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23.108.130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微波遥感 的原始碼
←
微波遥感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center><img src=https://www.kfzimg.com/sw/kfz-cos/kfzimg/ffdfcdca/4f77a1c73f61792a_s.jpg width="250"></center> <small>[https://search.kongfz.com/product_result/?key=%E5%BE%AE%E6%B3%A2%E9%81%A5%E6%84%9F&status=0&_stpmt=eyJzZWFyY2hfdHlwZSI6ImFjdGl2ZSJ9 来自 孔夫子旧书网 的图片]</small> |} '''微波遥感'''是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的科技类名词。 汉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化石]],是历史的载体,是前人智慧的结晶<ref>[https://www.sohu.com/a/354161839_808984 【爱我中华】中国智慧到底有多赞?],搜狐,2019-11-16</ref>,是有着鲜活生命的“你”“我”“他”,有着浓郁的[[文化]]意蕴、独特的文化魅力和深厚的民族情结。汉字之美<ref>[https://www.sohu.com/a/532359563_120486936 汉字之美--最美解析这些你熟悉的汉字],搜狐,2022-03-24</ref>,美在形体、美在风骨、美在精髓、美在真情! ==名词解释== 微波遥感用微波设备来探测、接收被测物体在微波波段(波长为一毫米至一米)的电磁辐射和散射特性,以识别远距离物体的技术。是六十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一门遥感新技术。 与可见光、红外遥感技术相比,微波遥感技术具有全天候昼夜[[工作]][[能力]],能穿透云层,不易受气象条件和日照水平的[[影响]];能穿透植被,具有探测地表下目标的能力;获取的微波图象有明显的立体感,能提供可见光照相和红外遥感以外的信息。具有重大的军事、经济意义,日益受到重视。 由于微波的波长比可见光、红外线要长几百至几百万倍,因而,微波遥感器所获得的图象,空间分辨力较低。为提高微波遥感器的分辨力,正在用各种相干信号处理技术(如合成孔径技术)进行改进。 发展背景 利用人造地球卫星和宇宙飞船进行对地球观测和星际探测已有38年历程。在对太阳系行星和宇宙深空及恒星研究中有许多新发现,对人类赖以生存的陆地、海洋、大气有了宏观、真实、快速、动态的认识。这是人类科技发展史上的一个巨大成就。在星际探测和对地观测中,都是用电磁波作为媒质,遥感获得目标信息。采用可见光波段( 0. 45~ 0. 80μm) ,取得目标的可见光图像; 红外波段( 0. 8~ 12. 5 μm) ,取得目标的红外图像; 微波波段( 30 cm~3 mm) ,取得目标的微波数据和图像。可见光和红外光波段的遥感器一直是遥感技术中的主要遥感器,这是因为它们具有高空间分辨率,能获得与人目视一致性的图像。必须有日照条件(热红外除外)和没有云雾遮挡,是其弱点,致使图像获取率低,使遥感的实时动态监测等优点不能充分发挥。可见光和近红外遥感器用于检测物体对太阳光的散射量,只反映物体的表层状况,故所获得的被观测物体的特征信息不够丰富。 研究现状 微波与所遥感的目标和背景相互作用,产生散射、辐射、吸收、谐振等现象,是利用微波遥感器获得目标和背景的信息,实现遥感或探测的机理。当前对陆地、海洋、大气遥感的目的是实现资源调查、土地利用、环境监测、灾害预报、气象观测。涉及到大气、海洋、陆地中的处于各种形式、状态下的所有物体作为目标和背景。从理论上讲它们属于不同的介质。这些介质可分为均匀介质、电解质溶液介质、非均匀性混合介质。在具体研究处理电磁波与介质的相互作用时,按其具体情况又把介质划分为连续介质、离散介质、无耗介质、有耗介质、各向异性介质、分层介质、随机介质、分形介质、旋波介质等。麦克斯韦方程是描述介质与波相互作用产生辐射、散射、衰减等现象的数学公式。因为微波遥感对象是极其复杂的,所以所建立的麦克斯韦方程更难得到严格解,只能用近似解析法和数值法求解。在近似解法中已有微扰法、变分法、迭代法、光学法、物理光学法、几何射线法、物理射线法、算子法、有限元法、场路结合法等。有时还要处理非线性微分方程的解的问题。介质的作用在麦克斯韦方程和辐射传输方程中反映在各项的系数中。建立起符合实际的物理模型,对介质的电参数掌握准确数值,是取得数学模型的关键。 微波遥感理论研究是从理论上说明某种特性的观测目标能产生多大强度的,与哪些观测参数有关的辐射、散射、吸收量。反之,从微波遥感器获得的数据或图像中建立起目标的性质和状态。前者为电磁场中的解析问题,或正问题,利用解析微分方程的方法。后者属于积分方程反演,或逆问题,属于物性或图像的恢复与重建问题。为了建立起目标或背景的物理模型,提供较准确的参量,不仅要从体积大小、几何形状、状态、物理化学性质研究目标和背景,而且还要从产生电磁波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原子、分子结构的微观世界中研究目标和背景的行为。 由于微波遥感对象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所以只能建立起基本与实际一致的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用实地试验法检验理论模型的正确性是至关重要的。可以说微波遥感研究是电磁场理论研究和实际测量相结合的理论密切联系实验的研究课题。微波遥感理论研究势必促进电磁场理论向纵深发展。 我国的微波遥感理论研究近年来受到国家重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重大课题、重点课题和面上课题都支持了有关微波成像理论研究、目标和背景的散射和辐射研究。通过国家“六五”、“七五”、“八五”重点攻关项目取得了一批合成孔径侧视雷达、微波辐射计和散射计的实际飞行图像和数据,进行了相应的理论研究。中科院电子所,电子科技大学、复旦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中科院遥感所等单位作了许多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一批成果。 ==参考文献== [[Category:800 語言學總論]]
返回「
微波遥感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