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5.9.34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散文的选材与生活(曾令琪) 的原始碼
←
散文的选材与生活(曾令琪)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散文的选材与生活'''<br><img src="https://images.pexels.com/photos/15591053/pexels-photo-15591053.jpeg?auto=compress&cs=tinysrgb&w=1600&lazy=load"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pexels.com/zh-cn/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small> |} '''《散文的选材与生活》'''是[[中国]]当代作家曾令琪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散文的选材与生活=== 选材,犹如厨师炒菜之前的择菜。要弄一桌子菜,得先将菜单定一下。想炒哪些菜,这些菜将用哪些[[食材]],这些都应在[[计划]]之列。这一步如果偷懒,则将直接影响到备料和炒菜的各个环节。准备充分了,做出来的菜可能是色香味形,脍炙人口;准备太仓猝,做出来的菜可能渣渣草草,食欲全消。写文章又何尝不是这样。 下笔前,有的人感觉到有很多的事情要写,但不知写哪一件;有很多[[情感]]要[[表达]],但不知道哪一个最值得表达。这样就涉及到一个选材问题。打个比方:我们面前摆了一堆碎布头儿,要你缝制出一块座垫,你就[[必须]]先选取布料。什么样的图案好看,什么样的颜色适合,什么样的布料搭配恰当。选完后,经过剪拼、缀连,一块美丽漂亮的座垫才能呈现在我们眼前。写文章也是如此。 概括而言,根据自己写作的目的,确定的主题,按照所定文体的要求,有侧重地选取某些材料,写进文章之中。这就是选材。 记得多年前我初学写作的时候,总是想在一篇文章中,将一些东西一股脑儿全部写进去;将自己要表达的意思差不多全部表达罄尽。那时候不太懂得这个道理――文章不是生活的实录,写作不是照相机,不能完全照搬生活。现在想来,就算是照相机,照相的时候也得有个“取景”式的选择,并不是拿着相机就噼里啪啦一顿乱闪。文体的不同、主题的不同、重点的不同、表达的不同,这些必然决定了选材的侧重点的不同。 写作少不了选材,选材离不开生活。可以说,除了文章[[主题]],没有哪一个大家、名家,不强调生活与写作的关系。 一、要知道,生活是生命之源,我们的生命来源于[[生活]]。没有生活,就没有写作。 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写作)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种发明,一种享受。惟有生活才是作文的源泉: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息;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就会作成什么样的文字。因而只有生活充实,才会表白出、发抒出真实的深厚的情思来。”要维持源头活水,那就只有深入生活。朱熹诗曰:“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的师父贾平凹先生对我谈他的创作经验时,一再强调,他自己每年差不多一半的时间,骑个自行车,深入乡下,走访村民,实地考察,搜集素材。他的16部长篇小说,差不多每一部都是以这种方式采访、构思、成形的。就是那一部“名高天下,谤亦随之”的都市文艺圈题材的《废都》,其中也涉及不少的农村生活。平凹先生自称农民,深入农村、深入农民之中,先生就如同一尾鱼游进了大海,农村就是先生写作取之不尽的源头活水。 二、生活是知识之窗,我们的很多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知识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比书本知识更重要。 记得读书的时候,每天要背诵很多东西。可以自豪地说,现在能大致背诵的东东,大多是大学中文系四年打下的基础。如今网络发达既是好事,也是坏事。说好事,是因为在某些人眼里,网络几乎等同于万能的主;说坏事,是网络的普及,造就了一大批“偷奸耍滑”、不再强调背诵的人。在我看来,对写作者而言,网络犹如一把双刃剑。如果用得不好,无异于自废武功。有的人东南西北都没有搞清楚,为文造情,漏洞百出,牛头不对马嘴。有的人粗制滥造,“倚马可就”,写作速度比李太白还厉害,可惜没有几篇叫得响的“大作”。要知道,李白一生留下的诗作,也仅仅900余首呢。纵然我们不能像贾岛那样“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式地苦吟,但写作上严谨一点点,总是好的。 像我这样的人,从书斋到书斋,就更应该重视生活知识的学习。孔夫子“入太庙,每事问”;贾平凹先生当年为了更快地成为收藏的行家,曾经向很多人请教收藏的知识;我有个忘年交、现在将近90岁的成都美食家罗亨长先生,年轻的时候为了能在川菜界站住脚,可以说尝遍了四川各地、各种不同风格与流派的川菜。我常常想,如果能像这些名家一样,在写作上多多考虑散文的选材,多多尝试散文的各种题材,对写作、对散文的创作必然大有裨益。 三、生活是写作之母,我们的写作题材来源于生活。没有生活之“源”,就没有写作之“流”。 现在网络上充斥着一种所谓“穿越”文。说实在的,我很不喜欢。那些穿越,即使写得再精彩,也很难让我“进入”。退回去三十多年,姚雪垠先生的长篇小说《李自成》,曾经风靡一时。它虽然有拔高闯王之嫌,但作为历史题材的小说,其研究之细,考虑之周,历史环境再现之典型,历史人物刻画之生动,实在是当今的“穿越”文所望尘莫及的。儿时曾经通过收音机,较为完整地听过黎汝青先生的长篇小说《万山红遍》,也有类似的感觉。很幸运的是,时隔四十年,通过黎先生的亲属,我们《西南作家》杂志于2016年创刊号,刊发了先生的肖像作封面人物,也算是对他的最有意义的怀念了。――这是题外话。 “源”与“流”的关系,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就难了。现在的文坛,要么是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毫无主见、阿谀奉承,要么是老子天下第一、别人都是笨蛋的目高于顶、狂妄自大。我认为,这样两种极端的现象,要么是唯唯诺诺腹中空空没有底气,要么是理不直靠气来壮胆。借用古人的一句常用语,“余甚鄙之”。 散文的选材,应该是没有限制的。上可国家民族,下可饮食男女;玄到心游万仞,实到柴米油盐。只要认真,只要坚持,人勤地不懒,一定会有比较明显的收成的。 很欣赏贾平凹先生、方方大姐这些名家,他们能在红尘[[喧嚣]]的[[时代]],在乱花迷人的季节,潜心静气地深入生活,感受大地之母给我们的蓬勃生气,激发写作[[灵感]]。但愿自己能[[永远]]保持童心,亲近自然,[[热爱]]生我养我的土地,热爱这一方土地上的亿兆众生。在散文的选材问题上,很希望自己能[[积极]]参与生活,善于积累知识,勤于动笔写作,真正创作几篇既属于自己、更属于时代的佳作。 2019年1月25日,星期五,于西都览星楼 <ref>[http://www.360doc.com/userhome/43299931 个人图书馆网]</ref> ==作者简介== 曾令琪,[[四川]]成都人,中国辞赋家联合会理事,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820 中国文學總論]] [[Category:825 中國散文論;語體文論;新文學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散文的选材与生活(曾令琪)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