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7.86.30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弧菌 的原始碼
←
弧菌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center><img src=https://p1.itc.cn/q_70/images03/20230228/3469d251c02d4db581c9d736d1e555af.jpeg width="350"></center> <small>[https://www.sohu.com/a/647476281_121124601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small> |} '''弧菌'''是中国科技名词,属于科技术语。 汉文字是世界上唯一没有间断的古老[[文字]]系统<ref>[https://www.sohu.com/a/352718719_120343035 最古老的五种文字],搜狐,2019-11-09</ref>,直到现在我们仍在使用。其不单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表述用具,更是五千年悠久文明的记录者、传承者。可以说,汉文字是[[中华]]民族古老悠久、博大精深文明的“活化石<ref>[https://www.sohu.com/a/480250823_121106902 象形文字的“活化石”!水书将申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搜狐,2021-07-29</ref>”。 ==名词解释== 弧菌(Vibrio)是菌体短小,弯曲成弧形,尾部带一鞭毛的革兰氏阴性菌。如霍乱弧菌。弧菌属(Vibrio)广泛分布于河口、海湾、近岸海域的海水和海洋[[动物]]体内。弧菌有91种。主要鱼贝类致菌为:溶藻弧菌、鳗弧菌、副溶血弧菌、创伤弧菌等;有些弧菌也能引起[[人类]]疾病如:溶藻弧菌、创伤弧菌等。 形态 弧菌菌体只有一个弯曲,呈弧状或逗点状。如霍乱弧菌。革兰氏染色阴性,长0.8~3μm、宽0.5~1.5μm,从病人新分离的细菌形态典型,人工培养后常呈杆状而不易与其他肠道菌区别。取病人米泔水样粪便直接涂片染色镜检,可见其相互排列如“鱼群”状。无芽孢和荚膜,有菌毛和一根单鞭毛,运动非常活泼。悬滴观察,可见其呈穿梭或流星样运动。 弧菌基因组由2条环状染色体组成。大染色体约2.91 Mb,G+C 占46.9%;小染色体约1.072 Mb,G+C 占47.7%。总共有3 885个开放阅读框(ORF)。霍乱毒素基因位于大染色体上整合的温和丝状噬菌体CTXΦ基因组内。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VP)是一种革兰氏阴性嗜盐性海洋细菌,常导致食物中毒和急性腹泻,本文从传统分型和基因分型角度介绍其分型研究进展。 感染病症 该菌引起的食物中毒经烹饪不当的海产品或盐腌制品所传播。常见的为海蛰、海鱼、海虾及各种贝类,因食物容器或砧板生熟不分污染本菌后,也可发生食物中毒。该菌常年均可发生,潜伏期5~72小时,平均24小时,可从自限性腹泻至中度霍乱样病症,有腹痛、腹泻、呕吐和低热,粪便多为水样,少数为血水样,恢复较快,病后免疫力不强,可重复感染。 该菌还可引起浅表创伤感染、败血症等。 危害分类 副溶血弧菌肠炎 副溶血弧菌肠炎是由致病性副溶血弧菌引起的急性胃肠炎。 河弧菌肠炎 河弧菌肠炎由河弧菌(V.fluvialis)引起。河弧菌可引起散发性腹泻,在英国、美国、西班牙、非洲、中东、东南亚均有发病,各年龄组易感,但以婴幼儿和青少年多见。临床上有恶心、呕吐、腹痛及腹泻。腹泻量较多,有每天达7L者,因此常伴失水。少数粪便带粘液或血。病程1~3天。粪便排菌量甚高,可达10 /ml,置含氯化钠3%~7%条件下生长良好。 拟态弧菌肠炎 拟态弧菌(V.mimicus)与不典型的霍乱弧菌关系密切,性质相似,故于1981年命名为“拟态弧菌”。菌株在不含钠或仅含1%氯化钠的营养肉汤中生长良好,在河水和海水中均可生存,可自水生动物中分离出来。在美国、北美、新西兰、孟加拉及非洲国家均有病例报道。中国福建、北京、上海、江苏及浙江地区也有发病。呈散发或爆发。潜伏期3~72h,平均24h。主要症状有腹泻、呕吐及腹痛,大便呈水样或粘液血便。 霍利斯弧菌肠炎 霍利斯弧菌(V.hollisae)为嗜盐性弧菌,在培养基上有微弱的溶血环。本菌存在于海水中,患者病前大多有进食海产品史。发病以青壮年为多。腹泻症状严重,呈水样便,粘液便,少数呈血便。轻者自愈,重者应补液纠正失水及电解质紊乱。 溶藻性弧菌感染 溶藻性弧菌为海水中常见嗜盐性弧菌,1973年开始明确对人类致病,易污染食物,引起腹泻及创伤部位感染。 创伤弧菌感染 创伤弧菌(V.vulnificus)于1964年美国CDC自腹泻患者粪便分离出来。该菌可自海水、贝壳类及海鱼中分离到。发病以夏季为多。常在进食后24h发病。患者大多有发热、畏寒、呕吐及腹泻。除经口感染外,可经皮肤伤口入侵而发生局部感染并引起败血症,严重者发生DIC、休克并致死。有认为本菌系条件致病菌,在慢性病伴免疫功能低下者、高龄、糖尿症、血液病患者易发生严重败血症。 弗尼斯弧菌感染 此病首先发现于日本及东方一些国家,其后扩散至西方国家。呈爆发流行或散发性急性胃肠炎。临床上以腹泻及腹痛为主,伴恶心及呕吐。也有严重致死病例报道。此菌存在于海洋,产生肠毒素,为旅游者腹泻的病原之一。 ==参考文献== [[Category:800 語言學總論]]
返回「
弧菌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