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3.3.114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恩县 的原始碼
←
恩县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恩城镇'''位于平原县西部,镇机关驻地距县政府所在地15公里,地处交通要道,东与王打卦乡相连,南与[[腰站镇]]相邻,西与夏津县[[雷集镇]]、武城县武城镇交界,北与王杲铺镇接壤。是连接德州、平原、武城、高唐、夏津等5县市的咽喉之地。<ref>[https://www.163.com/dy/article/GD0PQS8605508W4F.html | 恩城镇] </ref> ==基本内容== '''地理位置''' 恩城镇位于平原县西部,镇机关驻地距县政府所在地15公里,地处交通要道,东与王打卦乡相连,南与腰站镇相邻,西与夏津县雷集镇、武城县武城镇交界,北与王杲铺镇接壤。是连接德州、平原、武城、高唐、夏津等5县市的咽喉之地。 '''历史沿革''' 1374年(明洪武七年)恩县城由旧城(现武城县内)迁至许官镇,即今恩城镇,属山东(宣承) 布政使司东昌府高唐州。1956年3月撤恩县,部分划归平原县,设恩城区。 1958年2月建恩城乡,9月建红专人民公社,12月改称恩城人民公社。1984年3月改为恩城镇至今。2000年6月十里铺乡划入恩城镇。 '''自然状况''' 该镇地处鲁西北平原腹地,地势平坦。东西最大距10公里,南北最大距离20公里,总面积106.5平方公里,有耕地5726.67公顷。主要河流有马颊河和马减竖河,境内流长23公里,流域面积75平方公里。适宜种植的农作物有小麦、玉米、高粱、地瓜、谷子等。经济作物主要有棉花、花生、大豆、蔬菜等。植被覆盖率87%。 全镇辖97个行政村,总人口5.3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4‰。全镇有96个姓氏,其中张、王、李、赵、刘姓最多。 2000年全镇国民生产总值为10.2亿元,第一、二、三产业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分别为20∶58.2∶21.8。2000年完成地方财政税收1000万元。年末社会金融各项存款余额3亿元。该镇工业发达,有民营企业115家,个体工商户3700户,从业人员1.26万人,占全镇31.7%。己形成食品、木器、铁制品、豆制品、塑料制品、面粉、骨明胶、鸡蛋加工等八大主导产业,骨干龙头企业达12家。 该镇财政收入、农村经济总收入、国民生产总值均列全县第一名,是德州经济强镇。在国内外颇有影响。全镇获得的荣誉称号有:山东省治安工作先进镇、山东省安全文明乡镇、山东省村镇建设试点镇、德州市经济强镇、德州市小康镇、德州市个体私营经济强镇、德州市文明单位、德州市综合治理先进镇、德州市信访“三无”镇、德州市计划生育先进单位。<ref>[https://new.qq.com/omn/20210602/20210602A0D9EM00.htmll 基本内容] </ref> ==经济发展== 该镇地处平原,发展农业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1945年(恩县解放)全镇粮食亩产仅70公斤。 建国初期, 粮食平均亩产达到120公斤。1978年粮食亩产210公斤,总产达到1050万公斤。2000年蔬菜总面积1200公顷, 亩均产值1.5万元。蔬菜远销北京、天津、东三省、内蒙古等地。同时, 扩大棉花、 花生种植面积。1996年始,引种转基因抗虫棉,效益不断增加,2000年棉花种植面积2000公顷, 单产皮棉120公斤。花生集中于105国道以西,面积733公顷,品种以鲁花-11号,海花-1号为主。 养鸽业是该镇传统名优产业。该镇自古就有养鸽、放鸽传统。晚清开始,每年的正月初八为鸽子会,来自南京、上海、天津、北京、济南、河北、河南等地的养鸽爱好者和客商云集恩城前来观赏交易,100多年来,延绵不绝。1992年第一届中国(平原)鸽子节以来, 该镇把养鸽作为一个产业进行扶持和发展, 建立起专业交易市场,逢“一·六” 大集交易,每交易日交易量达2万余只,年交易额3600万元。建有种鸽繁育场一家,肉鸽加工厂一处,加快了鸽子品种的更新和销售深加工。2000年该镇鸽子品有五大类(菜鸽、肉食鸽、放飞鸽、观赏鸽、信鸽)13个品种,存栏总量达80万只。 '''特色产业''' 柳编业:清末,原十里铺乡夏寨村从事柳编的农民艺人采用细嫩柳条编织各式花篮、筷子笼子,染上花色,在庙会集市上出售,以资家用。从此柳编在境内逐步发展。 1973年,县外贸局建立,夏寨村有4名农民被聘为柳编技术员。进入90年代后,该镇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发展柳编业,成立柳编公司,形成“基地+公司+市场”的产业化格局。成立柳编协会,统一采购柳条,进行技术培训。由过去的花篮、花盘单一品种, 发展到300余个花色品种,柳工有8000余人,涉及20个村庄,产品远销青岛、天津、河北等地,并出口海外,被列为山东省柳编出口基地。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 1903年前为私塾教育, 境内有私塾28处,学生300余人。是年,在近圣书院办高等小学堂1处。1912年后,限制私塾,发展新教育,设完全小学3处,其中女子小学1处。 有村立初级小学23处。“七·七”事变后,恩县沦为敌占区,有些学校停办,至解放前(1945年) 境内有完全小学1处,初级小学18处,在校生1200人,适龄儿童入学率仅有29%。中学教育建国前几乎为空白,仅在1928年恩县县立初级中学建立,校址在南门里刘氏私宅,当年招收1个初中班、1个附设初师班,次年停办。师范教育在恩城起步较早,1914年恢复恩县师范讲习所,后改为简易师范学校,1945年停办,后又恢复,1952年并入平原师范。 建国后,教育事业空前发展,幼儿教育、普通教育、成人教育全面展开,适龄儿童入学率逐年提高。至80年代,全镇有幼儿园21处,完全小学7处,联办初级中学8处,县直高级中学(平原县第二中学)1处。进入90年代后,镇政府投资200万元,修建两幢教学楼,合班并校,优化配置,逐步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1995年镇教委成立幼教辅导中心和成人教育中心学校。 2000年末,全镇有中心小学2处,学区小学12处,办学点52个,在校生5713人。中学3处,在校生1984人。幼儿园42所,入园幼儿900人,学生入学率、 巩固率及学校设施均达省级标准,其中有3所学校为市级规范化学校。先后为国家输送大中专学生2100余名,其中大本173人,大专531人。2000年,全镇共有各类科技人员1493名,其中农业科技人员1138名,主要从事科技的普及和推广工作,自1990年以来共取得各类科技成果95项。 ==特色小吃== '''签子馒头''' 恩城镇签子馒头工艺始于乾隆年间,选用优质面粉,老面肥发酵,将和好的面搓成细长纺锤形,长约12cm,插在竹签上,放入蒸笼蒸制而成。其特点:色润如玉,对折不断,香甜筋道。 '''老豆腐''' 老豆腐形同豆腐脑,豆花,不同的是,恩城老豆腐的卤汁的配制考究,香而不腻。 '''香油果子''' 类似油条,形状不同。把和好的面团切成长方形,两两相叠,中间切一刀,拉长入锅油炸。亦有撒上糖做成方形的。 '''特点:香甜酥软''' 1956年之前,平原县西邻为恩县(1956年3月撤并,其区划分别归属平原、武城和夏津县),恩县县城称恩城,平原县城距恩县城(现属平原县恩城镇)约15公里。关于恩县城旧景当地有不少故事。 '''五关 八街''' 在新中国成立前的很长时间里,由于国内外矛盾频发,战事不断,所以为安全起见,多数城镇都筑有城墙,一般情况下在城墙的四侧各设一个城门,称东门、西门、南门、北门,而恩县城在北城墙却多设了一个小门,称小北门。为什么打破常规特设了一个小北门呢?据考证,自古以来恩县交通便利,文化发达,发达的文化自然蕴育出不少文人墨客,他们有的做起了学问,或培养弟子,或著书立说;有的则考取了功名,在朝廷里做了大官。如城南的纪兵部、城西的刘户部、城东的雷御使、城北的谢阁老,这些人都是朝中大员,而作为一个县的县令只不过是一个七品芝麻官。如果出城,因四个方向都出有大官,按旧规则必须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为减少麻烦,于是便另开一个小门,这便是小北门。从此,县官出门就不必下轿下马了,这样恩县城便形成了“五关”、“八街”。 所谓“关”,是指进城里必须经过的街村的称谓。那么“五关”是指东关、西关,南关、北关和小北关。 所谓“街”,是指左右有房屋的比较宽阔的道路。因有大北关和小北关之分,所以城里便形成了两个十字街,即大十字街和小十字街。这样就自然形成了八条街。 '''魁星楼 文昌阁''' 恩县城的城墙是由粘土夯制而成,很坚固。在城内有三座古建筑,很雄伟。一是文昌阁,是建在两层台上的双檐二层圆形建筑。文昌阁的二层楼上有一佛龛,供奉着一种叫der的神像,据说每年的一个吉日,上阁烧香摸der,能使学生头脑聪明,学习进步,将来能考取功名。在文昌阁东北侧,有一建在高台上的大钟楼,钟楼上只有一个人头多高的旋门,进门就是一个斜洞,顺斜洞上楼,走到洞上口,抬头一看,使人大吃一惊!只见楼顶悬着一口铸铁钟、其吊锤就有数百斤重,钟锤下沿有一孔,穿一条铁丝,长长的铁丝通到文昌阁的台子墙上,每天有专人来打钟3次,尤其是晚上的钟声,城外5里远的村庄都能听得清清楚楚。 文昌阁东南200米左右的城墙边,有一和城墙连在一起并同样高的平台,上建有一座六角高楼,这就是魁星楼。全楼不用一钉一木,完全由青砖砌成,工艺相当高超,在城外5里远就能看到,当时魁星楼为恩城最高建筑,象征恩城在魁星的照耀之下,乞求魁星在这里点出状元来。 有魁星必有北斗,仿照天上的北斗七星,恩城人在魁星楼下挖了七眼井,象征天上的北斗星。魁星楼南湾里有一口井,楼下一口井,魁星楼和文昌阁这间有一口井,钟楼下北面一口井,再往北约150米处有一口井,这一串就是5口井,对应的,在文化桥湾里有两口井:一是桥东头一口,南湾中间东岸一口,7口井摆成一个北斗的形状,这就形成了“北斗魁星”。 '''文庙''' 除文昌阁、魁星楼的文化气息外,恩城的文化景点还有文庙。文昌阁西侧就是文庙,庙门南开,进门就是半月池,中间有桥通过,迎面就是棂星门牌坊式的结构,基墙为石雕、石鼓、石狮等。斗拱支撑的宫殿式屋顶,上镶一木质大匾,上书“棂星门”3 个大字,和曲阜孔庙的建筑风格一模一样。 棂星门后是第二进院子,穿过腰房,第三进是殿前大院。大殿建在砖砌的台子上,为宫殿式屋顶,四梁八柱,殿内正中间神龛内供奉着孔子的牌位,上悬“万世师表”金字大匾,两旁各有一个龛箱,是两个大弟子的牌位,东西墙各有一排神台,分别供奉着七十二贤的牌位,东西上方各有一块大匾,大殿前有一比戏台子还大的台子,院子的东西两边各是一长廊,供奉的是孔子的三千弟子。 院中间的路两旁古树参天,石碑林立。院中的古柏合抱粗细,都有几百年的树龄。 孔庙的前面就是一所学校,门朝东,名为“书院”。书院里坐北朝南有一排二层楼,这就是考棚。书院西围墙外在街中心立有一座牌坊,这是雷御使的牌坊,雕石基墙,铁皮顶,顶上是瓶生三戟,下镶有木质长匾,书写着“河南安徽湖广道监察御使科进士雷稽古”。 解放后书院改成恩县第一完全小学,而文庙则改建成恩县师范。再后来第一完全小学搬到十字街红楼,而师范取消,书院和文庙都归属恩县中学。 总之,无论从景点还是自古出现的人才来看,恩县城的文化氛围向来是很浓的,是人杰地灵的好地方. '''“嘴甜心苦”''' 从前有人说恩县城“嘴甜心苦”,其实这不是说恩县城的人“嘴甜心苦”,而是说恩县城的地下水城周边甜,城中心苦。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经考证这要从恩县城的城墙建筑说起。 原恩县城的城墙为粘土夯成,又高又厚。筑城墙需要大量的土,怎么解决?一方面通过挖护城河取土,这样既解决了用土问题,又增强了防御能力;另一方面从城内取上,这样既不破坏城外的良田,又增加了城内的积水能力。古恩县城内没有设计排水设施,遇上大雨城内的水排不出去,只能向筑城墙时取土的洼地里排,这样便形成了数个大湾,如文化桥大湾、马场湾等。由于雨水在流入洼地过程中裹人了很多垃圾,造成了地表水的污染,所以在城中心地带挖的井其水是苦的;而城边地势相对较高,护城河的水逢大雨又流人了马颊河里,地下水相对较为清洁,所以靠城墙根挖的井水是甜的。这种井水的边甜内苦,便被人们说成是“嘴甜心苦”。 从恩县城的地势来看,城东城西地势低洼,城南地势较高,而城北则地势平坦,加之没有城墙作屏障,一旦遇上大雨,形成洪水,则有流人城中心的危险,到那时恩城的心就不苦了,但人要遭受洪水之苦了。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670 中國地方志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恩县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