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16.174.32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支婁迦讖 的原始碼
←
支婁迦讖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 <p style="background: #FFB5B5; color: #000000; margin:auto; padding:5px 0; "> '''支婁迦讖''' </p> |- |<center><img src="https://www.easyatm.com.tw/img/c/39a/nBnauM3XxgDN0AjN1ITO2UDN2MTM5czMxIDM5MTNwAzMxAzLykzL1E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easyatm.com.tw/wiki/%E6%94%AF%E5%A9%81%E8%BF%A6%E8%AE%96 圖片來自easyatm] </small> |} '''支婁迦讖''',又叫'''支讖''',生卒年不詳(大約2世紀)。[[东汉]]时來自[[月支]]([[貴霜帝國]])的[[佛教]]僧人。為最早将[[大乘]]佛教典籍翻译成中文的譯經僧。 ==介紹== 其本为[[月支]]國人,故稱為「支」,「婁迦讖」為梵語Lokaksema (Hindu prayer)的音譯。在东[[汉桓帝]]末年(約167 CE)到洛阳,于[[汉灵帝]]时(178—189 CE)翻译《[[道行般若经|般若道行经]]》、《[[般舟三昧經]]》等十餘部佛典,是最早将大乘佛教传入中国的西域高僧。支婁迦讖所譯術語多用音譯,少用意譯,譯文晦澀難懂,又以無為、自然、本無等老子及道家詞語來譯般若經,支敏度說他「凡所出經,類多深玄,貴尚實中,不存文飾」<ref>{{cite journal|author1=蕭登福|title=《老子》思想對東漢支婁迦讖以下至三國譯經師譯經之影響|journal=高師大道教養生學術研討會|url=http://buddhism.lib.ntu.edu.tw/FULLTEXT/JR-MAG/mag539300.pdf|access-date=2018-01-11|archive-date=2018-01-11|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80111165339/http://buddhism.lib.ntu.edu.tw/FULLTEXT/JR-MAG/mag539300.pdf|dead-url=no}}</ref><ref name="韓">{{cite journal|author1=韓廷傑|title=東漢時期的佛經翻譯|url=http://www.lingshh.com/dls3/15.htm|journal=|author=|access-date=2018-01-11|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70301205237/http://lingshh.com/dls3/15.htm|archive-date=2017-03-01|dead-url=yes}}</ref>。 [[安世高]]所译的佛经是[[上座部]]教典,而支娄迦谶所译的是对中国后世影响最大的大乘佛经,涉及般若、華嚴、寶積、涅槃等部。後來「[[般若]]」学说不但为统治者所接受,而且深入平民中间,成为汉晋南北朝时的[[显学]]。 == 思想 == 支谶译籍几乎全属大乘,為大乘典籍在汉土翻译的开端。支谶的译籍反映了龙树以前印度大乘经典流行实况,他译的《宝积经》、《阿閦佛国经》、《[[般舟三昧经]]》都是构成大部《宝积》的基层部分。《道行经》是大部《般若》的骨干。《兜沙经》又属于大部《华严》的序品。[[呂澂]]認為可见印度的大乘经典开始就是向境、行、果各方面平均发展的。支谶译出的《阿闍世王经》(异译本题名《文殊普超三昧经》,道安经录说它出于《长阿含》不确)、《问署经》(也作《文殊问菩萨署经》)、《內藏百寶經》、《首楞严三昧经》,都以[[文殊]]为中心,发挥“文殊般若”的法界平等思想。这些方面暗示出[[文殊菩萨|文殊]]对于大乘传播的重要关系。 对于以后义学发生影响最大的,莫过于《道行经》。大乘学说本来以般若的缘起性空思想为基础,由于这部经的译出便有了趋入大乘的途径。又因当时思想界有道家的“无名为天地始”等一类说法,恰好作了接受般若理论的准备,也就是通过这类思想使般若理论更快地传播开来。因它译文过于简略,好多义理难得彻底了解,引起了[[朱士行]]的西行求法,与《道行》同源异流的《[[大品般若经|大品般若]]》也陆续有各种异本的译传。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佛教人物]] [[Category:229 佛教傳記]]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Cite journal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Configur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Date valid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Whitelist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支婁迦讖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