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5.186.140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忆秦娥 邯郸道上望丛台有感 的原始碼
←
忆秦娥 邯郸道上望丛台有感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E69966" align= center| '''<big>《忆秦娥 邯郸道上望丛台有感》</big> ''' |- | [[ File:南2.webp.jpg|缩略图 |居中|200px|[https://p0.ssl.img.360kuai.com/t012345f4080b3db18d.webp 原图链接] [https://www.360kuai.com/pc/90a318fc7b158d98f?cota=3&kuai_so=1 图片来源]]] |- | align= light| 作品名称: [[《忆秦娥 邯郸道上望丛台有感》]] 创作年代: 宋朝 文学体裁: 诗 作 者:[[曾觌]] |} '''《忆秦娥 邯郸道上望丛台有感》'''曾觌是赵昚为建王时期的低级僚属及诗人[[曾觌]]的诗。<ref>[https://www.shicimingju.com/chaxun/list/42077.html 《忆秦娥 邯郸道上望丛台有感》 ] 诗词名句网</ref> 曾觌诗传世了了,不过词有100多首, 多是风花雪月之作,《金人捧露盘》、《忆秦娥》是其少有的佳作。《金人捧露盘》这首词是词人在奉命出使的途中所写。身为一个汴京人,词人四十多年以后又回到故乡,眼见遍地残垣,感慨不已。<ref>[https://www.lishixinzhi.com/qz/1531078.html 曾觌《金人捧露盘》原文、注释、译文、鉴赏 ] 历史新知;发布时间,2019/06/</ref> ==诗词正文== {{Cquote|<风萧瑟,邯郸古道伤行客。 伤行客。繁华一瞬,不堪思忆。 丛台歌舞无消息, 金樽玉管空陈迹。 空陈迹,连天衰草,暮云凝碧。 >|<《忆秦娥 邯郸道上望丛台有感》>|<诗词名句网>}} ==作品赏析== 萧瑟的风声,茫茫的原野。邯郸,这昔日慷慨悲歌行之士云集的北国名城,繁华一时的赵国古都,如今已是烟寒草衰,光沉响绝。唯有那在疾风欲裂的古道上进着一队人马,面对这历史残迹,又怎能不翻涌起沉痛却又无奈的反思?这,就是曾觌一行人的基本心境。 当时正值南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隆冬,身为贺金正旦副使的曾觌,同正使汪大猷一道奉命出使金国,词中所描述的情境正是他们在邯郸古道上的所见所想。(《续资治通鉴》卷一四一)。据《宋史》记载,宋高宗赵构在以奸臣相秦桧为首的投降派的怂勇下,于绍兴十年在向金帝所进表中,卑躬屈膝地答应:“世世子孙,谨守臣节。每年皇帝生辰并正旦,遣使称贺不绝,岁贡银、绢各二十五万两、匹 。”史称“绍兴和议”这个卖国投降条约遭到广大南京军民的强烈反对 。绍兴三十一年金兵又准备南侵,高宗进退两难,只好将皇位传与养子赵,即孝宗。赵在太子时期就主张抗金,即位后在主战派陈康伯、胡铨、张浚、虞允文等主战派的支持下积极备战,兴师北伐。由于北伐暂时失利,再加上以太上皇[[赵构]]为首的主和派极力阴挠,本来就对抗金缺乏信心的孝宗只好同意议和。在公元1164 年冬,与金签订了妥协投降的《隆兴和约》。 从此南宋皇帝对金虽不再称臣,却改君臣关系为叔侄关系,疆界仍维持完颜亮南侵前状况,岁贡由原来的每年银 、绢各二十五万两、世,减少为各二十万两、匹。这无疑又是一个屈辱的条约,所以对于于有着国之家破之悲的东都故老,却还要到金国去贺正旦的曾觌来说,当然是倍感屈辱的。然而这种屈辱和惨痛又无法逃避。这首词所抒发的,正是词人内心世界的这种痛苦。 词的上阕讲行客之“伤”眼前邯郸古道的连天衰草固足令人神伤,当年转瞬即逝的繁华,也因现今的政治形势和疆界的划分而成为“不堪思忆”的东西了。 下阕紧承“古”“伤”二字,结穴于“空”这个观念。词人在嗟叹前人业绩,往昔繁盛不复再现的同时,也把失地未能收复的感伤之情,揉和于其中,一并抒发出来。至于“伤行客”与“空陈迹”两个叠句的使用,不但符合音律上的要求,而且使这种失落感进一步加深 ,伤感之情更加浓烈 。“丛台歌舞无消息”等句,就明显地透露出了这种渴望却又失望,感伤而又悲凉的情绪 。邯郸丛台 ,本战国时赵武灵王所筑。[[李白]]《明堂赋》说 :“秦、赵、吴、楚,争高竞奢,结阿房与丛台 ,建姑苏及章华。”可见丛台也同阿房宫等都曾经是“朝歌夜弦”的宴乐之所。而目前的情况又如何呢?于是曾觌将他在邯郸古道、丛台陈迹上所涌起的种种黍离之悲,兴亡之感,通通淡化在“空”之一字里 。所谓“空”实际是希望它“ 不空”而成了“空”。如此深曲委婉的心思 ,竟被他表现得这么充分,这么蕴藉,正如张炎所要求的,不但造语“平妥精粹”,而且用事又“紧着题,融化不涩”“不为所使(《乐府指迷 》),确实具有相当功力。词的末尾两句的“ 连天衰草,暮云凝碧”,描绘出一幅十分衰瑟的景象,这是词人内心感情的外化;情景交融,达到了巧妙的程度 。对于这首小令 ,黄叔旸当时就指出它“凄然有黍离之感”(《中兴以来绝妙词选》)。其实它的价值还不仅仅限于这一点 。 象曾觌这样的上层文人,不管他把自己的命运同最高统治者联系得何等紧密,残破的家园、积贫积弱的国运总会要不断地扣击他的心,在光荣的历史与屈辱的现实的夹击下,又怎能不流泄出那只能属于自己的反省和呻吟呢?所以我们认为这首词中,所谓繁华一瞬,所谓歌舞陈迹等都寄寓着对北宋灭亡的感叹 ,和失地未能收复的悲伤。正是作者通过反思启示着人们:分裂和偏安是不得人心的。 ==作者简介== [[File:路灯14.jpg|thumb|120px|有框|左|[https://p0.ssl.img.360kuai.com/t019def850090549d89.webp 原图链接][https://www.360kuai.com/pc/90a318fc7b158d98f?cota=3&kuai_so=1&sign=360_7bc3b157&refer_scene=so_55 图片来源]]] [[曾觌]](1109-1180) 字纯甫,号海野老农,汴京(今河南开封)人。 曾觌与龙大渊原是赵昚([[宋孝宗]])为建王时期的低级僚属,由于善于察言观色,深得赵眘欢心。赵眘登基就破格提升二人,让他们参与军机大政。朝臣纷纷上奏抨击二人不学无术、见识浅薄。但孝宗不但不听劝谏,还将反对的大臣降职罢官,曾龙二人更加无所忌惮。高宗绍兴三十年(一一六○),以寄班祗候与龙大渊同为建王内知客。孝宗受禅,以潜邸旧人权知阁门事。与龙大渊朋比为奸,恃宠干政,广收贿赂,权势颇盛。出为福建、浙东总管。乾道七年(1171年),迁承宣使、节度使。 曾觌一生官运亨通,遭到弹劾后,还做到福建、浙东总管以及承宣使、节度使。淳熙元年(1174),65岁的曾觌除开府仪同三司, 6年后,七十一岁的曾觌去世。<ref>[https://www.360kuai.com/pc/90a318fc7b158d98f?cota=3&kuai_so=1&sign=360_7bc3b157&refer_scene=so_55 观宋填词113 不要被文如其人迷惑双眼 词人曾觌却是个贪官 ] 快资讯 ;发布时间;2021-02-23 </ref> ==视频== <center>''' 1分钟历史课——宋朝诗词文化 '''</center> <center> {{#iDisplay:h3215jnwop2|680|460|qq}} </center>.. ==参考资料== [[Category:820 中國文學總論]] [[Category:851 中國詩]] [[Category:821 中國詩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Cquote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忆秦娥 邯郸道上望丛台有感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