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5.183.113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廖俊智 的原始碼
←
廖俊智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廖俊智</big>''' |- |<center><img src=https://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q_70,c_zoom,w_640/images/20171203/6b11c0fd74844ee78bdabc8bf713b64c.jpeg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m.sohu.com/a/208127978_738516 来自 网络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廖俊智''',[[台湾省]][[台南市]]人,[[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ref>[http://szucla.org/?p=1819 洛加大苏研院 ],苏州工业园</ref>,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ref>[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479247 廖俊智出任台“中研院”院长,前任院长曾被指“滞美不归” ],澎湃, 2016-06-15</ref>,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发明家学院院士<ref>[https://www.gerenjianli.com/Mingren/46/topn8mi48k.html 廖俊智 ],名人简历网</ref>,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第十一、十二任院长<ref>[http://www.taihainet.com/news/twnews/twdnsz/2016-06-05/1723812.html 廖俊智出任台湾“中研院院长” ],台海网, 2016-06-05</ref> 。 廖俊智于1980年从台湾大学化学工程系本科毕业;1987年获得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化学工程研究所理学[[博士]]学位;1987年至1989年担任美国纽约州罗彻斯特柯达公司研究[[科学家]];1990年进入美国得克萨斯农工大学化学工程系工作,先后担任助理[[教授]]、副教授、生物化学暨生物物理系合聘副教授;1997年进入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化学暨生物分子工程系工作;2002年至2007年担任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化学暨生物分子工程系副系主任;2002年当选为美国医学暨生物工程学院院士;2003年至2007年担任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仿细胞太空探索研究所副主任;2007年至2016年担任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基因体暨蛋白质体研究所能源研究副主任;2008年至2011年担任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化学暨生物分子工程系校长讲座教授;2012年至2016年担任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化学暨生物分子工程系系主任;2013年当选为美国国家工程学院院士;2014年当选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2015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2016年担任台湾“中央研究院”第11任院长,同年当选为美国发明家学院院士;2020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廖俊智的研究领域是代谢和合成生物学 。 ==基本信息== 人物说明----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出生地点----台湾省台南市 国 籍 ---- 美国 职 业 ---- 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2013年当选为美国国家工程学院院士 2014年当选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2015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2016年当选为美国发明家学院院士 2020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毕业院校----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 ==人物经历== 1976年—1980年,廖俊智就读于台湾大学化学工程系,毕业并获得理学学士学位。 1982年—1987年,就读于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化学工程研究所,毕业并获得理学博士学位。 1987年—1989年,担任美国纽约州罗彻斯特柯达公司(Eastman Kodak Company)研究科学家。 1990年—1993年,担任美国得克萨斯农工大学(Texas A&M University)化学工程系助理教授。 1993年—1997年,担任美国得克萨斯农工大学化学工程系副教授。 1993年—1997年,担任美国得克萨斯农工大学生物化学暨生物物理系合聘副教授。 1997年—2016年,担任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化学暨生物分子工程系教授。 2002年—2007年,担任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化学暨生物分子工程系副系主任。 2003年—2007年,担任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仿细胞太空探索研究所副主任。 2007年—2016年,担任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基因体暨蛋白质体研究所能源研究副主任。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廖俊智</big>''' |- |<center><img src=http://n1.itc.cn/img8/wb/recom/2016/06/07/146526189153855032.PNG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www.sohu.com/a/81602413_162548 来自 搜狐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2008年—2011年,担任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化学暨生物分子工程系校长讲座教授。 2010年—2016年,担任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分子生物研究所合聘教授。 2011年—2016年,担任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化学暨生物分子工程系基金会讲座教授。 2011年—2016年,担任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化学暨生物化学系合聘教授。 2009年—2012年,担任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化学暨生物分子工程系副系主任。 2012年—2016年,担任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化学暨生物分子工程系系主任。 2013年,当选为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2014年,当选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2015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2016年6月,担任台湾“中央研究院”第十一任院长 ;同年,当选为美国发明家学院院士。 2020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 2021年6月,担任台湾“中央研究院”第十二任院长。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廖俊智在以微生物合成燃料的领域,及基础代谢路径的改造。此外,他更发展出网络构成要素分析法(Network Component Analysis)和集成建模(Ensemble Modeling),用以分析复杂的转录组调控,及设计人工基因转录调控回路 。 廖俊智长期从事代谢系统改造、合成生物学、系统生物学及微生物合成燃料等基础前瞻科学研究,研发的异丁醇生物合成技术已被应用在生质燃油制造;把细菌里的不同物质转化成化学品,以生物取代石油生产化学品,向大自然取材,直接将二氧化碳转化为化学品。 '''学术论著''' 根据2022年5月台湾“中央研究院”生物化学研究所网站显示,廖俊智先后在《Nature》《Science》等期刊发表论文240多篇。 Yu H, Li X, Duchoud F, Chuang DS, Liao JC. Augmenting the Calvin-Benson-Bassham cycle by a synthetic malyl-CoA-glycerate carbon fixation pathway.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8) Lin PP, Jaeger AJ, Wu TY, Xu SC, Lee AS, Gao F, Chen PW, Liao JC. Construction and evolution of an Escherichia coli strain relying on nonoxidative glycolysis for sugar catabolism. 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18) Pontrelli S, Fricke RCB, Teoh ST, Lavina WA, Putri SP, Fitz-Gibbon S, Chung M, Pellegrini M, Fukusaki E, Liao JC. Metabolic repair through emergence of new pathways in Escherichia coli. Nature chemical biology (2018) Bogorad IW, Lin TS, Liao JC. Synthetic non-oxidative glycolysis enables complete carbon conservation. Nature (2013) Li, H.; P.H. Opgenorth; D.G. Wernick; S. Rogers; T.-Y.Wu; W. Higashide; P. Malati; Y. Huo, K.-M. Cho, and J.C. Liao. Integrated electromicrobial conversion of CO2 to higher alcohols. Science (2012)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廖俊智</big>''' |- |<center><img src=http://cnpic.crntt.com/upload/201606/22/104276483.jpg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image.so.com/i?q=%E5%BB%96%E4%BF%8A%E6%99%BA&src=tab_www 来自 网络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Atsumi, S.; Higashide, W.; and J.C. Liao. Direct photosynthetic recycling of carbon dioxide to isobutyraldehyde. Nature Biotechnol (2009) Dean, J.T.; Tran, L.; Beaven, S.; Tontonoz, P; Reue, K.; Dipple, K.D.; and J.C. Liao. Resistance to Diet-Induced Obesity in Mice with Synthetic Glyoxylate Shunt. Cell Metabolism (2009) Zhang, K., Sawaya, M.R., Eisenberg, D.S. and J.C. Liao. Expanding Metabolism for Biosynthesis of Nonnatural Alcohols. 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08) Atsumi, S.; T. Hanai and J.C. Liao. Non-Fermentative Pathways for Synthesis of Branched-Chain Higher Alcohols as Biofuels. Nature (2008) Fung, E.; Wong, W.W.; Suen, J.K.; Bulter, T.; Lee, S.G.; and J.C. Liao. A synthetic gene-metabolic oscillator.Nature (2005) ===人才培养=== '''寄语学生''' 2017年,廖俊智受邀中国医药大学毕业典礼做专题演讲时,鼓励毕业同学要眼光远大、做自己想做的事,而不是为钱做事。 他还传授现代知识分子培养荣耀(Pride)、正向(Positivity)、热忱(Passion)、耐心(Patience)的4P人生哲学,身体力行,一生会受用无穷 。 ===荣誉表彰=== {| class="wikitable" width=100% |-style="background:#006699; color:white; font-weight:bold; text-align:center;" |时间||荣誉表彰||授予单位 |- | 1992年 || 国家科学基金青年调查员奖 || |- | 2002年 || 美国医学暨生物工程学院院士|| 美国医学暨生物工程学院 |- | 2006年 || 美国化学工程学会食品、医药、暨生物工程组奖 || 美国化学工程学会 |- | 2006年 || 默克(Merck)代谢工程奖 || |- | 2008年 || 工业微生物学会Charles Thom奖|| 工业微生物学会 |- | 2009年 || 美国化学学会生物化学技术组Marvin J. Johnson奖|| 美国化学学会 |- | 2009年 || 美国化学工程学会Alpha Chi Sigma研究奖 || 美国化学工程学会 |- | 2009年 || 生物工程学会James E. Bailey奖|| 生物工程学会 |- | 2010年 || 美国环保署绿色化学学术组总统奖 || 美国环保署 |- | 2012年 || 美国白宫再生能源创新Champion of Change|| |- | 2013年 || 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 美国国家工程院 |- | 2013年 || 意大利总统颁授ENI再生能源奖|| |- | 2014年 || 美国国家科学院工业应用科学奖 || 美国国家科学院 |- | 2014年 || “中央研究院”院士 || “中央研究院” |- | 2015年 ||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美国国家科学院 |- | 2016年 || 美国发明家学院院士 || 美国发明家学院(National Academy of Inventors) |- |2016年 || 台湾大学学术类杰出校友|| 台湾大学 |- | 2019年 || 诺维信杰出化学及生化工程奖 || 丹麦诺维信公司 |- | 2020年 || 以色列总理奖(Samson-Prime Minister's Prize)|| |- | 2020年 || 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 第三世界科学院 |- | || 总统绿化学挑战奖学术奖 || 美国联邦环保署 |} ==社会任职== 2015年--台湾科技大学荣誉讲座教授 2016年--台湾“中央研究院”生物化学研究所特聘研究员 ==人物评价== 廖俊智研究成就斐然,学术声望崇隆,是国际知名的杰出科学家。他的研究结合诸多生命科学及工程领域,并对当前人类能源环保问题有重大贡献。(台湾“中央研究院”评) 廖俊智在科学与工程领域有着杰出的表现,他领导的代谢工程实验室团队在生物质能源方面取得了重大的学术突破。(台湾大学评) ==视频== ===廖俊智院長獻聲解說 2020年4月10日发布=== {{#iDisplay:t0948lnue1e|寬度|高度|qq}} ==参考来源== [[Category:教授]] [[Category:科学家]]
返回「
廖俊智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