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33.136.178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新社部落 的原始碼
←
新社部落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2-2-1-06-03.jpg|thumb|400px|有框|右| [https://www.eastcoast-nsa.gov.tw/zh-tw/Travel/TribalTourism/Paterongan 圖片來源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 '''新社部落'''在[[花蓮縣]][[豐濱鄉]],是噶瑪蘭人較為聚集的地方。在歷史上,噶瑪蘭人經歷不少磨難,迫遷各地,在不斷的努力之下,終於得以正名,並持續復興文化與傳承。相對於東海岸其他部落,新社部落顯得較為內斂含蓄。噶瑪蘭的[[文化]]特徵,也讓新社部落與眾不同。 ==海梯田== [[豐濱鄉]]新社[[部落]]依山傍海景觀超美,這裡是噶瑪蘭族人居住的[[部落]],在這塊突出的台地,有一片景色無敵美的海梯田,東管處也在[[公]]路邊的稻田中設置竹編隧道、造型鞦韆以及[[稻草人]]等景觀設施,成為台11線公路上最亮麗的打卡景點。 [[海岸山脈]]東側緊鄰[[太平洋]],從花蓮一路到台東,大多是緩坡地形。新社村的噶瑪蘭族原住民將新社鼻這塊延伸到[[太平洋]]的[[土地]]開墾成[[梯田]]種植水稻,可以眺望海,偎靠[[青山]]的絕美[[水稻]]田,有岩棺遺址與巨石文化。 [[稻草人]]是田間的守護者,海稻梯田及太平洋海景就成了新社村最美的風景。 ==巴特虹岸手作坊== 由杜瓦克•都耀與纖維創作者陳淑燕及部落工藝師組成的巴特虹岸手作坊,運用在地素材,用新形式的工法傳承傳統工藝。手作竹藤編成素樸優雅的Sanku魚筌,是兼具環保及現代感的燈藝。 ==新社香蕉絲工坊== 噶瑪蘭族的[[香蕉]]絲編織工藝是[[台灣]][[原住民]]族中獨一無二的特色,也是重要的文化資產。從香蕉的種植、砍伐、刮絲、晾曬、分線、捻線、繞線、整經到編織等工序中,累積了深厚的技藝文化。<ref>[https://www.eastcoast-nsa.gov.tw/zh-tw/Travel/TribalTourism/Paterongan] 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ref> ==部落概述== 新社部落隸屬花蓮縣豐濱鄉新社村,西靠[[海岸山脈]],東為[[太平洋]],海岸風景自然秀麗,土地是由西向東傾斜入海,山嶺地帶坡度陡峭,海岸與梯田為特有景觀。 新社村有復興、東興與新社三個部落,復興與東興部落均為[[阿美族]],新社部落多為噶瑪蘭族,新社村總[[人口]]數約900人,而新社部落人口約有400人。現今花東地區以花蓮的新社、立德、加禮宛以及台東大峰峰、樟原等部落,是噶瑪蘭族人較集中的幾個部落。其中新社部落是噶瑪蘭族人口最多、文化與語言保存最完整、祭師人數最多以及擁有豐富的祭典文化:Pagalavi(除瘟祭)、Subau to lazin(海祭)、Palilin(年終歲末祖靈祭)、(送靈超渡)、Gataban([[豐年祭]])等。 <ref>[http://kavalan.apc.atipd.tw/introduction] kavalan網 </ref> ==海祭 == 海祭是噶瑪蘭族人的傳統祭儀之一,每年初春到[[夏季]]間,族人都會挑選幾天漲潮時間,結網、造竹筏,帶著幾塊生豬肝、豬心、豬肉來到東海岸,獻祭給祖靈與海神,祈求保佑討海族人的平安與豐收。 然而跟[[阿美族]]的海祭一樣,到目前為止,仍然維持女人和不幸喪偶的男人不能參加的禁忌,否則會影響漁獲量跟出海是否平安。 飛魚洄游到東部海域的季節,同時吸引其他魚群追食,居住在東部海岸從事漁業的[[部落]]族人,就會趁著這個季節捕魚,海祭從沒有中斷,讓他們出海或在海邊進行採集,透過每年祭儀,讓他們得以[[平安]]、豐收。 ==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永續村落== 噶瑪蘭族屬於[[臺灣]]平埔族的一支,根據目前的考古與語言學資料顯示,噶瑪蘭人的祖先約於19世紀末之前定居於[[宜蘭]]平原,並在[[咸豐]]年間南遷花蓮,現今大多分布在東海岸的[[豐濱鄉]]新社、立德與長濱鄉的大峰峰、樟原。 祖先當年乘坐整支原木做成的[[船]],從[[宜蘭]]飄洋過海而來,看到岸邊的拉拉板山,便從這裡上岸,我們稱之為巴特虹岸,新社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潘國祥說,噶瑪蘭族是種稻的[[民族]],選擇適合種[[水稻]]的新社落腳,新社部落依山傍海,噶瑪蘭族在這片緊鄰[[太平洋]]的臺地上開闢了層層疊疊的海梯田。 為了延續噶瑪蘭族傳統文化與海梯田等農村景觀,新社部落在花蓮區農業改良場的協助下,轉型有機農業及友善耕作,並與[[阿美族]]Dipit部落一起響應政府的號召,與[[國立東華大學]]環境學院、水土保持局花蓮分局、林務局花蓮林區管理處等公部門及所有關心部落的單位與專家學者,共組「多元權益關係人參與平臺」,配合生態農業計畫及政府推動里山倡議方向,利用國際里山倡議的「願景—方法—行動」三摺法架構,來確保多樣化的生態系統服務和價值、整合傳統知識和現代科技、謀求新型態的協同經營體系,進而實現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永續農村願景。 ==傳統飲食文化== 噶瑪蘭族人最引以為傲的地方,在於日常[[生活]]作息中保存了噶瑪蘭文化,以新社部落而言,保留了噶瑪蘭語言、風俗(如新年祭祖palilin)以及與農漁業相關的祭典(如入倉祭、海祭)。在傳統飲食文化上,新社部落依山傍海,族人的食材採集也橫跨山海,從住家旁到山邊的翼豆、[[昭和草]]、刺蔥、香蕉心、[[月桃]]心等各種[[野菜]],海裡依季節有洄游的魚類,如飛魚、鬼頭刀、白帶魚等,潮間帶更是抓寶勝地,有鹿角菜、紫菜、龍蝦、貝類等各式食材。 而傳統的部落便當「阿里鳳鳳」更是族人的重要回憶媒介,出門從事農業工作為求方便,利用在地[[材料]]的巧思,研發出容易攜帶與保存的阿里鳳鳳。 <ref>[https://agriharvest.tw/archives/17617]農傳媒</ref> <gallery mode="packed" heights="250"> File:2-2-1-06-04.jpg|缩略图| [https://www.eastcoast-nsa.gov.tw/zh-tw/Travel/TribalTourism/Paterongan 照片來自] File:阿里鳳鳳-1.jpg|缩略图| [https://agriharvest.tw/archives/17617 照片來自] File:A01 1 c-54-895x420.jpg|缩略图| [https://agriharvest.tw/archives/17617 照片來自] File:海岸梯田.jpg|缩略图| [http://www.mipalafangkita.com/tribe_store.aspx?tribeid=30 照片來自] </gallery> ==視頻== === 重要傳統祭儀 新社部落舉行噶瑪蘭海祭 2016-04-23 Kavalan TITV 原視族語新聞 === {{#evu: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VBWstQJFhM }} === 船停泊靠岸之地-pateRungan 新社部落 === {{#evu: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yAioeNIUrU }} === 新社部落文化展示中心 促經濟重要平台 2018-01-09 TITV 原視新聞 === {{#evu: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9wqRu_vSyY }} === 文創來自文化的延續與傳承-噶瑪蘭族香蕉絲工藝 === {{#evu: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ZzGAtqf_Bc }} === 2019.06.23 花蓮新社部落.海稻田 === {{#evu: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yH6i9PWHM0 }} ==外部連結== *[https://smiletaiwan.cw.com.tw/article/1875 微笑台灣 ] *[http://www.pse100i.idv.tw/e/0ccs/0ccs001.html 新社部落 ] *[https://travel.yam.com/Article.aspx?sn=113665 輕旅行 ] *[https://yoti.life/hualien-travel-97/ yoti.生活 ] *[https://www.hdares.gov.tw/upload/hdares/files/web_structure/12726/18%E5%A0%B4%E5%9F%9F3.pdf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 *[http://www.bcc.com.tw/newsView.4267480 中國廣播公司網 ] *[https://solomo.xinmedia.com/taiwan/99308-MipalafangKita 欣傳媒 ] ==參考資料== {{Reflist}}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新社部落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