早於大稻埕,是以前凱達格蘭平埔族巴浪泵社(Pourapon)的舊地。原為平埔蕃凱達格蘭族居住地,最初名為「巴浪泵社」(西元1697年),番俗六考(西元1717年)及諸羅縣志郁永和裨海紀遊(西元1720年),俱作「大浪泵」,後因與奎卒社合併,改稱「奎泵社」或「雞泵社」。 大浪泵社首有文獻記載出現於荷蘭人1654年所繪的《大臺北古地圖》。後來因為康熙大地震,該地圖所描述的居住地與該地地貌與1697年郁永河《裨海記遊》、1704年的《康熙皇輿全覽圖》及之後的1722年的《番俗六考》等都有所出入。不過,俱信該社活動範圍不脫基隆河與淡水河交接附近。 ====【地名演變】==== 此舊聚落最早有文字記載地名的時期為1645年至1655年間的台灣荷據時期,是以荷蘭文寫成「Pourompon」,也有Pourompom、Paronpon、Paronghpot等拼法;1697年在郁永河的《裨海記遊》中首次出現漢字地名「巴琅泵」,黃叔璥《台海使槎錄》作大浪泵。史載18世紀前,大浪泵社全境皆為平埔族族人所居,並無漢人。直至1709年泉州人陳逢春、賴永和、陳天章、戴伯歧合股立「陳賴章」(取三人之姓名)墾號,向臺灣府諸羅縣申請開墾大佳臘(艋舺)地方後,才陸續有漢人進駐大浪泵。不過由1764年間平埔族業主瑪老仍據多數土地之史載,當時大浪泵漢人人數並不多。<ref>[http://www.datong.org.tw/DCCTC/03.%E5%A4%A7%E9%BE%8D%E5%B3%92.html 大同地方知識學網],台北市大同社區大學,</ref> ==文獻考據== 大浪泵社首有文獻記載出現於[[荷蘭]]人1654年所繪的《[[大臺北古地圖]]》。後來因為[[康熙大地震]],該地圖所描述的居住地與該地地貌與1697年[[郁永河]]《[[裨海記遊]]》、1704年的《[[康熙皇輿全覽圖]]》及之後的1722年的《[[番俗六考]]》等都有所出入。不過,俱信該社活動範圍不脫[[基隆河]]與[[淡水河]]交接附近。 17世紀中,荷蘭兩度調查時,稱大浪泵社僅十數戶數十多人,但因「北部平埔族兇悍嗜殺,深入布教者多被殺害」([[中央研究院]],《族群、分布與大遷徙》)因素,實際人數據考應該不只此數目。 ==全盛時期== 18世紀前,大浪泵社全境皆為平埔族人所居,並無漢人。直至1709年[[泉州]]人陳逢春、賴永和、陳天章、戴伯歧合股立「[[陳賴章]]」(取前三人之姓名)墾號,向臺灣府[[諸羅縣]]申請開墾[[大佳臘]](艋舺)地方後,才陸續有[[漢人]]進駐大浪泵。不過當時大浪泵漢人人數並不多。另外,因[[施琅]]發布的[[渡臺禁令]],規定開墾者不得攜家眷至臺,當地漢人多與平埔族婦女通婚。 ==漢化滅絕== 18世紀後,因[[通婚]]、[[教育]]、改名等因素,[[漢化]]迅速的大浪泵社於大龍峒地區迅速消失。不過史載仍有1764年業主瑪老及1866年佃首陳曲記(漢名)等大浪泵社知名人士。19世紀,該社正式與[[大稻埕]][[凱達格蘭族]]的[[圭武卒社]](Kimoitsi)合併為圭泵社,而當時頭目較知名的有1904年的[[馬復成]](漢名)。 20世紀,逐漸漢化的大浪泵社或圭泵社,連同凱達格蘭族則於台北一併消失滅絕。 ==參考文獻== *潘英,《臺灣平埔族史》,南天書局,台北市,1996年6月。 [[Category:733 臺灣]]
返回「
大浪泵社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