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22.115.155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成玄英 的原始碼
←
成玄英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成玄英 | 图像 = [[File:成玄英11222.jpg|缩略图|成玄英]] |缩略图|center| 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44610150099&di=ac4c7f88838df5b250200a2210331d85&imgtype=0&src=http%3A%2F%2Fi7.qhimg.com%2Ft01f6806b62dae4aa59.jpg 原图链接] [https://image.baidu.com/search/detail?ct=503316480&z=0&ipn=d&word=%E6%88%90%E7%8E%84%E8%8B%B1&step_word=&hs=0&pn=176&spn=0&di=116046130090&pi=0&rn=1&tn=baiduimagedetail&is=0%2C0&istype=0&ie=utf-8&oe=utf-8&in=&cl=2&lm=-1&st=undefined&cs=1826523232%2C2527231952&os=2174128494%2C876348164&simid=0%2C0&adpicid=0&lpn=0&ln=181&fr=&fmq=1544600025354_R&fm=&ic=undefined&s=undefined&hd=undefined&latest=undefined©right=undefined&se=&sme=&tab=0&width=undefined&height=undefined&face=undefined&ist=&jit=&cg=&bdtype=0&oriquery=&objurl=http%3A%2F%2Fi7.qhimg.com%2Ft01f6806b62dae4aa59.jpg&fromurl=ippr_z2C%24qAzdH3FAzdH3Fks52_z%26e3Bftgw_z%26e3Bv54_z%26e3BvgAzdH3FfAzdH3Fks52_mddjlmmva8adefp9_z%26e3Bip4s&gsm=78&rpstart=0&rpnum=0&islist=&querylist=&selected_tags=0 来自百度网]]] | 图像说明 = 成玄英|center | 出生地点 = 河南陕县 | 出生日期 = 608 | 逝世日期 = 669 | 国籍 = 中国唐朝 | 别名 = 成子实 | 职业 = 道家理论家、道家学者 | 知名作品 = 《道德真经义疏》<br> 《南华真经疏》 <br> 《老子道德经开题序诀义疏》 <br> }} '''中文名称''' 成玄英 '''别 名''' 成子实 '''国 籍''' 中国唐朝 '''民 族''' 汉 '''出 生 地''' 河南陕县 '''出生日期''' 608 '''逝世日期''' 669 '''职 业''' 道家理论家、道家学者 '''信 仰''' 道家 '''主要成就''' 唐太宗称"西华法师" 重玄学派的代表人物 '''代表作品''' 《道德真经义疏》、《南华真经疏》、《老子道德经开题序诀义疏》 [[File:南华经.jpg|缩略图|右|作品《南华真经疏》]] == 人物生平 == '''<big>成玄英</big>''',字子实,杰出的道家学者,[[道家]]理论家。[[陕州]](今河南陕县)人。成玄英不仅精通老庄,同时深谙《周易》、儒学、佛学等,更精通梵文。 曾隐居东海。[[贞观]]五年(公元631年),[[唐太宗]]召其至京师,赐号"西华法师"。曾著《周易流演》、《度人经注疏》、《老子道德经注》等书,永徽中,出现范围较广的旱情,成玄英不幸而言中,而《周易流演》之"推国家之吉凶",属于纬书类,纬书却为六朝以来殿禁,述之事又为国家大忌,[[唐高宗]]永徽四年(公元653年)中,被流放(当时仅次於死的重罪)到郁州(今江苏连云港市云台山)。后在此著书立作,隐居于此。 成玄英精研《老子》《庄子》之学,著有《老子道德经开题序诀义疏》和《南华真经疏》。他在注疏中着重阐发"重玄"思想,是重玄学派的代表人物,使"重玄之学"成为唐朝初年道教哲学的一大主流。近代学者蒙文通先生称:道家之学,"唐代前期,首推成、李。"(李即李荣)宋代首推陈(陈景元) == 主要著述 == 成玄英的著作主要有《周易流演》、《度人经注疏》、《道德经开题序诀义疏》、《道德真经义疏》、《老子道德经注》等等,原书已佚,另有《南华真经疏》传世。 明正统《道藏》洞神部玉诀类使字号,《道德真经玄德纂疏》中,收有成玄英疏解。近人蒙文通先生辑录此著,名《老子成玄英疏》,六卷。又有《老子开题》残一卷,成玄英疏,见《敦煌秘籍留真新篇》下卷;《鸣沙石室古籍丛残影印本》第四册收《老子道德经义疏》,是书罗振玉以为 "殆即孟氏(智周)撰也",王重民则认为此书乃成玄英所撰,见其著《敦煌古籍叙录》。 == 基本思想 == 成玄英阐明、发挥"重玄之道",他的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玄"是"不滞"(楚辞,圣人不凝滞于物)的名称,不滞于有、也不滞于无,是谓"玄"。他说:"玄者深远之义,亦是不滞之名。有无二心,徼妙两观,源乎一道,同出异名。异名一道,谓之深远。深远之玄,理归无滞。既不滞有,亦不滞无。二俱不滞,故谓之玄"。所谓重玄,即"玄之又玄":"有欲之人,唯滞于有;无欲之士,又滞于无。故说一玄,以遣双执。又恐行者,滞于此玄。今说又玄,更祛后病。既而非但不滞于滞,亦乃不滞于不滞(不凝滞于不凝滞)。此则遣之又遣,故曰玄之又玄。"一些学者将重玄理论简单地等同于佛教的空论与中道观,将重玄简单地理解为"遣有""遣无",为双遣、受佛教影响等、这是误解的,重玄之道仍是老子哲学内。 在重玄家看来,道是"自本自根"、"自古以固存"的,不存在因缘和合的条件性。因而,他们说"道非有非无",实际上是表达道不可定言有、亦不可定言无的意思。如果说道是无,道生万物,道却存在于万物之中,而有影子、有声响;如果说道是有,万物却有灭时而变为无。然而从大知、大年中看万物有生有灭,道则惠化万物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永恒常存的。正因为有道不断的惠化生成万物才会生生不息的宇宙,所以只有道是真正的"有"。所以说道包涵万事万物既是无,又是非无;既是有,又非有,道是无法命名、无法规定,突破种种差别与限制的,故道家常常以无或虚无以及自然来代表道既是此意,只是近代诸多学者误解把无理解成无而已。 南朝顾欢说:"(道)欲言定有,而无色无声,言其定无,而有信有精,以其体不可定,故曰唯恍唯惚。"①唐代成玄英说:"妙本非有,应迹非无,非有非无,而无而有,有无不定,故言恍惚。"②唐代李荣说:"大道幽玄,深不可识,语其无也,则有物混成,言其有焉,则复归于无物。归无物而不有,言有物而不无,有无非常,存亡不定,故言恍惚。"③ ; 可见,重玄学者所谓的"道非有非无"之论,绝不是否定道的真实存在,而只是反对简单地以有或无来界定道。他们认为,从道之体来说,它无色无声,没有任何具体的规定性,因而不能说是"有";而从道之用来说,它普遍地存在和作用于一切事物,因而不能说是"无"--故道"非有非无"。"道非有非无""道亦有亦无"不过是作为最高实有本体之道的修饰语而被使用着,而这种旨在指向"道"之无可规定性的损之又损反而更证明了"道本"的实存。 从顾欢、成玄英、李荣等人均将"非有非无"与"唯恍唯惚"联系在一起来看,重玄学者关于"道非有非无"的论断则为对《老子》关于道唯恍唯惚之说的阐释。 佛教所谓"四句",即"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所谓"百非"即一切皆非,所谓"双非"即"非有,非无",所谓"双遣"即遣有,道无。而重玄的"双遣"是"遣其遣",真可谓此"双遣"非彼"双遣"也。中道观的基础则是所谓"八不";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以及中观与空。在重玄学家看来,佛教的这些观点都还停留在道家所谓"一玄"的范围,这些认识仍然凝滞与"空","非"与"不滞",只是"前玄"而已。就连在隋唐之际的佛教三论宗名僧吉藏在吸收道家老庄学重玄思想与道不可言的思想,将"二谛"进一步解释为四重境界后,在重玄家看来也仍属于"可道"范围。 2、一切有形之物的名字都是假名,而无形之物(如"道""自然"等)不能视为假名,道是自然之理,使万物自然而然的生成。人的主观心识与客观万物都是因缘和合而成的。 3、"道"本性静,众生皆可修道,只是得返本归根,静心养道,方能证得正果。 认为"静是长生之本,躁是死灭之原","静则无为,躁则有欲。有欲生死,无为长存"。修道者应该"去躁为静",无欲无为。怎么样才能做到"无欲无为"呢?就是摈弃功名利欲。他称"善恶两忘,刑名双遣,故能顺一中之道,处真常之德,虚夷任物,与世推迁。养生之妙,在乎兹矣"。如此就"能保守身形","尽其天命"。 自成玄英等为代表的重玄学派以后,道家的思想上了一个台阶,更加升华了道教的思辨性、哲理性,整体素质毫不逊色于佛学。 另外,"重玄之学"对儒家宋明理学之形成亦有着重大的启迪。"重玄之学"也给佛教思想以影响,如三论宗的着作中即多次提到"玄"和"又玄"的概念,即于"重玄之学"有不可分割的联系。重玄之学不仅对佛教产生影响,而且对佛教思想的中国化有深刻的影响,影响甚大。 [[File:最新版本.jpg|缩略图|晋郭象注、唐西华法师成玄英疏 南华真经注疏十卷]] == 影响 == 成玄英的一生,基本上是传奇的一生,哲学家的一生。迄今为止,尚无发现任何有关其个人生活的记载,这对他个性的了解,不能不说是一遗憾。但他以自己的大量创作,深刻见解,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成玄英的理论成就,在唐代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华严宗大师澄观在《华严经疏》(卷二十四)云,"老子云"杳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庄子云"有真君存焉"如是等文,后儒皆以言词小同,不观前后,本所建立,致欲混和三教。现今时成玄英尊师作《庄》、《老》疏,广引释教,以参彼典。但见其言有小同,岂知义有大异。"说明了成玄英老庄学虽然援引佛教,但其宗旨并不同于佛教。澄观记载的重要性在于,一方面承认老庄思想绝不像后儒以为老庄做概念游戏,实质却是有本而立。当时的人为了混同儒道佛三教,而不顾其思想的差异,比成玄英"广引释教,以参彼典。"但能坚持自己的原则立场,不可相提并论。而是"言有小同,义有大异",这与今天研究者对成玄英重玄学归于佛教影响的判断,大相异趣。另一方面也说明成玄英的理论成就,为当时社会各界人士所公认。 但即使如此,众多佛教学者仍然把成玄英的著作经常引用。如从西域疏勒国来的高僧慧琳(公元737~820年)的《一切经音义》、从日本而来的三论宗僧人安澄(公元763~814年)的《中论疏记》等,对成玄英的著作均有引述,或解释字义,或印证义理,成玄英之盛名,远播域外。 == 背景介绍 == "重玄",语出《[[道德经]]》第一章"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重玄学"是中国思想史上一股重要的哲学思潮,也是隋唐之际的首都哲学,在华夏哲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重玄"思潮在两晋隋唐时期影响非常大的。她是一种纯哲学思辩,不属于哪一门、哪一派,而是为儒、道、释三教所融摄、所应用。就单论道教而言"道家重玄"、"老学重玄"、"道教重玄"三者义蕴虽相互有所涵盖,但不可视为一体,混为一谈,应该说,作为"重玄之道"的不同外延,都有其存在的根据。 两晋隋唐的"重玄"思想孕育于先秦老庄道家思想,由西晋末年的玄学家郭象在其《[[庄子注]]》中第一次提出这种思想的"双遣"、"三翻"的典型表述,从而形成以"双遣"、"三翻"为特征的重玄理论,并非受佛教影响而形成,而是为佛学理论所吸收,同时也为道教义理所摄取,因而不能谋求把它归属于某一家某一派。重玄派这个派别的名称不见于道书,它的成员之间也没有宗教教派意义上的传承关系,只是历史上曾出现过许多以"重玄"思想来发挥老庄之说的道士,后人便将这些思想相近的道士们划归为"重玄派"的范围。 随着《妙真经》、《太玄经》、《自然经》、《正一经》、《玄门大义》等诸多太玄部重要经典的失传与孟智周、藏玄靖、韦处玄等等学者的著作亡佚,只剩下《道德经》、《西升经》、《太清金液神丹经》、《道德义渊》和《西升经集注》、《云笈七签》引有众学者的思想;另外《本际经》、《 太上一乘海空智藏经 》,他们不属于严格的重玄学,如《本际经》、《 太上一乘海空智藏经 》,虽然也谈"重玄"问题,但是"囫囵吞枣,把佛学带进 了道教,忘途而不知返", "实际上已经改头换 面,离开了道教重玄学的根 旨"。另有晋魏时期所作的《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太上老君内观经》、《升玄经》等经.不知何派所作,据其内容因跟楼观道、天师道关系甚大。使道教在偏离道家之后,又在一个更高的基础上向道家回归,而不失道教的本色.作为隋唐时期重要哲学思潮的重玄学,是继先秦老庄哲学,两汉黄老道家、魏晋玄学之后道家哲学发展的重要阶段。这是成玄英李荣等道教信仰对老庄的传统回归, 使道家负的或否定的方法传统,在新的历史时期发扬光大。 == 结论 == 缘何一代道教思想家,竟然在道史中无有记载,我们不禁困惑了。就思想深度而言,愚意以为道教史无有出成、李之右者②,然历代的道教人士,完全忘却了成、李的存在,没有给他们留下任何位置(除杜光庭),相反,是他们的敌人倒大有惺惺相惜之意,这不能不使我们备加关注。 考有唐一代道史,茅山派舆楼观派为其主流,今见诸史乘者莫不皆然。王远知、潘师正、尹文操辈,不是对唐王朝的建立有汗马之功,就是六朝以来的世家蕾族。这样的背景,与以义理见长、出身寒素的成玄英、李荣,在思想情感与终极关怀上,不能不产生隔膜甚至排斥。而这一点,又恰与佛教禅宗、天台的兴盛,慈恩的衰落相映。打破豪门对知识的垄断以及成仙登佛解释权的占有,不论佛道,乃时代大势所向。对道教而言,外丹的不可靠不仅在理论上为思想家认识到其所存在的逻辑矛盾,而且在实践中越来越被佛教徒嘲弄,成为其奚落道流的口实,如何在成仙的实践修为中另开蹊径,并对此从道体本体诸方面作出令人信服的说明开示,正是成、李所表现的内容。成、李之不显于道史,而茅山、楼观之炽盛,说明成、李非此派中人。 以成玄英、李荣为代表的道教义理,从根本上看,是民族意识觉醒的反映的一个侧面,它与傅奕、吕才以及斡愈、李翱的排佛,以及天台、禅宗等中国化佛学宗派的流行遥相呼应,共同标志着中化本土文化对以佛教为代表的外来文化的吸收与同化外来文化进入了新的时期。现代的研究者越来越明确认识到,唐代儒、释、道三教既有激烈冲突的一面,也有相互吸收交流的一面,而交流吸收始终为主流,从而形成了天台宗、华严宗与禅宗,这些由中国独立发展出的本土佛教宗派。 参考文献 [https://baike.so.com/doc/559468-592319.html 重玄]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Br separated entries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Infobox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Infobox person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Infobox person/core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Argument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Infobox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InfoboxImage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Navbar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Separated entrie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TableTool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成玄英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