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26.82.90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李良年 的原始碼
←
李良年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李良年'''({{bd|1635年||1694年|catIdx=L李}}),又名法遠、兆潢,字武曾,號秋錦,晚號芋田叟。浙江[[秀水]]人。 [[李绳远]]之弟。先世原籍[[江陰]],後徒居嘉興王店鎮。生於明思宗崇禎八年(1635年),少時曾与邻女浣衣相爱,“后经年不复相见,张夜梦之”,<ref>李良年:《词坛纪事》</ref>家貧,以[[诸生]]游食四方,[[曹申吉]]延入贵州巡抚幕府,后因获悉朝廷要撤[[三藩]],恐祸乱将作,遂离开贵州。康熙十八年舉博學鴻詞,<ref>光緒《嘉兴府志》卷四六“选举表”載李良年“应康熙十八年己未博学鸿词科。”</ref>冒名'''虞兆潢''',且未及第。以後不再復出,諳建築,築秋錦山房於長水上梅會里之漾葭灣。<ref>《清稗類鈔》卷一〈李良年諳建築〉:“秀水李良年,字武曾。康熙己未被举宏博时,荐牍姓名为虞兆潢,且落第,归而筑秋锦山房于长水上梅会里之漾葭湾。其南曰观槿,东曰剩舫,北曰息游草堂,坐卧其中。弟子著錄者日眾。生平精心計,諳建築,其為草堂也,欂櫨、柱枅、瓴甓之屬,一經鳩度,立匠人圬者於前,分授之,斧斤既施,不爽尺寸。”</ref>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應邀赴[[徐乾學]]洞庭山書局,助修《[[大清一統志]]》。與[[沈進]]等友好,又與[[朱彝尊]]、[[李符]]、[[沈皞日]]、[[沈岸登]]、[[龔翔麟]]號為浙西六家。<ref>沈皞日《瓜虚詞序》提到: “余少从秀水游,学为倚声之学,好读玉田、白石诸作,偶有所作,按拍而讴。有《江楼合选》一刻,有《浙西六家词》一刻。……”;《四库全书总目·浙西六家词提要》: “所選為國朝朱彝尊、李良年、沈皞日、李符、沈岸登、龔翔麟之詞。翔麟,仁和人。其五人皆嘉興人。故稱浙西六家。”</ref>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卒,朱彝尊為之作墓誌。有《秋錦山房集》。 良年初娶錢氏,兵科給事中桐鄉[[錢允鯨]]之孫,繼娶陸氏。子[[李潮偕]],為國子監生。 ==怀才不遇李良年== [[File:李良年.jpg|缩略图|右|250px|'''《秋锦山房集》'''[http://img2.zjolcdn.com/pic/0/17/95/84/17958419_567447.jpg 原圖鏈接] [http://jxxznews.zjol.com.cn/xznews/system/2016/12/09/020927298.shtml 來自秀洲新闻网图片]]] 李良年的一生,分为五个阶段。 在梅里读书求学的时期,是一段独特而又非常重要的时期。李良年的祖父李士标是山东海州同知。明崇祯十五年(1642),清军围城,李士标亲自在城上督守直至战死。父亲李寅只是一名可入国子监读书的副榜贡生,但却仗义敢言,很有个性。长辈们忠义、耿直的秉性使李良年受到了良好的品德教育。而作为嘉兴四大镇之一的梅里,从明末开始就一直有着优良的诗学传统。赵怀玉《梅里词绪序》说:“梅里……人农桑之外,父兄教而子弟率者,舍读书无他好。”早年良好的家教和乡里浓厚的读书氛围熏染,使李良年取得了自己独特的诗学成就,更为北上京城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他与朱彝尊志同道合,非常友好,白天争论诗词,夜晚同床共寝。李良年还好交四方诗友,有客来访,必留饮食,并虚心倾听朋友论诗,丰富自己见识。常与同里诗人王翊、周筼、缪泳、沈进等相互唱和、联句。他的诗风新颖而又奇特,为诗友所赞赏。 [[康熙]]六年(1667),李良年33岁,之后的五年时间,是他交游最为广泛和活跃的时期。他先后游京师、客宣府,再入长安,以诗会友,得到了安徽龚鼎孳、河南刘体仁、山东曹申吉、北平孙承泽以及江苏汪琬、阎尔梅等诸多贤士的赏识,还被人与共游京都的朱彝尊并称为“朱李”。每次举行宴会,主人必问:“座中有彝尊、良年吗?”有一次,龚鼎孳邀请三十多位名士举行大型诗会,李良年因不慎途中坠马受伤到会已迟,龚公坚持久候,并宣布“良年未到,决不开宴”。与会诗客都称赞说:“同良年谈论诗,见解心悦诚服。” 康熙十年(1671),李良年37岁,而后的七年时间里,他知遇贵州,又里居五载。翰林国史院编修曹申吉的赏识并没有拂去他入幕无聊感伤的心绪。暂居故乡三年的沉静时光,反倒使他感到闲适悠然。这段时期是李良年一生转折的交界点。 康熙十七年(1678),44岁的李良年再上京城、荐征鸿博。是年,清朝政府为了笼络汉族知识分子、稳定人心,特赐举试“博学鸿词”科。一年之间,北京“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李良年与朱彝尊同被推荐,殿试时他所写的诗赋极为瑰丽,洋洋千言,充分显示了自己的博学和才华。在这不足两年的光阴里,李良年置身于各地贤士聚集荟萃的京城,可是广泛交游更多的只是文人间吟咏唱和、诗酒风流的应酬赠答。许多赴京应试博鸿的人主动降低自己的身份,去结交手握生杀大权的考官。而李良年“家贫穷,常以薄粥糊口”,无力打点,更因秉性耿直,不愿奉承权贵,最后“与试未用”。博鸿失利,李良年信心再度受挫,好在他的词名已显,仁和(现属杭州)龚翔麟把朱彝尊《江湖载酒集》、李良年《秋锦山房词》以及李符《耒边词》、沈嗥日《柘西精舍词》、沈岸登《黑蝶斋词》及自己的《红藕庄词》一并刻成《浙西六家词》镂版。这个合集的出世,对浙西词派的形成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康熙十八年(1679)后,李良年几次入幕,直至去世。“博学鸿词”应试失利后,凤阳太守看重李良年的才华,将他聘为幕僚。进士徐干学开志局修《一统志》于洞庭西山,聘李良年为主分修,朱彝尊有《征士李君行状》记其生平。李良年去世后,葬在王店镇马王塘桥东北。享年60岁。 李良年一生行迹万里,却充满着荆棘坎坷,他的心路历程更是复杂心酸,然而正是这样,他的一生才显得多姿多彩。康熙七年(1668)春,李良年在京师请他的好友、明代画家文徵明后裔文点为他作《武曾灌园图》。“年非欲为名高者也,年母老矣,盖将归而求数亩之地发遂吾养焉”,意思是说,他请人画此图不为名利,只是奉母承欢、回家浇菜园罢了。李良年的确受母亲顾孺人的影响甚深,存在这种朝夕侍奉之志也是人之常情,那么这种“养母”的声明到底是心志向往还是另有隐情呢?《武曾灌园图》图成之后,共有朱彝尊等20位名士为之题咏,其中任户部主事的汪琬四次在图尾作跋,其中一首长诗说:“李郎家无卓锥地,规作菜过非老计。即拋儒服荷长锄,去逐园丁谋种艺。黄花紫萼交加开,绕篱蛱蝶争徘徊。日斜刚抱溪头饔,恰值前山暮雨来。数亩方畦差自给,底用携筐拾茅粟。闻来学煮东坡羹,芦菔蔓菁皆可食。西邻种禾苦未收,催租县吏纷诛求。李郎独饱园蔬味,夏税秋粮百不忧。”。汪辑在题咏中指出了李良年隐孝之思背后的无奈抉择,点出了他怀才不遇与不肯折腰逢迎的性格特征。 《武曾灌园图》载满了李良年灌园养母的闲情高志,但他终是一生漂泊,导致灌园难谋,养母未遂。这种个人愿望与社会期待的相违,使得他频频叹息辜负了这灌园之志,以至在梦中也感叹自己息游不止。直到康熙三十三年(1694)他51岁时才“筑秋锦山房于长水上梅会里之漾葭湾”,并将其中一间屋舍命名为“息游草堂”。此后,他都在这里“归治耕稼,闲艺蔬果”,直到终老。 《武曾灌园图》后来与朱彝尊的《烟雨归耕图》和陈维崧的《迦陵先生填词图》合称为康熙时期传世的三大名画。 ==诗词== <center> 《[[怀顾宁人处士]]》 藏书满天下,之子独间关。襆被穿云往,残碑拓险还。 羊肠疑汉史,鸟迹辨嵩山。叹息草元者,栖栖蓬户间。 《[[暂归南村题山房左壁 其一]]》 特立人千载,平生酒数卮。水清闲钓手,园小负花师。 招鹤从初好,听莺已后时。向来湖海意,寂寞短筇知。 《[[暂归南村题山房左壁 其二]]》 溪南三折水,近亦号沧浪。竹外斜通渡,梅边侧置房。 宁甘老圃学,欲买异书藏。抱膝非孤坐,春风到草堂。 《[[暂归南村题山房左壁 其三]]》 斜日明墟落,花时步屟过。游人不醉少,好鸟未归多。 发白耽幽事,山青对独歌。百年身世感,俯仰旧庭柯。 《[[八达岭]]》 丹梯直北通榆木,拂袖山烟百折登。河注黄花衔二口,天低白草见诸陵。 行人尚忆回銮曲,碛岸曾移照妓镫。旧迹荒寒非一概,不因六月有坚冰。<ref>[https://so.gushiwen.org/search.aspx?value=%E6%9D%8E%E8%89%AF%E5%B9%B4 李良年的诗文 ],古诗文网,</ref> </center> ==注釋== {{reflist}} [[Category:清朝军政人物]]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BD/isYea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Bd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Date.isMD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李良年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