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33.155.163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忆念儿时故乡的冬(相思豆) 的原始碼
←
忆念儿时故乡的冬(相思豆)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忆念儿时故乡的冬'''<br><img src="https://images.pexels.com/photos/4663447/pexels-photo-4663447.jpeg?auto=compress&cs=tinysrgb&w=600&lazy=load" width="280"></center><small>[http://uuhy.com/html/22946.html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网]</small> |} '''《忆念儿时故乡的冬》'''是[[中国]]当代作家相思豆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忆念儿时故乡的冬=== 不觉来到宁波象山二十多年了,每年的冬季也会经历几次寒冷的日子,但相对我的故乡来讲,这样的天气充其量属于初春或者深秋的范畴,不能算作严格意义上的冬天。因此,我总会想起儿时老家那样冰天雪地而又多趣的冬天。 我的老家地处西北黄土高坡东部与蒙古高原交界地段的一个小县城,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晴多雨少,地广人稀,以盛产咸盐、皮毛、甘草、滩羊最是著名。那是一个让南方人一听就觉得遍地黄沙、苍凉古朴、亘古博大而遥远的地方。我上小学的时候还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每年十一假期刚过,便眼见栽种在大街两旁、公园里的榆树、杨树、柳树、槐树的叶子开始发黄干枯,猛不丁哪天来上一场寒流,遍地枯叶随风飘动,冷气逼人。大西北的冬天说到就到,干脆利索,绝对不给你心理上的过渡期。这时候全家人赶紧从衣柜里找出毛衣棉裤穿上,出门戴上厚厚的手套,围上一条围巾,裹得严严实实,以强有力的防护来迎接一场严冬的洗礼。即便如此,到了数九寒天,照样抵不住寒风凛冽,那种冷是透过衣帽直逼肌肤,令人瑟瑟发抖。脸上手上不抹点防护油随时都会皴裂,出门不一会儿,耳朵、脸蛋、手指头、脚指头在围巾和手套里照样冻得通红生疼乃至麻木,呼出的白气一会就把眉毛、胡须、头发都沾染成霜。湖面、小河一夜之间就能结成冰块,太阳下面明亮如镜,再持续个几天,人走在上面也不成问题。半大的孩童可是有了乐子,找一块木板,下面镶嵌上两根铁条,做个简易滑冰板,人往上面一坐,用两个木棍使劲一撑便划出去老远,甚是好玩。 那个年代大西北冬天家里最主要的取暖工具是热炕和火炉。家乡有句谚语:“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描绘着农村自给自足快乐生活的生动场景。火炕是北方农村为适应寒冷的气候而发明的取暖睡卧设施,历史十分悠久。直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们那里几乎家家都有一个火炕,据说里边的结构还比较复杂,必须使"锅灶-烟道-烟囱"构成一个能够保存并达到火炕每一处的热量、顺利地排出而不漏出烟气的一个有效热循环系统。我们小孩子哪管那么多,只知道睡火炕很热火,在草席子上面铺上一个薄被褥,钻进去就不想出来,那梦做起来都比平时香。至于火炉子,除了机关单位办公室有实力配备暖气片外,其他地方包括学校教室、百姓人家都要架起火炉取暖。人们需要懂得如何组接好烟筒,如何捅灰、埋火种、导烟、防风等技术,否则要么火不旺受冷,要么满屋的煤烟呛得人无法逗留。火炉不仅取暖,往往还用来烧开水,还可把冷馒头切成片放在铁炉盖上烘烤成金黄色,不仅吃起来热乎,而且酥脆可口。也可以把土豆或者红薯撂到炉子下面的碳灰中烧熟,满屋子飘香,取出来扒了皮咬上一口,香甜柔糯,色香味都比当下站在街口那些用铁桶专门烧烤的白薯强,而且经济实惠,操作简单,小孩子都会做,吃起来更多了几分成就感。现在每每想起,嘴巴里仿佛都会回味留香。到了九十年代后期,随着大家生活条件的改善,除了农村外,住在城区的人家逐渐都通上了暖气,火炉也就逐渐失去了它的使用价值。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冰箱属于奢侈品,买得起的人家确实没几个,像我们那个小县城里也没有什么大超市,更别提冬天里随时到超市里随意购买到什么新鲜的瓜果蔬菜。所以普通人家都要在院子里挖个地窖(计划经济时代,机关上班的人可以分配一套独门独院,都是平房),用来储存过冬的蔬菜,什么大白菜、胡萝卜、土豆、番薯等放上一大堆,冬天一到,地窖也结了冰,形成一个天然大冰库,随吃随拿,方便又经济。此外家家还要腌上几大坛子的辣椒、韭菜、雪里红、白菜、白萝卜、西红柿等,这几乎就是过上一冬天的配菜了。 记得冬天上学,最难熬的是早起。早上6点半闹铃一响,那个点上的炉火经过一晚上的煅烧早已奄奄一息,发不出多少光和热来,被窝里伸出胳膊来立马感到冷飕飕的。极不情愿的要离开温暖的被窝,必须要为自己鼓足勇气,心里默数着“一、二、三,起”,借助一股勇气坐起来赶紧把冷冰冰的衣服往身上套。衣裤穿定下炕,总要习惯性的向结满了霜花的窗户玻璃看一看,根据霜花的厚薄判断今天气温的冷暖程度。霜花薄就说明今天天气还算暖和,如果霜花已结为一坨冰块,便证明外面气温骤冷,需要格外做好防护了。假如时间还来得及,我们兄弟姐妹们都喜欢在玻璃上画出几个小脚掌、小笑脸模样来,这种[[童趣]]是那么自然,也是对冬天的一种敬意吧。上学出门往往是在早上七点前,这个时候还是黎明前的黑夜,星辰满天,寒气逼人。如果走得急忘了戴帽子、围围巾,进入教室后才发现耳朵、鼻头、脸蛋冻得通红麻木,好一会才会恢复过来,所以说那时候早起去上学还是挺辛苦的事情。 下雪是大西北冬天常有的事儿,假如哪一年雪来得晚了,人们总会互相问着:“奇怪,今年咋还不下雪?”一个正常年份上,十月下旬就会有[[初雪]],零星小雪不用去提,鹅毛大雪的感觉最惹人爱。虽说大西北的冬天显得格外[[肃杀]],但第一场雪的到来格调却要温情的多。下雪的当天天气是[[灰蒙蒙]]的,[[云层]]很厚很低,[[气温]]反而感到不那么冷,抬头望去天空仿佛深不可测,不知道[[突然]]一个点上,一大团一大团的雪花便会无声无息地从茫茫苍穹飘下,飞旋着、跳跃着、飘荡着,洋洋洒洒,无拘无束,漫天飞舞,瞬间就把地上的一切掩盖起来,房顶、草堆、山头、路面、田野、树枝、猪圈、电线,即便是行人、小狗、花猫的身上也落着雪,放眼望去整个世界瞬间犹如被白漆粉刷一新。人走在雪地上,十分[[松软]],伴随着“咯吱咯吱”的声音,总会有一种喜悦的兴奋感。在这片纯真的天地间,[[顽皮]]的孩子[[显然]]是她的[[主宰]],堆雪人、打雪仗、捉迷藏,那串串不断的笑声,释放着鲜活的自由,[[弹奏]]出生命中最和谐的[[旋律]],正是“谁将平地万堆雪,剪刻作此连天花”。漫天大雪如此浪漫,但[[大西北]]的雪不会象[[江南]]的春雪那样秀气,边下边化,很难在地面上积累起来。北方的雪积起来甚至一冬不化,经过汽车[[碾压]]、[[人来人往]]的踩踏后就成了坚冰,形成长长的一条冰道,走在上面摔跟头那是常有的事情。 <ref>[https://www.sanwenzx.com/index.html 散文在线网]</ref> ==作者简介== 相思豆,散文在线网签约作家。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820 中国文學總論]] [[Category:825 中國散文論;語體文論;新文學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忆念儿时故乡的冬(相思豆)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