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33.107.11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安同 的原始碼
←
安同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E6E8FA" align= center| '''<big>安同</big> ''' |- | [[File:1-2005261T15Q31.jpg|缩略图|居中|[https://www.seegold.cn/uploads/allimg/200526/1-2005261T15Q31.jpg 原图链接] [https://www.seegold.cn/renwu/fengyun/5912.html 来自历史图策]]] |- | style="background: #C0C0C0" align= center| <small>'''北魏初期开国功臣'''</small> |- | align= light| '''字 号''' :字弟孙 '''民 放''' :胡人 '''爵 位''' :高阳公 '''官 职''' :征东大将军、冀青二州刺史 '''谥 号''' :恭惠 '''追 赠''' :本官、高阳王 '''出 生 地''' :辽东 '''出生时间''' :不详 '''去世时间''' :429年 '''主要成就''' :“昭武九姓”之一 |} <p style="text-indent:2em;">'''安同'''(?~429年),祖籍安息(今[[伊朗]]),粟特族,属于“昭武九姓”之一。北魏初期开国功臣。<br> * 世居辽东,在草原经商,遇见并追随[[拓跋珪]],屡次出使后燕。<br> * 北魏登国初年,拜外朝大人,封广武将军。参与柴壁之战,拜安远将军,封北新县侯。<br> * 拥立明元帝有功,内理外巡,迁右光禄大夫。<br> * 太武帝即位,拜光禄勋、征东大将军、冀青二州刺史,封高阳郡公。<br> * 神麚二年(429年),去世,追赠本官、高阳王,谥号恭惠。 == 人物生平 == === 早期经历 === * 安同的先祖安世高,在汉朝的时候作为安息王国(即帕提亚帝国)的侍子(属国入朝陪侍天子的王子)来到洛阳,经魏至晋,晋朝末年,战乱频生,安氏一族为了躲避战乱迁到辽东,定居于此。安同的父亲安屈,在前燕皇帝[[慕容暐]]的属下做官,任殿中郎将。前秦天王[[苻坚]]消灭慕容暐之后,安屈的友人[[公孙眷]]之妹被收进了苻氏内宫,后被赐给大草原上的匈奴独孤部首领刘库仁为妻,深得[[刘库仁]]宠爱。公孙眷因此到大草原上经商贩卖,安同也跟随公孙眷在草原做买卖,这使他有机会认识了当时寄居在独孤部的拓跋珪,见拓跋珪有济世之才,就留下来侍奉拓跋珪。 <ref>《魏书·卷三十 列传第十八》其先祖曰世高,汉时以安息王侍子入洛。历魏至晋,避乱辽东,遂家焉。父屈,仕慕容暐。暐为苻坚所灭,屈友人公孙眷妹没入苻氏宫,出赐刘库仁为妻,库仁贵宠之。同随眷商贩,见道武有济世才,遂留奉侍。 </ref> === 出使后燕 === * 公元386年2月20日(北魏登国元年正月六日),[[拓跋珪]]得到以贺兰部为首的诸部支持在牛川大会诸部,召开部落大会,即位为代王,同年四月,改称魏王。拓跋部重新崛起于大漠,威胁到了匈奴独孤部在草原的地位,其首领刘显(刘库仁之子)带领独孤部兵马护送拓跋珪的叔父拓跋窟咄回盛乐争夺王位,一时魏国诸部骚动,人心顾望。 * 为了抵抗刘显的大军,拓跋珪派遣长孙漫和安同骑快马入塞向后燕国皇帝慕容垂求援,走到半道的时候,长孙漫投奔拓跋窟咄去了,安同不为所动,历经千辛万苦从小路赶到后燕国新都中山城(今河北定州市)。安同见了慕容垂之后,慕容垂命令其子赵王慕容麟(字贺麟,又作贺驎)率步骑六千救援魏国。 * 请到援兵之后,安同先行一步回国送信,发现牛川已被拓跋窟咄和[[刘显]]的联军占领。联军大肆搜捕过往行人,安同隐藏在商人载运的货囊中,趁着夜色跳进一处空井逃得性命,过不得关口,只得返回燕军驻地。 * 此时,匈奴贺兰部也从北方出兵。响应刘显,北魏部众开始骚乱。北部大人叔孙普洛等十三家首领和许多乌桓部落投奔匈奴铁弗部刘卫辰去了。 * 登国元年(386年)十月,魏国部众离散的消息为后燕军主将慕容麟获悉,为安定魏国人心,安同冒着危险再次偷渡牛川报信。困境中的拓跋珪终于获得后燕出兵的消息,魏军士气大振。拓跋珪派遣安同再赴慕容麟军中,约定会师的日期,商议之后,安同返回拓跋部报告拓跋珪,随后拓跋珪亲自率领精锐部队与燕军会师。拓跋珪于是领兵会合后燕援军,在高柳大败拓跋窟咄。窟咄带领残兵西逃,依附铁弗部,被铁弗部首领刘卫辰所杀,拓跋珪接收其部众。 * 登国二年(387年)六月,拓跋珪在马邑南亲征刘显,追至弥泽,大败其军,刘显向南投奔慕容永。 * 安同屡次出使甚得拓跋珪意旨,于是受到特殊的宠信,被授任为外朝大人,与和跋等人出入宫廷之中,交替掌管各种事务。拓跋珪颁赐功臣,安同因出使之功居多,就赐给他妻妾以及奴隶三十户,马二十匹,羊五十头,加授为广武将军。 <ref>《魏书·卷三十 列传第十八》:登国初,太祖征兵于慕容垂,事在《窟咄传》。同频使称旨,遂见宠异,以为外朝大人,与和跋等出入禁中,迭典庶事。太祖班赐功臣,同以使功居多,赐以妻妾及隶户三十,马二匹,羊五十口,加广武将军。</ref> === 从征柴壁 === * 天兴五年(402年)六月,后秦皇帝姚兴派遣[[姚平]]、[[狄伯支]]率步骑4万为先锋伐魏,自领大军后继。与此同时,北魏大军出动,姚平不知魏军虚实,引军退守柴壁(今山西襄汾西南汾河东岸柴庄)。拓跋珪立刻率领大军包围柴壁,柴壁之战正式打响。 * 姚兴率领所有部众前去援救姚平,拓跋珪就令增筑重围来阻挡姚兴。此时安同也在军中跟从拓跋珪围困柴壁,安同见姚兴率军来援,就向拓跋珪献计说:“我曾受派到绛地(今山西省运城市绛县)催督租粮,看到汾水东面有蒙坑,其地东西三百余里,道路不通。姚兴率兵前来,必定经过汾水西岸,居高临下,直至柴壁。这样,敌军就可以内外接应,我方的重围难以固守,不能制服敌军。最好是在汾水上修建南北两座浮桥,在汾水西岸依地势筑围。西边的围子既已坚固,贼军到来之后就无法施展其计策了。”拓跋珪听从他的意见。姚兴果然只能坐视姚平被消灭而无法救援。安同由于谋划有功,被赐爵为北新侯,加授安远将军。拓跋珪又令安同押送[[姚兴]]部将越骑校尉唐小方等人到长安。<ref>《魏书·卷三十 列传第十八》:从征姚平于柴壁,姚兴悉众救平,太祖乃增筑重围以拒兴。同进计曰:“臣受遣诣绛督租,见汾东有蒙坑,东西三百余里,径路不通。姚兴来,必从汾西,乘高临下,直至柴壁。如此,则寇内外势接,重围难固,不可制也。宜截汾曲为南北浮桥,乘西岸筑围。西围既固,贼至无所施其智力矣。”从之。兴果视平屠灭而不能救。以谋功,赐爵北新侯,加安远将军。诏同送姚兴将越骑校尉唐小方等于长安。</ref> === 拥立明元 === * 公元409年(北魏天赐六年),拓跋珪被次子清河王拓跋绍弑杀,其长子拓跋嗣在外,派人连夜告知安同,令他聚集各种工匠和有才艺的人,众人纷纷响应,奉迎拓跋嗣为帝,是为明元帝。<ref>《魏书·卷三十 列传第十八》清河王绍之乱,太宗在外,使夜告同,令收合百工伎巧,众皆响应奉迎。</ref> === 出巡二州 === * 明元帝即位后,命安同与南平公长[[孙嵩]]共同受理民间诉讼。又令他与肥如侯贺护持节巡察并、定二州及各山居的杂胡、丁零族人,宣示皇帝诏令进行抚慰,询问百姓的疾苦,查究举报郡守县宰的不法行为。安同到并州后,向朝廷上表说:“我私下看到并州所属的守宰,大多不遵守法制。又有刺史擅自任用御府的缝纫工古彤为晋阳县令,相互勾结授受财贿,共谋奸利。我请求对他们按照律法予以治罪。”明元帝依从了他的奏请,于是并州之内的郡县得以整肃。 * 安同东出井陉,来到钜鹿,征发民众每四户出一人,想要治理大岭山,打通天门关,又在宋子修筑城堡,用来镇守安抚各郡县。贺护妒嫉安同深得民心,因此派人上告安同筑城聚众,意欲图谋大事。明元帝因为安同擅自在外征发民丁,就令用囚车将他召回京师,召集朝中群官共议其罪。众官都说:“安同擅自大兴劳役,劳扰百姓,应当严厉惩治,以整肃后来犯事之人。”明元帝认为安同虽然擅自行事,但其本意在于为公,用心并无不善,就把他释放了。<ref>《魏书·卷三十 列传第十八》:同东出井陉,至钜鹿,发众四户一人,欲治大岭山,通天门关;又筑坞于宋子,以镇静郡县。护疾同得众心,因此使人告同筑城聚众,欲图大事。太宗以同擅徵发于外,槛车徵还,召群官议其罪。皆曰:“同擅兴事役,劳扰百姓,宜应穷治,以肃来犯。”太宗以同虽专命,而本在为公,意无不善,释之。</ref> === 权位日重 === * 太子[[拓跋焘]]代理国政、临朝听政时,以安同为辅佐。明元帝征讨黄河之南,以为右光禄大夫。拓跋焘出外镇守北部边境,安同与安定王拓跋弥留守京师。公元423年(泰常十年),明元帝去世,太子拓跋焘即位,是为太武帝。进封安同为高阳公,授任为光禄勋。不久授予征东大将军、冀青二州刺史之职。公元429年(神麚二年),安同去世。朝廷追赠他为高阳王,谥号恭惠。<ref>《魏书·卷三十 列传第十八》:世祖监国,临朝听政,以同为左辅。太宗征河南,拜同右光禄大夫。世祖出镇北境,同与安定王弥留镇京师。世祖即位,进爵高阳公,拜光禄勋。寻除征东大将军,冀青二州刺史。………神麚二年卒。追赠高阳王,谥曰恭惠。</ref> == 人物轶事 == * 安同的长子安屈(与安同父亲同名),在明元帝在位时掌管太仓之事。曾偷盗粳米数石,想用来赡养双亲,安同知道后大怒,上奏明元帝请求杀掉安屈,并弹劾自己不能教训儿子,请求治罪。明元帝十分赞赏并宽恕了他,就令长期供给安同粳米。安同的清廉守法,情形都如同此类。 <ref>《魏书·卷三十 列传第十八》:同长子屈,太宗时典太仓事,盗官粳米数石,欲以养亲。同大怒,奏求戮屈,自劾不能训子,请罪。太宗嘉而恕之,遂诏长给同粳米。其公清奉法,皆此类也。 </ref> == 人物评价 == * 魏收《魏书》:“性端严明惠,好长者之言。” * 魏收《魏书》:“安同为官明于考察,长于校验,家法严厉,为世人所称颂。及至他在冀州,年岁已老,颇有钱财,大建寺庙宝塔,为百姓所苦。” * [[魏收]]《魏书》、[[李延寿]]《北史》:“安同异类之人,智识入用,任等时俊,当有由哉!”<ref>[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79287/7757UzBWw4eGjIuHnyOtMqShyI2akxTA8XQSrCA7mY7PGamHLumYtq2ZW3jG_lKcgmMI9USEGVQ4cO7ufyw2Vbyw2D0OAMM4jPenWqk 《魏书·卷三十 列传第十八》 .国学导航.2013-07-15]</ref><ref>[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79287/53f6A5DcmAPzvDLS0pXgM1vr4u02lINbsrJVGlEws5SHFpl3kO9gICmBE1P3LKmSnskGSfu3LD5JUxw3g2TukY8PqYWc5cZfA6T5b1U 《北史·卷二十·列传第八》.国学导航.2013-09-01]</ref> == 史籍记载 == * 《魏书·卷三十 列传第十八》 * 《北史·卷一十五》 * 《资治通鉴》 == 参考资料 == {{Reflist}} [[Category:三国两晋南北朝人物]][[Category:620 中國斷代史]]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安同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