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5.16.251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朱仕玠 的原始碼
←
朱仕玠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朱仕玠(1712年-?)註<ref name="test1">[ 一說卒於乾隆卅八年(1773年)[1]:5。]</ref>,字璧豐,又字璧峰,號筠園,福建邵武府建寧縣楊林人<ref name="test2">[ 朱仕玠. 臺灣記憶. 國家圖書館. [2018-07-20].]</ref><ref name="test3">[黃美玲. 《明清時期臺灣遊記研究》. 文津. 2012-05: 頁181─205. ISBN 978-957-668-961-1.]</ref><ref name="test1"></ref>:5。和其弟朱仕琇在文壇上皆有名氣,但朱仕玠擅長的是詩,朱仕琇擅長的是古文<ref name="test4">[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清史列傳選》.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1994-12-31: 頁187─188. ISBN 957-00-4453-5.]</ref>。 著有《小琉球漫誌》、《筠園詩稿》3卷、《和陶》3卷、《谿音》10卷、《音別》4卷、《龍山漫錄》20卷等。其中《小琉球漫誌》的文學價值雖然略遜於《裨海紀遊》、《臺海使槎錄》,但該書是了解乾隆時期南臺灣社會狀況的重要著作之一<ref name="test3"></ref>。 == 生平 == 少遊太學,乾隆十八年(1753年)癸酉科拔貢生<ref name="test2"></ref><ref name="test3"></ref>。通經史百家之書,與弟朱仕琇同游京師<ref name="test2"></ref><ref name="test3"></ref>。壯年時有渡黃河,遊歷吳、楚、越、宋、齊、魯等地的經歷<ref name="test3"></ref>。在京期間頗有名氣,沈德潛、黃叔琳、方苞、張鵬翀十分欣賞朱仕玠詩作<ref name="test2"></ref><ref name="test4"></ref>。黃說:「吾師新城先生歿後,不見此調久矣!」(此話又有記成「王士禎沒後,不見此調久矣」<ref name="test4"></ref>) 後屢試不中,近50歲才以明經科任德化教諭<ref name="test2"></ref><ref name="test3"></ref>。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六月從德化教諭調任臺灣鳳山教諭。次年夏天,因丁母憂回鄉。後被任命為河南內黃知縣,未到任而逝。 == 註釋 == == 參考來源 == {{Reflist}} ==對外連結== [http://memory.ncl.edu.tw/tm_cgi/hypage.cgi?HYPAGE=toolbox_figure_detail.hpg&project_id=twpeop&dtd_id=15&subject_name=%E8%87%BA%E7%81%A3%E6%AD%B7%E5%8F%B2%E4%BA%BA%E7%89%A9%E5%B0%8F%E5%82%B3--%E6%98%8E%E6%B8%85%E6%9A%A8%E6%97%A5%E6%93%9A%E6%99%82%E6%9C%9F&subject_url=toolbox_figure.hpg&xml_id=0000008404&who=%E6%9C%B1%E4%BB%95%E7%8E%A0 朱仕玠.台灣記憶]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朱仕玠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