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5.51.115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尉天驄 的原始碼
←
尉天驄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尉天驄'''({{bd|1935年|01月24日||2019年|12月17日}}),1949年來[[台灣]],[[江蘇]][[徐州]]人,筆名:'''方庚'''。曾任[[政治大學]]中文系教授 <ref>{{cite news | url = http://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7675 | title =尉天驄| author =文學類工作小組 | work =台灣大百科全書 | date =2009-09-09}}</ref>、政治大學名譽[[教授]]。台灣文化部長[[鄭麗君]]曾讚譽他是台灣文藝精神典範。 == 經歷 == 出身[[中國]]江蘇碭山(今被劃於安徽省),1949年隨國民革命軍遺族學校來台<ref>[https://bookzone.cwgv.com.tw/authors/details/8286 尉天驄],天下文化。</ref>。1956年就讀政治大學大中文系,大二時擔任《筆匯》的編輯,邀請中文系教授[[王夢鷗]]指導,拜訪[[何欣]]、[[姚一葦]]等老師,和同學許國衡、尤崇洵,熟識朋友郭楓、[[葉笛]]等人合作,之後尉天驄持續經營文學雜誌,再辦《文學季刊》、《文學雙月刊》、《文季》<ref>[http://xn--pssu7cr6n8wh.tw/zh_tw/news/%E5%B0%89%E5%A4%A9%E9%A9%84%E3%80%8A%E7%AD%86%E5%8C%AF%E3%80%8B%E9%9D%A9%E6%96%B0%E8%99%9F%E6%95%B8%E4%BD%8D%E5%85%B8%E8%97%8F%E5%95%9F%E7%94%A8-7396885 尉天驄《筆匯》革新號數位典藏啟用],政大校訊,2015-11-27。</ref>。政大畢業後,在政大中文系擔任助教、講師、教授,退休後仍在中文系兼課,為政大中文系名譽教授<ref>[http://xn--pss54z.tw/zh_tw/news/%E8%A1%A8%E5%BD%B0%E8%AE%80%E6%9B%B8%E4%BA%BA%E9%A2%A8%E9%AA%A8-%E6%94%BF%E5%A4%A7%E9%A0%92%E6%8E%88%E5%B0%89%E5%A4%A9%E9%A9%84%E5%90%8D%E8%AD%BD%E6%95%99%E6%8E%88-4730952 表彰讀書人風骨 政大頒授尉天驄名譽教授],政大校訊,2009-12-02。</ref>。 1983年,尉天驄以《民族與鄉土》獲[[巫永福]]評論獎<ref>[https://sites.google.com/site/chineselibnccu/wei-tian-cong-xue-si-li-cheng 尉天驄 學思歷程],政大中文系系圖數位資料庫。</ref>。 2011年,尉天驄的散文作品「回首我們的時代」,刻寫近代台灣文壇23位作家的文情軼事<ref name="逝世">[https://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1912175002.aspx 文壇拓荒者尉天驄84歲辭世 一生體現文學關懷],中央社,2019/12/17 。</ref>。 2014年出版《荊棘中的探索》,同時政大舉辦「尉天驄與戰後台灣文學發展」講座,展示其著作、手稿、影像等實體及數位內容<ref>[https://tw.news.yahoo.com/%E5%B0%89%E5%A4%A9%E9%A9%84%E5%A5%BD%E4%BA%BA%E7%B7%A3-%E8%AB%87%E6%96%87%E5%AD%B8%E8%81%8A%E9%96%8B%E4%BA%86-220145575.html 尉天驄好人緣 談文學聊開了],中時電子報,2014年5月6日。</ref>。同年7月發生車禍遭摩托車衝撞住院,歷經兩次頸椎大手術,至2015年1月才出院<ref>[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126000421-260115 尉天驄將出院 一心想寫出新思維] ,中國時報,2015年01月26日。</ref>。 2017年獲頒第七屆文學星雲獎貢獻獎<ref name="星雲">[https://www.storm.mg/article/352583 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 作家尉天驄獲貢獻獎],風傳媒,2017-11-01。</ref>。 2019年,[[聯合文學]]將他在1970年出版的「到梵林墩去的人」重新集結出書,尉天驄親自出席分享會,與久違的讀者、作家朋友們見面談作品<ref name="友">[https://www.cna.com.tw/news/acul/201912170116.aspx 作家尉天驄辭世 黃春明巧溫舊文感觸深],中央社,2019/12/17。</ref>。 同年12月病逝於台北萬芳醫院,享壽84歲<ref name="逝世"/>。 ==作品== 他提倡寫實文學,主張文學應面對生活、面對社會,反映社會各階層,同時引介新的文化思潮、肯定人的尊嚴,並對於各種形式之專制獨裁的批判不遺餘力<ref>[https://udn.com/news/story/7266/4232002 文季創辦人尉天驄辭世 鄭麗君:他是台灣文藝精神典範],聯合報,2019-12-17。</ref>。 著作包括小說集《到梵林墩去的人》;評論集《文學札記》、《民族與鄉土》、《理想的追尋》、《鄉土文學討論集》(編著);散文集《天窗集》、《眾神》、《棗與石榴》、《歲月》、《回首我們的時代》等。 ==貢獻== *其重大成就在1970年代台灣鄉土文學論戰時,以尉天驄為首的[[陳映真]]、[[王禎和]]等人受到親國民黨的抨擊,但尉天驄在1978年編輯《鄉土文學討論集》,共收錄雙方74篇文章,並且請[[胡秋原]]寫序,至今是研究臺灣鄉土文學的重要參考資料<ref name="星雲"/>。 *創辦「文學季刊」,提攜後進:陳映真、王禎和、[[黃春明]]、子于、[[七等生]]等人都由此發跡,黃春明與他感情甚篤,作家[[季季]]也提到尉天驄與這些作家交往密切,不只尊敬前輩,對提拔後進也不遺餘力。尉天驄家常常一來就7、8個人,才進門坐下,就換尉天驄的太太出門去採買張羅食材,想要好好讓這些作家友人吃頓溫飽<ref name="友"/>。 == 影片 == {{#evu: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F9uj22Rj_0 |alignment=inline |dimensions=480 |container=frame |description= 第七屆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貢獻獎 尉天驄 }} ==參考資料== [[Category:台灣作家]] [[Category:文學家]] [[Category:台湾人]] [[Category:人文社科藝術人物]]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BD/isYea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Bd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Cite news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Date.isMD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Namespace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Configur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Date valid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Whitelist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尉天驄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