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28.199.6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文曲戏 的原始碼
←
文曲戏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E6E8FA" align= center| '''<big>文曲戏</big> ''' |- | [[File:文曲戏2.jpg|缩略图|居中|[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 | style="background: #C0C0C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中文名称;文曲戏 所属地区; 湖北 遗产编号;Ⅳ-12 申报日期;2007年 所属地区: 湖北 · 黄冈 · 武穴市 文化遗产名称:文曲戏 遗产编号:Ⅳ-12 遗产类别:传统戏剧 申报单位:武穴市 遗产级别: 省 |} '''文曲戏'''又名调儿戏,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戏曲剧种。起源于[[太白]]湖区,流行在[[鄂]]、[[皖]]、[[赣]]三省的毗邻数县,是在明代流传下来的"俗曲"和民歌小调基础上逐步形成起来的。<ref>[http://bbs.cnhubei.com/thread-4664189-1-1.html 文曲戏史话] , 网站名称 2019-8-10 </ref> ==概况== 文曲戏源于鄂东[[武穴]]市和黄梅县交界的太白湖区,流行于鄂、皖、赣三省毗邻县市。早在明朝万历十一年(1538年)《[[黄梅县志]]》就有"以文曲咏赞太白渔歌"的记载。太白湖区从明代到清代是民歌兴盛之地。文曲戏很大程度是太白湖区艺人以"秧田歌"为基础,吸收一些外来曲调,经过加工整理而成。广济、黄梅始称调儿,南昌、九江叫做清音,宿松、安庆谓之儿家腔、文南词,后于广济改称为文曲。<ref>[http://www.360doc.cn/article/9090133_276049517.html 文曲戏] , 360doc个人图书馆 2013-04-04 </ref> 文曲戏是从坐唱演变发展而来的,声腔有文词、南词、四板、秋江、平板五大正腔和80多种曲牌。曲牌小调清丽明快,流畅自如,极富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ref>[http://www.hgdaily.com.cn/w/3/ciye/4O18293O247607O0O1.html?kfkfcjmohdbaaaai 武穴文曲戏《嬉蛙》首次进京展演] , 黄冈新闻网 2019-12-16 </ref> 起初,文曲戏为一人操琴伴奏,一人操板主唱,在很长时期内主要是由盲艺人和逃荒卖唱者传播。 清末民初,文曲开始在年节观灯时搭台演出。一般是在台上坐唱,后来受汉剧等戏曲形式的影响,坐唱中出现装扮男女,分角演唱,即在叙事曲目中插入或为一生一旦,或为一丑一旦的片断表演。演出《[[苏文表借衣]]》、《[[宋江杀惜]]》、《[[点药]]》等小戏。 上世纪30年代,文曲戏在广济得到较大发展,职业、半职业戏班达三四十个,各班都有10数人以上规模,还多次出现过广济、黄梅两县45位艺人联袂登台,连演几天"会戏"的盛况。 1937年,广济艺人[[程三爱]]大胆培养女演员,使文曲戏的声腔更为丰富多彩,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到1950年代,职业、半职业戏班达到80多个。 解放后,文曲戏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1952年,广济县人民政府文教科组织[[程三爱]]、干大毛、[[冯慈云]]等“调儿戏”艺人参加“广济县联艺剧团”,[[程三爱]]任副团长。1960年广济县成立文曲戏剧团。2009年,文曲戏申报为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武穴随之成立了湖北省文曲戏研究院。近十年来,武穴文曲戏研究院打造了《[[草鞋老太爷]]》《渔鼓声声》和《嬉蛙》三个原创新编大型文曲戏,并获得[[湖北]]省“五个一工程奖”和“屈原文艺奖”。 总之,文曲戏经历了走唱、高台椅坐、三角班、草台班和现代大舞台演出的过程,如今在全国地方戏曲界独树一帜。 ==起源发展== 太白湖区是一个"十年九不收,大家卖唱信天游"的地方,乡民百姓田间生产时要唱"秧歌",牧童放牛唱"山歌",逢年过节唱"灯歌",青年男女谈情说爱唱"情歌"。明朝万历十一年(公元1604年)广济县志就记载有:渔舟千艇,朝暮歌声不绝的"太白渔歌" 咏赞。这些渔歌小调渐渐以座唱的形式出现,后来艺人们将它配以莲湘、花鼓演唱,年长月久,逐步又形成了"灯戏"中的一种艺术形式。特别是逢遇灾年,乡民们带上胡琴、木梆等工具沿途卖唱求乞。他们南至[[九江]]、瑞昌、[[德安]]、武宁、[[修水]]、鄱阳、[[景德镇]]等地,东至[[宿松]]、望江、[[怀宁]]一带,西至[[蕲春]]、浠水、[[黄冈]]、大冶等县,还有的跑到[[芜湖]]和[[徐州]]。 [[File:文曲戏3.jpg|缩略图|右|30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艺人们在求乞生涯中,一面提高演唱技艺,丰富曲调,一面不断壮大表演队伍,少则四、五人,多则上十人,结成一班分工协作,你拉琴,我打鼓,他敲梆,分出角色进行演唱。经过不断地锤练和发展,慢慢形成了几种固定的唱腔,如:"文词"、"秋江调"、"叠断桥"、"鲜花调"等,基本上形成了文曲戏的雏形。 文曲戏的形成是在民国元年(1912年),由卖唱艺人[[王元林]]和[[闵金保]]共同组班,由盲艺人[[王瞎尔]]教唱,开始用化妆教唱的形式,以"三小"(小生、小旦、小丑)行当为主,演一些家庭生活小戏,搬上了农村草台,此时的文曲戏只有文场伴奏,并无武场,比较单调,而当时的广济采茶戏有武场,并无文场且采茶戏显高亢,十分热闹,二位艺人积极地横向借鉴,也配以锣鼓铙钹等,参与演出中,进行武场伴奏,戏味明显提高,这样,早期的文曲戏就形成了。1933年,[[闵金保]]重组戏班,发展到三十余人,他们到[[江西]]的都昌、[[鄱阳]]、浮梁和[[安徽]]的宿松、[[安庆]]等地演出授艺。文曲戏愈传愈广、愈演愈烈,渐渐扎根于群众之中。 1937年,郑公塔童司牌程三爱组成文曲戏班,他一破文曲戏女角男扮之陈规,大胆培养了文曲戏第一代女演员,开创了文曲戏的新局面。他大胆改革唱腔,使文曲戏的声腔,特别是女声腔的进入,更为丰富多彩。每当女演员[[查爱香]]、[[蒋凤翠]]等出场演出,观众无不拍手叫好,称查爱香为"十万三",称蒋凤翠为"八万五",实指她们艺绝价高。故而程三爱的戏班驰名于鄂皖赣周边地区。群众对该剧种称呼"文曲戏"、"调儿戏"。 1940年,境内文曲戏艺名渐著,其唱腔已形成体系,男女演员的同台演出使表演艺术更加丰富多彩,并且移植了一大批剧目。袁老十的文曲戏班中的[[于大毛]]是一名较出色的女演员,她嗓音清脆,扮相俊美,吐字清楚、唱腔圆润,加上她天生聪慧,表演水平大超前人,一鸣惊人,群众称赞她是"文曲戏花魁",所演之处,观众赞誉不绝。艺人们的不断求索和锤炼总结,使文曲戏的声腔体系日臻完善,演出程式和形式渐趋固定,极富地方特色。 文曲戏自形成以来,经过几十年的锤磨和几代演艺员的努力,直到八十年代,才真正达到辉煌时期。它的声腔道白、音乐、表演形成一体,加上有了自己的完整意义上的剧本和一批超群出众的演员,这才得真正以一个地方剧种面貌立足于民族的戏剧舞台。1983年,文曲戏以一地方剧种的身份和定义被载人《[[中国戏曲大词典]]》中。 ==曲调组成== 文曲戏的主腔、曲牌、小调,源于明、清时期的"俗曲",而此时基本上形成了戏曲的声腔。文曲戏的声腔由文词、南词、四板、秋江、平板五大正腔系统为主和八十多种曲牌小调组成。曲牌小调清秀明快,流畅自如,极富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 ==五大正腔== [[File:文曲戏4.jpg|缩略图|右|30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文曲戏常用的五大正腔,其中"文词"、"平板"使用最广泛,而"文词"又是最富有特色的"当家腔"。"文词"又名"江北文词"其唱腔格式为七字句或十字句,文词经过演变又分为小生文词、正生文词、旦角文词、丑角文词、花脸文词等不同的唱法,还派生出一种"尺文词";"南词"又名"仙人调"多用于神话剧,它又派生出一种"还魂腔";"四板"多用于叙事、抒情,它包括有"哭四板";"秋江调"是上下两个乐句的结构,穿插"数板"于其间,趣味特浓;"平板"是吸收了汉剧的"四平调",主用唱于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其余的有曲牌小调如"闹五更、九连环、孟姜女、叠断桥,下江相思调、鲜花调、垂金扇"等八十余种,在各剧中穿插应用,从而使文曲戏的声乐、音乐骨肉连筋,充分显示了武穴地方特色。 ==伴奏乐器== 文曲戏的伴奏乐器主要有文词高胡、二胡、琵琶三大件,另加笛子、三弦等其它乐器。高胡与二胡用正反定弦。(高胡定5-2弦、二胡定2-6弦)伴奏协调,风格独特,悠扬悦耳。打击乐以大锣、小锣、钹为主,加之用梆、板、碰铃等文武场结合,伴奏形成一体。 ==代表剧目== 早期文曲戏的代表剧目,大戏有《[[王金龙嫖院]]》、《宋江杀惜》、《[[云楼会]]》、《庄子试妻》、《[[翠屏山]]》等不多的几本。小戏有《[[点药]]》、《金莲调叔》、《[[借衣]]》、《双下山》、《[[追舟]]》等三十多曲,还有文词坐唱和灯舞形式的演唱曲目,如《[[手扶栏杆]]》、《白牡丹》、《[[满江红]]》、《垂金扇》等。 == 相关视频 == <center> {{#iDisplay:b0510qynt0f|480|270|qq}} <center>第三届湖北地方戏曲艺术节:文曲戏《嬉蛙》</center> {{#iDisplay:d088862vfzf|480|270|qq}} <center>武穴文曲戏研究院《苏文表借衣》</center> </center> == 参考资料 == [[Category:980 戏剧总论]]
返回「
文曲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