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24.31.236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新殖民主义 的原始碼
←
新殖民主义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 align= center| '''<big>新殖民主义</big> ''' |- |<center><img src=http://i1.go2yd.com/image.php?url=0K16AVdJFN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www.yidianzixun.com/article/0K16AVOF 来自 一点资讯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中文名: 新殖民主义 外文名: Neocolonialism 实施渠道: 跨国公司对发展中国家的恶性投资 利益方: 老牌帝国主义国家 受害方: 发展中国家 目 的: 经济垄断 技术垄断 |} '''新殖民主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强国对非西方国家实施的一种侵略政策和手段。在民族解放运动的打击下,赤裸裸的暴力和强权已经被国际社会所唾弃,西方[[发达国家]]被迫改变了直接的殖民统治的旧方式,而采取更隐蔽的、间接的殖民侵略手段。它们充分利用其经济优势,对非西方国家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侵略(必要时也使用军事手段),把已取得政治独立的国家置于它们的控制之下,以使这些国家继续充当其[[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最大限度地榨取财富。国家政权和跨国公司是新殖民主义侵略渗透的两大支柱。<ref>[https://new.qq.com/rain/a/20220321A00B5800 为何以前的西方殖民国家,不愿意把殖民地直接变成自身国土?]腾讯网</ref> ==历史背景== 帝国主义是一个少数宗主国对大多数[[殖民地]]、附属国进行殖民压迫和[[金融]]扼制的世界体系。帝国主义传统的[[殖民政策]](见殖民主义),主要采用武力征服、直接统治的方式,在对殖民地、附属国实行政治兼并的基础上进行经济掠夺。同时,[[帝国主义]]国家也采用经济手段掠夺和控制形式上独立的国家,对它们实行不带政治“兼并”的经济“兼并”。但这后一种殖民方式在帝国主义形成时期并不占统治地位。帝国主义国家主要通过前一种殖民方式抢占殖民地。到20世纪初,世界领土瓜分完毕,帝国主义殖民体系最终形成,各国垄断资本利用它们在殖民地、附属国的政治、经济特权,通过输出资本、掠夺原料,不等价交换和其他各种超经济手段,对这些国家的人民进行敲骨吸髓的剥削。[[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帝国主义对殖民地的统治削弱,许多殖民地、附属国民族工业有了较快发展,无产阶级力量随之壮大。同时,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也极大地鼓舞了殖民地、附属国人民的斗争,使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开始了旧殖民体系的危机,震撼了帝国主义的统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美地区民族解放运动进一步高涨,殖民地、附属国纷纷走上了独立的道路。1945~1980年,全世界共出现了90个新独立国家。随着旧殖民体系的瓦解,一大批新兴的发展中国家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舞台。中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等亚洲以及东欧许多国家脱离了[[资本主义]]体系走向社会主义。这一切都迫使帝国主义无法继续旧殖民政策,转而采取承认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独立,主要通过加强经济渗透和剥削,实现不带政治“兼并”的经济“兼并”的新殖民主义政策。在文化上主要是通过传播西方腐朽的意识形态,进行思想渗透和文化侵略。 作为新殖民主义侧重点的对外经济渗透和扩张,主要通过以下各种渠道进行: 资本输出 国家和私人资本输出是新殖民主义经济扩张的一个重要手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国家通过“援助”方式,向发展中国家大量输出国家资本,并附带苛刻的条件。如受援国必须购买援助国的商品,必须为援助国的私人资本输出提供优惠条件和安全保证,等等。援助的项目一般集中于生产和社会的基础设施,为 私人资本的直接投资开辟道路。 发展中国家的外国私人资本,特别是跨国公司对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直到70年代初,首先是投向农 业、采矿业和石油业等部门,借以维持旧的国际分工,使发展中国家继续成为发达国家农业-原料附庸。随后,跨国公司越来越重视向发展中国家的制造业部门增加投资。发展中国家的工业生产虽有一定发展,但其中有的事实上成了跨国公司的“国外车间”,有的是污染严重的工厂,有的是劳动密集型的传统工业,使这些国家又变成帝国主义的农业-工业附庸。帝国主义国家的这种向发展中国家投资,同投向其他发达国家的资本相比不仅能获取高得多的利润,而且把发展中国家束缚在不合理的国际分工体系中,使它们在生产上进一步依赖于帝国主义。 ==对外贸易== 对外贸易是新殖民主义进行扩张活动的又一个重要手段。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在贸易上有极大的依赖性。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主要向发达国家出口农、矿产品和原料,又大多从发达国家进口工业制成品和粮食。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控制着当今世界贸易的 2/3左右,它们通过对国际市场的垄断,操纵世界市场价格,一般抬高工业制成品价格,压低初级产品价格,对发展中国家进行不等价交换的剥削。此外,发达国家还利用自己在国际航运业的垄断地位,通过对发展中国家进出口货物规定高昂的运费和保险费,以牟取高额利润。 ==垄断科学技术== 垄断现代科学技术,也是当代帝国主义进行新殖民主义扩张的一个重要手段。目前世界上大部分专利权和最新技术都被跨国公司所垄断。世界上的技术转让80%是由西方发达国家供应的,其中美国约占50~55%。它们在同发展中国家进行技术交往时,总是把一些先进技术优先转让给本国跨国公司在当地的子公司,使之抢先占领当地市场。在向发展中国家转让已经扩散的技术时,不仅索取高额费用,且拒绝转让关键技术,还附有许多不合理的限制性商业惯例,以保持发展中国家在技术上以及生产和销售上对它们的从属地位。 ==金融垄断== 帝国主义国家还通过对资金的垄断,使发展中国家在金融上更加依赖它们。主要做法是:①战后成立的国际金融机构都是按提交基金的多少分配投票权,发展中国家在这些机构中的地位无足轻重;而发达国家利用它们在这些机构中的支配地位,加强对国际金融的控制。②发达国家利用自己在国际资本市场上的垄断地位,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贷款,进行高利盘剥。并且利用发展中国家在外汇资金上对它们的依附关系,通过调整本国的货币政策以及其他各种外汇手段,损害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仅1971年和1973年美元两次贬值,就使发展中国家的美元储备损失20多亿美元。1980年起,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实行高利率和高汇率政策,又使发展中国家偿还外债的利息急剧增加。③跨国银行在发展中国家拥有巨大的金融力量,通过贷款、投资和外汇业务以及组织国际银行财团等活动,控制一些发展中国家的[[货币]]流通和信用体系,影响甚至操纵这些国家的经济生活和对内对外政策。 总之,在当代国际经济关系中,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并没有真正摆脱受剥削、受掠夺的地位,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帝国主义的原料供应地、商品销售市场和投资场所,仍然是帝国主义攫取高额利润的源泉。新殖民主义是传统殖民主义在战后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续,形式上有了变化,本质上仍然一样。然而,发展中国家在反对帝国主义、反对殖民主义的联合斗争中,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新殖民主义的扩张,它们的民族经济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不再处于无足轻重、任人宰割的地位。尽管完全摆脱新殖民主义统治还有种种困难和阻力,但是,发展中国家要求建立一种平等、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特征== 二战后,尤其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民族民主国家的独立,以军事占领为特征的殖民主义被“新殖民主义”所取代,新殖民主义的特征是: (1)通过各种附加不合理条件的“援助”,从接受援助国获取各种特权; (2)通过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占领市场,获取高额利润; (3)低价购买发展中国家的原材料和初级产品,进行不等价交换; (4)利用技术优势进行技术垄断,在转让技术时进行敲诈。 新、旧殖民主义虽然采取了不同的统治方式,但其本质都是以金融资本统治为基础,对发展中国家实行剥削、掠夺、控制和压迫。 ==产生原因== 许多西方学者认为:战后非殖民化和社会主义运动方兴未艾,旧殖民统治体系土崩瓦解,为了保持发达国家与非西方国家之间以往存在的经济关系,并防止它们脱离资本主义轨道,必须用一种新的国际关系体系去替代旧殖民主义。另有学者对此加以补充,认为:此时,长期的殖民统治已经把非西方国家纳入世界市场,成为资本主义体系中不可分割的外缘部分,仍处于欠发达状态。因此,西方国家即使不再对它们进行直接统治,也能保障其经济利益。新殖民主义就是在这种环境中应运而生的。也有学者从另外的角度进行了探讨,他们主张:许多新独立国家很难对其政治和经济结构进行彻底改造,从而为新殖民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其原因是:它们的支柱性产业都为外国所控制;它们的统治阶层为了个人私利而愿意继续保持甚至扩大与外国资本的合作。在这种情况下便产生了新殖民主义在新独立国家得以产生延续的阶级基础——帝国主义与本地资产阶级的联盟。 这是现在流行的殖民方式之一。世界上一些大国通过在自己势力范围的国家内驻军,出售军事武器和联合军事演习等方式进行军事软殖民。被军事软殖民的国家与军事殖民国通常有共同的意识形态,但关系是不平等的。通过军事软殖民,被殖民国在殖民国的控制之下,殖民国通常有更高的优先权,被殖民国只能被已所谓的“盟友”而被利用,在关键时候殖民国会以联盟的口号调起被殖民国的军队,达到所谓的战争目地。被殖民国往往是一些小国,没有军事主导权,因此易受别人摆布。 ==科技商品殖民== 这是现在最流行的殖民方式。发达国家通常有先进的科学技术,通过科学技术制造一些高科技产品,高价卖给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以牟取利润,掠夺资金,获得市场。 ==货币殖民== 这是比较老掉牙的殖民方式。通过货币垄断,比如说[[美元]],让其成为世界通用货币,于是将其巨额的美元外流,外流的美元变成资源,像[[中东]]的[[石油]],纷纷流进入美国的家门口,或成为其到国外享受的工具。还有通过升值,比如说英磅,高价值的英磅会使整个英国变得富有价值,使其更具有资本主导权。这就是通过货币手段对别国进行压榨! ==文化殖民== 通过对该国的文化灌输,以达到对该国控制的目的。 ==知识殖民== 这是被认为最新兴的殖民方式。一些国际垄断巨头把知识,技术和标准垄断,然后通过出售知识,技术和标准以获得巨额资金。 ==差距殖民== 被认为是最具欺骗性的殖民方式。发达国家主动与发展中国家交流,交换技术,以阻拦发展中国家的科技发展。 ==争议== 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学界的观点似乎变动不大。例如,仇启华的《现代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和樊亢的《资本主义兴衰史》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更为详尽深入,却并无实质性的改变。樊亢指出:“新殖民主义是帝国主义在战后旧殖民主义体系瓦解后,为维护其既得利益,对已经获得政治独立的发展中国家推行的一种新的剥削与掠夺形式。与旧殖民主义不同,新殖民主义的主要特点是,它表面上承认原殖民地、附属国人民的独立权利,而实际上却采取种种欺骗手段,从政治、经济和军事各方面,对已获得政治独立的国家实行控制和渗透,为它们争夺世界霸权和势力范围服务。它侧重于经济渗透和政治控制,但也不排斥进行军事渗透和侵略。”樊亢还阐述了战后帝国主义掠夺方式的几种变化:加强国家资本输出,以“援助”为名为私人资本的扩张开路;跨国公司成为推行新殖民主义的重要工具;借助对现代科技的垄断控制掠夺发展中国家”。 至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国际形势和政治格局发生剧变,加之市场经济迅猛扩展,和平与发展渐成时代主题,学界对新殖民主义的认识出现了较大分化。一种明显的倾向是:部分学者不愿承认存在新殖民主义。例如,有学者认为,殖民体系解体后,取而代之的是“后殖民主义”,新殖民主义实际上是后殖民主义初期的表现之一,早已退出了历史舞台。还有人主张,不应把国际政治经济关系中的诸多不平等现象说成是新殖民主义的体现,而应从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角度加以解释。但大部分学者仍然承认新殖民主义的存在,他们的基本观点与传统观点相近,但认识与研究的广度、深度均有了较大发展。例如,张顺洪等撰写的《英美新殖民主义》一书从若干角度对新殖民主义进行了评论。关于新殖民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他们指出:新殖民主义是殖民主义在新历史条件下的延续。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殖民帝国纷纷瓦解。在殖民撤退中,殖民主义者千方百计把老殖民主义向新殖民主义转化,企图对获得政治独立的国家继续进行控制、干涉与掠夺,保持新生国家对原宗主国的依附性,维持旧的国际不平等关系和国际经济旧秩序。老殖民主义的终结是广大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斗争力量日益强大的结果。而新殖民主义的存在和发展则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力量和世界进步力量尚不十分强大的结果。关于新殖民主义的统治形式。他们认为,新殖民主义不是进行武力征服和直接的殖民统治,而是承认政治独立,采取各种方式尤其是掩蔽的方式进行间接支配,达到控制、干涉与掠夺落后国家和地区的目的。在一定情况下也会进行武力干涉。关于新殖民主义产生的原因。认为新殖民主义是由现代垄断资本主义本质决定的,是垄断资本主义对外关系的一种体现。垄断资本追逐高额利润,控制市场、原料和投资场所,要做到这些,就必须对已取得政治独立的广大发展中国家进行形形色色的控制。世界历史发展的不平衡也是新殖民主义的一个前提。二战后独立的原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仍处于相对落后的地位,这就为昔日的殖民列强推行新殖民主义提供了条件。 关于推行新殖民主义的主、客体问题。认为,推行新殖民主义的主体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而客体则是广大发展中国家(不仅仅是那些有?新殖民政权”的所谓“新殖民地”)。他们不同意关于美国是新殖民主义,英法比等老牌殖民国家是老殖民主义的说法,认为昔日的宗主 国在殖民地独立后也推行新殖民主义。另外,“集体新殖民主义”也是客观存在,欧共体采取共同行动干涉发展中国家内政就是一种表现。 国外学术界也注重对新殖民主义的研究。许多非西方国家的民族主义者对新殖民主义的理解与中国较接近,典型的代表是加纳前总统恩克鲁玛。他认为,二战后,旧殖民体系受到沉重打击而无法维持,社会主义阵营日益壮大,为了使殖民主义适应西方失去政治霸权的新局面,西方列强采取种种手段(包括控制国际市场和操纵商品价格;高利率;“经济援助”;“无形贸易”;文化渗透等)加强对欠发达地区的控制。新殖民主义控制下的国家在理论上讲是独立的.,但其经济制度、政治政策以及文化和意识形态等方面,都受到外力的严重影响和支配,从而加大了这些国家与富国之间的差距。恩克鲁玛指出:新殖民主义不仅是一种制度和统治形式,也是一个历史发展阶段,它是“帝国主义最后的,也许是最危险的阶段。” 西方学者对新殖民主义问题也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在对新殖民主义的本质的认识上,许多学者与东方学者的观点是相通的。他们认为:新殖民主义是在旧殖民体系解体和非殖民化运动取得成功后,西方发达国家对非西方国家实行间接统治的一种方式(或者体系、制度等),是殖民主义在新时期的继续和发展。但他们的表述和侧重有所不同。例如,科林·利斯在《肯尼亚的欠发达;新殖民主义的政治经济学》中指出:新殖民主义本质上就是一个国家的人民大众受到外国资本。通过非直接殖民统治的方式进行支配的一种体系。而斯塔夫里阿诺斯则说:“如果说殖民主义是一种凭借强权来直接进行统治的制度,那么新殖民主义就是一种让予政治独立来换取经济上的依附和剥削的间接统治制度。” ==数据信息== 据英国《[[卫报]]》报道,来自[[联合国]]、[[印度]]、[[华盛顿]]和[[伦敦]]的分析家们2009年7月发布了一份新的研究报告。报告估计,至少有3000万 公顷的穷国的农田被购买用于粮食种植,而这些购买国家是因为在本国无法生产足够的粮食实现供给,从而进行海外土地收购的。 根据联合国的预测,这一趋势将不断加速,甚至会严重影响欠发达国家自身的粮食供给。联合国食物权特别报告员奥利维尔·德舒特(OlivierDeSchutter)说:“所有的国家都在看其他的国家怎么做,当看到有国家开始购买土地的时候,其他国家也会照做”。 联合国粮食和农业组织以及其他的分析家估计,在2009年初的六个月时间里,有近2000万公顷的欠发达国家的农田被出售或正在协商出售或租赁,这一面积几乎相当于欧洲可耕作土地面积的一半。而去年,大约有1000万公顷土地被出售。出于对粮食安全的担忧,富裕国家的土地侵占行为正遭到谴责。 近年来几宗最大的土地交易包括韩国购买苏丹的70万公顷土地;沙特阿拉伯购买坦桑尼亚的50万公顷土地;而刚果民主共和国一直希望能尽快与南非的一些企业达成800万公顷的土地交易,这些土地将用来种植玉米和大豆,同时用于家禽和奶牛的畜牧养殖。 同时,印度向80家公司放贷用于在非洲购买35万公顷的土地。而作为世界上最缺乏粮食安全的国家之一,苏丹至少与六个国家进行了大宗土地所有权的交易。 去年进行海外土地收购的国家还包括海湾国家、瑞典、中国和利比亚。这些国家不仅在土地肥沃的巴西、俄罗斯和乌克兰等国购买土地,还在喀麦隆、埃塞俄比亚、马达加斯加和赞比亚这样的欠发达国家购买土地所有权。 全球最大的一些食品、金融和汽车公司也在进行土地投资。瑞典的AlpcotAgro公司在俄罗斯购买了12万公顷土地;韩国的现代汽车公司以650万美元收购了俄罗斯农业企业KhorolZerno的多数股权,该公司在西伯利亚东部有1万公顷的农场;摩根史坦利在乌克兰收购了4万公顷的土地;而去年,韩国的大宇汽车公司在马达加斯加签下了99年的租约,租用当地130万公顷的农耕地。 根据美国智库国际粮食政策研究中心的数据,富裕国家每年大约投资200亿到300亿美元用于与欠发达国家的土地交易。 ==恶炒== 英国外交大臣竟声称,“中国今天在非洲所做的,多数是150年前我们在非洲做的”国际先驱导报驻拉各斯记者林小春报道 为什么英国《金融时报》要炒作所谓的中尼军火交易?实际上,不仅仅是《金融时报》,当前大多西方媒体对中国在非洲的一举一动都高度关注。而这种“关注”也反映出它们的一种不健康心态,即中国的到来会损害西方国家的切身利益,尤其是石油。 尼日利亚是非洲最大的产油国,也是世界第八大原油出口国,供应着美国15%的原油。以尼日利亚为中心的西非几内亚湾被美国视为“后 备油库”。 “中国在尼日利亚的一切举动,更多是为了确保石油来源安全,而不是其他。”《[[金融时报]]》的报道援引美国驻尼前大使沃尔特·克林顿的话说。与多数观察家一样,克林顿认为,中国在非洲的存在不可轻视,需要拿出针对中国的长期政策。 不仅如此,很多西方媒体现在大肆炒作中国在非洲搞所谓“新殖民主义”。有些媒体宣称,中国已非50年前无私帮助非洲抵抗“帝国主义”的那个中国,污蔑中国现在在非洲就是“赤裸裸的交易”。而且,有些媒体还总是有意将中国“走进非洲”与非洲的所谓“腐败”、“独裁”和“违反人权”等联系起来,丑化中国形象。 英国《经济学家》周刊1月发表的一篇文章就形象地表达了这一观点:“大约600年前,明朝的航海家到达这个大陆的东海岸,带回了一头长颈鹿以满足皇帝的好奇;今天,中国的船只在同样的航线定期航行,带回了石油、铁矿石和其他商品,以满足一个庞大的经济体发展的贪婪胃口。” 事实上,西方媒体的这种观点也代表了某些西方政府官员的看法。英国外交大臣杰克·斯特劳访问尼日利亚时发表了一篇演讲,将中国与贫困、地区冲突、恐怖主义等一道列为非洲面临的十大挑战之一。据与会人士讲,斯特劳当时还竟然声称,中国在非洲所做的事件,“多数是150年前我们在非洲时已经做过的”。 分析人士认为,在某种程度上,2009年1月中国发布的《中国对非洲政策文件》正是对这些诬蔑的回击。该文件让非洲国家吃了一颗 “定心丸”,大多数非洲人仍一如既往地把中国视为“全天候朋友”。 ==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 570 政治學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新殖民主义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