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5.112.91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李寿山 的原始碼
←
李寿山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李寿山 | 图像 = [[File:618956fef12eedbd4681ae9259397cef_u=3613964366,1740154480&fm=26&gp=0.jpg|缩略图|居中|250px|[https://image.so.com/view?q=%E6%9D%8E%E5%AF%BF%E5%B1%B1&src=tab_www&correct=%E6%9D%8E%E5%AF%BF%E5%B1%B1&ancestor=list&cmsid=df42fedd947da3e21b55f8a35ac6ad86&cmras=0&cn=0&gn=0&kn=0&crn=0&bxn=0&fsn=60&cuben=0&pornn=0&adstar=0&clw=233#id=618956fef12eedbd4681ae9259397cef&prevsn=60&currsn=120&ps=177&pc=59 原圖鏈接][https://image.baidu.com/search/detail?ct=503316480&z=0&ipn=d&word=%E6%B7%84%E5%8D%9A%E6%9D%8E%E5%AF%BF%E5%B1%B1&hs=0&pn=1&spn=0&di=1320&pi=0&rn=1&tn=baiduimagedetail&is=0%2C0&ie=utf-8&oe=utf-8&cl=2&lm=-1&cs=3613964366%2C1740154480&os=412732695%2C480265463&simid=3151507460%2C3704252527&adpicid=0&lpn=0&ln=30&fm=&sme=&cg=&bdtype=0&oriquery=&objurl=http%3A%2F%2Fs4.sinaimg.cn%2Fbmiddle%2F4d2bac17x635638b2fb43&fromurl=ippr_z2C%24qAzdH3FAzdH3Fks52_z%26e3Bftgw_z%26e3Bv54_z%26e3BvgAzdH3FfAzdH3Fks52_wjklmbuca8a8wz0b_z%26e3Bip4s&gsm=1&islist=&querylist= 来自百度]]] | 出生日期 = | 国籍 = | 职业 = | 知名于 = <br></br> </br> </br> </br> }} '''李寿山'''出身中医世家,上世纪50年代,进入[[大连]]市中医医院工作。后任大连市第一医院、中苏友谊医院中医科主任。1961年调入大连市中医医院任院长,大连市中医研究所所长,1979年任中医主任医师。他先后兼任中国中医药学会理事,全国中医脾胃病专业委员会顾问,东北地区肾病研究副主委,辽宁中医学会副会长、辽宁仲景学说研究会主任委员、辽宁中医中西医结合研究会顾问,《[[辽宁中医杂志]]》编委,大连市政府科技顾问、大连市中医药学会理事长。大连市第1到10届人民代表。1992年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政府津贴,被列为大连市科技精英。2005年,在中国首届著名中医药专家学术传承高层论坛上,被评为全国500名老中医。2006年获中国中医药学会“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2007年被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聘为[[博士生导师]]。2013年以治疗各种疑难杂症著称的全国名老中医李寿山教授,因病抢救无效于2013年6月2日去世,享年90岁。 ==人物介绍== 李寿山,字岳东,生于1922年。18岁以优等成绩考取汉医证书,悬壶于大连。1948年受聘于大连海港工会,创建海港医院中医门诊部;1954年当选大连市首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后连续当选1至10届);1955年调任大连市中苏友好医院中医科主任;1961年奉调组建大连市中医医院,任业务副院长;1978年当选辽宁中医学会副会长;1979年辽宁省人事厅批准为首批主任中医师;1981年当选首届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理事;1986年任大连市中医药学会理事长;1990年国家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聘为全国首届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导师;1992年首批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006年获全国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2009年被评为“大连不能忘记”典型人物。 李寿山一生以医业为荣,精勤不倦,医德高尚,医术精湛,临证有胆有识,有方有守,尤擅治各种[[疑难杂症]]。从医70年来在临床、教学、科研等方面均获得了重大成就,深怀大师风范。(宋莉萍 中国中医药报2013-06-05) 李寿山,出身中医世家,五几年,进入大连市中医医院工作。先后任大连市第一医院、中苏友谊医院中医科主任。1961年调入大连市中医医院任院长,大连市中医研究所所长,1979年任中医主任医师。兼任中国中医药学会理事,全国中医脾胃病专业委员会顾问,东北地区肾病研究副主委,辽宁中医学会副会长、辽宁仲景学说研究会主任委员、辽宁中医中西医结合研究会顾问,《辽宁中医杂志》编委,大连市政府科技顾问、大连市中医药学会理事长。大连市第1到10届人民代表。1992年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政府津贴,被列为大连市科技精英。2005年,在中国首届著名中医药专家学术传承高层论坛上,被评为全国500名老中医。2006年获中国中医药学会“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2007年被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聘为博士生导师。<ref>[https://www.360kuai.com/pc/9891611d78b83c0e8?cota=3&kuai_so=1&sign=360_57c3bbd1&refer_scene=so_1 古今医案研读:大连名医李寿山治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案],快资讯,2020-08-21</ref> ==人物生平== 用中国著名的“名老中医”称呼李寿山,并不为过。2005年,在中国首届著名中医药专家学术传承高层论坛上,评出了全国500名老中医,李寿山位列其中;2006年中国中医药学会又把“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颁给了全国136位中医名家,这其中辽宁有3位,大连市仅李老一人。 从1940年开始行医,到现在将近70年,虽然已经是87岁高龄,但只要身体状况好,李老还是坚持出诊,李老说:“人这一辈子做好一件事就不容易了,我这一辈子就是想多治病救人。” 李寿山1922年出生在山东省平度市李家站村。祖父和父亲都是乡医。1936年,李寿山一家因为军阀混战、干旱天灾等原因,不得不离乡背井闯关东,来到大连落脚,父亲在明德堂药店当坐堂医,李寿山开始随父学习中医。 18岁那年,李寿山参加了大连的汉医会考。在100多名中医佼佼者中,这位最年轻的后生[[一举夺魁]]。从此,父亲放手让李寿山看病,自己则坐在旁边瞧着。很快,李寿山看病小有了名气,人称其父为“老先生”,称李寿山为“小先生”。李老说:“父亲对我的影响深远,老人家对待患者不分贵贱,对那些付不起钱的贫苦人,看病拿药不取分文。传统中医行医的美德,那时就在心里扎下了根。”行医以来,李寿山对待病人从来都是一丝不苟,一视同仁。有不少慕名远道而来的患者,经常由于人多挂不上号,他都能格外照顾,宁肯中午不吃饭,也要让患者看上病。对每一位患者都认真负责,从不敷衍了事。 上世纪50年代,李寿山进入大连市中医医院工作。后任大连市第一医院、中苏友谊医院中医科主任。1961年调入大连市中医医院任院长,大连市中医研究所所长,1979年任中医主任医师。他先后兼任中国中医药学会理事,全国中医脾胃病专业委员会顾问,东北地区肾病研究副主委,辽宁中医学会副会长、辽宁仲景学说研究会主任委员、辽宁中医中西医结合研究会顾问,《辽宁中医杂志》编委,大连市政府科技顾问、大连市中医药学会理事长。大连市第1到10届人民代表。1992年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政府津贴,被列为大连市科技精英,2007年被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聘为博士生导师。 行医70年来,李老给多少人看过病,无法统计,上至共和国将军、外国元首,下至平民百姓,李老都秉持着治病救人的原则。 上世纪50年代,开国大将徐海东咳血不止,有关部门特意把名医李寿山请到北京,为徐海东治病。经过一个月的治疗,将军的身体恢复了健康。 ==生平逸事== 李寿山教授,字岳东,初涉儒学,弱承祖业,悬壶大连行医逾60余载,学验俱丰,活人无数,誉满海内外。虽耄耋之年,现仍躬身于临床,精勤不倦,思维敏捷,课徒授业。为首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适逢中华中医药学会函索李老治学格言,笔者侍诊于侧,李老谦和曰:大师之谓名也,不足称道,但治学经验可以谈一谈,后学振兴中医任重道远,对你们可能有帮助。于是提笔挥就: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乃现代中医必由之路也。学习要三勤:勤学,勤思,勤札记;治学有三忌:忌急,忌随,忌骄;临床三结合:抓主证,定主方,通常达变。此乃李老从医60余年临床的深刻体会。诊余之暇,细听李老娓娓道来,笔录于此,爰以就正后来有志于中医同道,悟而践行,将大有俾益。 '''治学要融汇古今中外''' 中医学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有完整科学的理论体系,并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经历数代中医学家的补充和完善,可谓百花齐放,各种学说自成风格,卓而不群,又丰富了中医理论的内涵,阴阳学说和辨证施治是中医的精髓,学习中医为什么要学《内经》、《伤寒论》等经典著作,这是前人的经验总结,不掌握,不深刻理解经典理论,学中医就是无本之木,无水之源。当然,“古不乖时,今不同弊”,精华要汲取,糟粕要扬弃,各时代的医家所处历史条件不同,观察的对象也各异,因而他们所提出的学术见解,自然而然都会有其不同的风格,不同偏重,其所偏也即所长,若能熔各家所长于一炉,则取其偏而得其全,同样历代医家也不可避免地具有民族的、地区的、时代的局限性,所以不可毫无批判的兼收并蓄,而应该删其繁芜,撮其枢要,寓创新于继承之中。这是古为今用的真正意义所在。现代医学具有诊断明确,病理有据,直观定量等优点,可借我所用,不要有闭守门户之见。随着时代的进步,现代中医大夫相应地、自然而然地也接触了现代医学的诊疗手段,在四诊合参的基础上,参之现代诊断,是现代中医所要掌握的。不论中西医,治病救人是其共同点,至于中西医真正意义的结合,是需要通过几代人的努力,是水到渠成的事。张锡纯先生的“衷中参西”是现代中医的必然选择,只要以中医为本,吸纳先进的现代医学成果,中医就不会衰亡。但目前有些中医学生,舍本求末,重西轻中,令人担忧。 '''学习要三勤''' 李寿山教授指出:学习要三勤:即勤学、勤思、勤札记。中医学博大精深,学术流派各异,即然选择了中医为终身职业,就要学而不辍。首先要打好基础,从多读、多记、多用入手,对“四小经典”要熟记死背,能诵之如流,做到在理解的基础上死记,在实践中加深理解,对“四大经典”要以实用为主,选学精读,明其理、知其要,有些章节警句要铭记在心,做到脱口而出,并要善于思考,所谓的“悟性”对学中医尤其重要,中医有句老话,“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就是指自己要琢磨体会,对待不同的学术观点,要立足于实践,不能人云亦云,以偏概全,更不能脱离历史实际,求全责备,否定一切,要验之实践,择优而从,将前人的经验化为已有,只有这样日积月累不断学习,不断深入,自然能登堂入室,而有所成就。另外,“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书本精妙处,同道好的临床经验,要勤摘录,做笔记,学人之长,补己之短,温故知新,随手拈来,时常会给你带来意外之喜。总之,学然后知不足,才能促使你不断地去学习,去探索,“衣带渐宽终不悔,蓦然回首,”必然达到“灯火阑珊处’,反之不去学习,无知者无畏,终将害人害己,离医疗差错和事故就不远了。 '''治学有三忌''' 治学有道才能提高临床水平。所谓道,就是方法手段和态度。一是忌急,当遇到久病痼疾难治的病人时,往往急于求成,本来辨证治法都是正确的,因难以奏效,而朝令夕改,结果欲速而不达,自己乱了阵脚,越急越乱,茫然不知所措,以至贻误病情,所谓的治疗慢性病,要有方有守。如曾治疗重症肌无力病人,以痿证独取阳明立论,调理脾胃近半年余,间或醒脾,间或开胃,主方主药不变,而获良效;二忌随,认证要准,不能随意,一时有认不清的证或无症可辨的病,要细心观察,从主要矛盾入手,或以药试证,投石问路,但都要有根有据,调整思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三忌骄,当临证顺利治好一些疾病时,容易沾沾自喜,不求甚解,此时要注意戒骄防满,以免停止不前。初随父行医,治好了一些病,当时小有名气,人称“少先生”,又嗜好中国象棋并获关东州象棋比赛冠军,自以为聪明,不免骄浮。一次遇伤寒发热患者,具大汗出,脉洪大,予以白虎汤不效,自语不解,家父指出此乃桂枝汤证,无大烦渴者,继服桂枝汤,药后病家热退而愈,从此醒悟,感叹:书读不精,焉能救人。遂放弃象棋之爱好,专心医学,虚心向书本学习,向同道学习,临床水平得以不断提高。 '''临床应三结合''' 临床应抓主证,定主方,通常达变三结合。[[张仲景]]《伤寒论》首先制定了遣方用药的原则,即根据主证,制定主方,方随证出,这一原则贯穿于全论始终。抓住主证,是原则的核心。证的实质蕴涵着病因、病机,病性、病势、病症等多种概念。约而言之,六经提纲即是六经病的主证,细而言之,证从经分,以方类证,汤证即是主证,如桂枝汤主证,又叫太阳中风证等。《伤寒论》这种证从经分,以方名证的辨证用药原则,层层展开,有顺有逆,对临证者来说,确有一目了然、得心应手之启示作用。 现代中医还面临一个新问题,即如何处理辨证与辨病的关系,理论的问题不谈,谈谈临床实际问题,如肾炎病人经治疗水肿消退,临床症状已愈,但尿化验有蛋白管型,再如萎缩性胃炎,经治疗临床症状消失,复查胃镜胃黏膜组织病变未改变等等。我在临床上总结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如萎缩性胃炎,从“痞”论治,消化性溃疡,从“痈”论治,溃疡性结肠炎从“痢”论治,从而制定了主证、主方,用药随证加减,通常达变,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总之要重视疾病的客观存在,虽无自觉症状可辨,然而脉象、舌诊、神态色泽特别是舌象(含舌下脉诊)和脉象常有据可察,结合体质病史分析,亦有可辨之处,从而审证立方,处方选药,或采用专病专方,找到根据而获得根治之效。<ref>[http://www.360doc.com/content/16/1122/15/12361654_608533454.shtml 洪文旭:悼念名医李寿山(2首)],个人图书馆,2016-11-22</ref> ==养生经验== [[File:6189c253afc3fdee2d6bd96d8291d059 2fbfbfa6cdebd8dd b.jpg|缩略图|居左|250px|[https://image.so.com/view?q=%E6%9D%8E%E5%AF%BF%E5%B1%B1&src=tab_www&correct=%E6%9D%8E%E5%AF%BF%E5%B1%B1&ancestor=list&cmsid=df42fedd947da3e21b55f8a35ac6ad86&cmras=0&cn=0&gn=0&kn=0&crn=0&bxn=0&fsn=60&cuben=0&pornn=0&adstar=0&clw=233#id=6189c253afc3fdee2d6bd96d8291d059&currsn=0&ps=58&pc=58 原圖鏈接][http://book.kongfz.com/225144/1473495659/ 来自孔老夫子旧书网]]] 尽管已90岁高龄,可李寿山教授依然谨慎矍铄,气色充盈,思路清晰,甚至还坚持每周出诊三个半天。他心中的理想生活是达到“一个目标,三个不”。“一个目标”即达到人类自然生长的寿命。有科学家认为,哺乳动物的自然寿命应为生长期的5-7倍,人的生长期约25年,那么人的自然寿命应在120-175岁。“三个不”即“八十不衰老,九十不糊涂,百岁不卧床。”达到自然寿命并不是养生的唯一目标,同时还需要提高生活质量。适当的运动和保持良好的心态是李老的长寿秘诀,他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的养生之法。 ===心理养生=== 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中医称为“七情”。在正常情况下,七情调适得当,使人心身康泰。若七情太过,则成为致病之源。自寻乐趣,不生闲气,要求养生达“三乐”,处事多乐观是心理养生的要点。 '''淡泊养生(知足乐)''' “淡泊”是一种古老的道家思想,《老子》就曾说“恬淡为上,胜而不美”。后世一直继承赞赏这种“心神恬适”的意境。老子的“致虚极,守静笃”的养生思想,备受历代养生学家的推崇。《黄帝内经》中有一至理名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晋代医家葛洪曾说:“心内澄则真神守其位”,“常其宽泰自居,恬淡自守,则身安静,灾害不干”, “仙法欲静寂无为,忘其形骸,天下悠悠,可以长生”。南北朝医家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中得出养性准则之一便是“恬淡无为”,即是说遇事应顺其自然,莫为物欲累,则可神气自满,尽其天年。淡泊是一种修养,一种气质,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境界。理智地将七情六欲看清,将自身的疾苦与失落看淡,在自然中淡泊宁静的心情,让自己在淡泊熏陶中洒脱体味人生。 养生莫贵于善心,养心的最高境界在于心静,内心的宁静,是一种超然的境界,是心灵深处的恬然、安逸舒适和自在。李寿山教授生平取得无数辉煌成就,但他都能以一种淡泊的心态去面对,淡看名利,淡看世俗,宠辱不惊,所谓“知足常乐”,在轰轰烈烈中保持一颗平常心,在平平淡淡中享受着淡泊的快乐,如此,一切都变得坦然。有一古联:“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无求能无私,无私可无欲。无求无私无欲,自然就会心地坦然,永葆精神绿地常青。 '''进取养生(求知乐)''' 淡泊而无私无欲,并不意味着从此封闭自我,裹足不前。李大钊曾说:“吾人在世,不可厌‘今’而徒回思‘过去’,梦想‘将来’以耗误‘现在’的努力。又不可以‘今’境自足,毫不拿出‘现在’的努力,谋‘将来’的发展。宜善用‘今’,以努力为‘将来’之创造。”李寿山教授自7岁入学私塾学馆,上自四书经典,下至《三字经》《千字文》为教材,苦读而背诵之,12岁开始,诵读家传《百病赋》,继而学习《医学三字经》、《药性赋》、《汤头歌诀》、《医宗金鉴》之四诊要诀,伤寒、杂病、妇科、幼科、针刺等心法要诀。14岁全家来大连,父应聘明德堂坐堂行医,李氏随父侍诊临床,同时攻读《医经原旨》、《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典籍。为自己打下了坚实的文化和专业基础。所谓“业精于勤,荒于嬉”,尽管李寿山教授如今已跻身全国名老中医之列,医术精湛,见解独到,但他仍不忘努力学习。“一息尚存,不愿休息”,是李老对自己晚年生活要求的真实写照,他坚持每天清晨4点起床读书,研究一些疑难杂症,不同的是身边多了台电脑相伴,这样整理起著作来很方便。在获取智慧的同时,也享受到知识洗涤思想的快乐。读书乐,其乐无穷。 '''休闲养生(怡趣乐)''' 李寿山教授有两个爱好:下棋和听京剧。下棋是李老一生的爱好,他说:“下棋和中医触类旁通,都要全局着眼,局部突破,环环相扣。”闲时他偶尔会上网下几盘象棋,或是打开中央戏曲频道听极端京剧,怡然自乐,从休闲中获得养生,从养生中更得休闲,增长健康。 '''少酒禁烟''' 烟草中含有大量的有害物质,吸烟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闭塞性血管炎等疾病,更使肺癌患病率大大提高。所谓有百害而无一利,所以,要养生,绝对不能吸烟。清·叶天士在谈养生时也主张“戒烟”,他认为“吸烟上热助壅”,容易引起老年咳嗽、气喘之病。酒为稻米酿造而成,为水谷之精气,其性剽悍轻疾、清纯滑利。《灵枢·经脉》说,“饮酒者,卫气先行皮肤,先充络脉,络脉先盛,故卫气已平,营气乃满,而经脉大盛”, 少饮则“和血行气、壮神御风。”说明适量饮酒可以行气活血,调和营卫,充盛经脉。现代研究也证实饮酒后可以扩张血管解除血管痉挛,促进血液循环,还能使血液中HDL增高,对防治动脉粥佯硬化有作用。但如过量饮酒,不但没有保健作用,反而使血液中胆固醇升高,引起一系列心脏、血管病变。《素问·上古天真论》亦指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故半百而衰也”,就是指过量饮酒,反而会使人提前衰老,寿命缩短,不利于养生。 '''运动养生''' 合理的运动可益寿延年,然运动养生非一日一时之功,一定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需持坚持不懈之心,方可从中获益。李寿山教授坚持每日清晨5点半打一套结合八段锦和五禽戏自创的拳法,再练一会太极拳,几十年如一日,风雨无阻,通过运动达到养生的目的,也在养生中体味运动的乐趣。 李老在五禽戏和八段锦的基础上,自创一套拳法,“甩手三式背仰躬,摇头摆尾运常平,前后登山鹤马式,搓手抚面站桩终。”简单易行,同时又符合运动生理规律,每日坚持练习,以致脏腑调和,气血充盈,年逾80仍精神矍铄,气色充盈。 步行运动是最常见,最简便易行的一种保健养生方法,它适宜于各个年龄阶层。进行步行运动不仅能从中得到精神上的愉快感,而且还有助于降低人体内胆固醇的含量,帮助降低血压,并能起到减肥、助睡眠、增精力和体力等功效。 ===适应自然=== 中医学认为人与自然是“天人合一”、“天人一体”的关系,要健康长寿就应“道法自然”。人防病健身的关键就是作息有序,顺应自然,“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要健康就应顺应这个规律,“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内经》在谈到人如何才能长寿时,明确指出:“智者之养生……必须四时而适寒暑。”说明中医学非常强调适应四时,顺乎自然的保健养生原则。 '''调阴阳'''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也就是说人要依据天地运行的规律进行养生,春夏宜养生气,养长气,以顺应阳气健旺的规律,而不应宣泄太过,内寒太甚,损伤阳气;秋冬宜养收气,养藏气,以顺应自然界阴气渐生而盛的规律,而不应耗津太过而伤阴气。 '''适应突变''' 一年四时,季节、气候变化无常,养生不可一条直线走到底,而应适应外界突变,适时调节养生方案。《素问·五常政大论》指出:“必先岁气,无伐天和。”《素问·离和真邪论》也说:“因不知合之四时五行,因加相胜,释邪改正,绝人长命。”都强调防病治病必须掌握季节变化规律和气候的变化特点。了解了季节气候变化规律与健康之间的关系,就能巧用天时,采取措施,调整行为,积极地适应气候变化,达到养生防病的目的。 ====临床养生指导==== 李老以治脾胃病见长,他认为脾胃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人之气血、津液、精微物质,均赖脾胃的纳化、升降、输布供应。当机体发生疾病时,在药物治疗和饮食调护时,又须健康的脾胃功能加以摄取、吸收、调整,始能使人却病康复。人体生命活动正常与否,与脾胃的关系极其重要,故前人有“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之说,喻其脾胃对机体的重要意义。强调临床治疗中应处处调治脾胃。 李老说:临床上处方用药,应处处顾及调和脾胃,以保持纳化健运,增强机体的抗病力,重病可以转轻,轻病可速愈而康复。临床上调理脾胃用药极其广泛,但任何药物均具有双重性,有利有弊,同时共存。因此,临床上医者须掌握药物的有利方面为我所用,其不利方面须加以配伍、炮制和控制用量,使其转化为有利于治病和康复之目的。 脾胃用药需知“三忌”:一忌苦寒败胃,二忌甘药滞中,三忌辛散耗气。用药的关键,就在于辨证施治,在调理脾胃时配伍尤其重要,如在使用滋补药时必须伍以小剂量的理气药,以防呆滞脾胃,一些慢性病人在饮食调配上亦应注意少食肥甘厚味,以免影响消化吸收,尤其在大病之后康复阶段,更应注意这些问题。 正如《内经》所说:“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度百岁乃去。”李寿山教授认为,只要做到坚持运动,处事乐观,饮食有节,限酒戒烟,生活规律,要达到“一个目标,三个不”便指日可待。<ref>[http://www.360doc.cn/article/49321042_858353301.html 李寿山:“三不”“四法”谈养生],个人图书馆,2019-08-31</ref> ==参考资料==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Br separated entries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Infobox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Infobox person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Infobox person/core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Argument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Infobox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InfoboxImage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Navbar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Separated entrie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TableTool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李寿山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