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19.19.206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李蕴滋 的原始碼
←
李蕴滋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李蕴滋 | 图像 =[[File:李蕴滋.jpg|缩略图|center|[http://www.gmw.cn/images/2005-08/02/xin_050802022201812145214.jpg 原图链接][http://www.gmw.cn/content/2005-08/03/content_282297.htm 来自光明网]]] | 图像说明 = '''<big></big>''' | 出生日期 = 1912年8月12日<br> | 国籍 = 中国 | 籍贯 = 辽宁省锦县 | 职业 = 无线电专家 | 母校 = 北平大学工学院 | 研究领域 = 无线电电信及雷达技术研究 }} '''李蕴滋''',无线电专家。奉天(今辽宁)锦州人。1936年毕业于北平大学电机系。曾任重庆电波研究所工程师。1948年至1949年先后在英国伦敦电报公司、电话公司进修。建国后,历任解放军通信兵部电信科学研究所工程师、室主任,航天工业部第二研究院所长、院科技委员会副主任。长期从事无线电电信及雷达技术研究工作。在开创我国电离层观测网和研制航天雷达新体制工作中作出了成绩。 ==人物简介== 早年从事无线电广播、电离层观测等技术工作,曾主持研制成功中国第一部电离层观测仪,后领导建立了全国电离层观测网,使中国的电人物离层研究和短波通信频率预测技术达到了当时的世界水平。在其从事导弹无线电技术工作的30年里,主持研制成功早期的地空导弹的制导站和后续几种地空导弹的制导站;还领导了几部新型雷达的研制,并决策采用了多项新技术。他为中国导弹无线电技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生平概况== 李蕴滋,1912年8月12日出生于辽宁省锦县(今凌海市)。父李维模从事工商实业,后患眼症双目失明,寄厚望于子女,教诲子女读书上进。童年的李蕴滋在家中读《四书》 、 《左传》 。1926年2月,李蕴滋直接考入锦县县立初级中学,毕业后考取锦州辽宁省省立第二高中理科,1931年12月毕业;1932年7月,他以优异成绩考入北平大学工学院电机系电信专业,经过四年苦读,于1936年7月毕业,获工学士学位。 1936年9月至1937年8月,李蕴滋在南京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技术科任技术员,从事放大技术的研究与试验;1937年8月至1940年4月,在西安陕西广播电台任技术员,从事广播发射技术的研究;1940年5月至1948年7月,在重庆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电波研究所任工程师,从事电离层的观测与研究;1948年7月至1949年8月,赴英国伦敦标准电报电话公司作访问工程师,从事无线电研究;1949年8月回国后,仍在重庆中央广播事业处电波研究所任工程师,继续从事电离层的观测与研究,并负责中波和短波广播电台的安装、调试;1950年4月至12月,在重庆西南邮电管理局电波研究所任主管工程师,继续进行电离层的观测与研究,并负责电波研究所由重庆至北京的搬迁工作;1951年1月至1957年10月,在邮电部电信科学研究所和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兵部电子科学研究院,历任工程组副组长、工程师和研究室副主任,一直从事电离层与电波方面的研究与试验;1956年6月被评定为副研究员。1957年10月调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开始从事导弹与航天技术研究工作,曾任研究室副主任、主任,设计部副主任、主任。1961年被授予中校军衔。在1965年后的第七机械工业部时期,任研究所所长,1981年晋升为研究员。在1982年后的航天工业部时期,仍任研究所所长。1983年任第二研究院科技委常务副主任。1988年后,在航空航天工业部任研究员。他曾先后被聘任为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科技委和第七机械工业部、航天工业部、航空航天工业部科技委委员,并担任这些科技委无线电专业组组长多年。他还担任过某地空导弹武器系统制导站的主任设计师和一自行研制的地空导弹武器系统的副总设计师,领导了多部制导站和其他雷达的研制工作。 ==丰功伟绩== 他曾多次立功受奖。1984年荣立二等功。1980年和1987年两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他还作为项目的主要完成人之一荣获一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并先后被批准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和航空航天工业部有突出贡献的老专家。1983年,年逾七旬的李蕴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了他多年的风愿。李蕴滋从事无线广播、电离层、电波、发射等无线电技术的研究与试验长达30余年。在雷达技术还未引入中国的1944年,他首次主持自行研制成功了中国第一部电离层观测仪,并在重庆建站进行观测,取得了观测数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又主持研制成功了10部电离层观测仪,分别安装在北京、满洲里、长春、重庆、兰州、乌鲁木齐、广州、海口等地,建成了全国电离层观测网,取得了大量宝贵的观测数据,并先后与美国、苏联、英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交换了观测数据和电离层的研究成果,使中国在电离层观测、研究以及短波通信频率预测等方面,都达到了当时欧、美国家的技术水平。 ==雷达系统== 1957年10月,李蕴滋调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后,即开始从事地空导弹武器系统精密跟踪制导雷达及其他 关的无线电设备的研制工作。曾领导了从苏联引进的液体近程弹道导弹无线电横偏校正系统和从苏联引进的某地空导弹武器系统雷达制导站的仿制工作。苏联专家撤走后,他担任这一地空导弹武器系统制导站的主任设计师,这在当时是一个全新的技术领域,困难是可想而知的。李蕴滋毫不气馁,也不退缩,凭借自己坚实的技术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带领有关的科技人员、工人,边学习,边摸索,边攻关,终于仿制成功并用国产元器件制造出了符合技术指标要求的制导站。尔后,他担任中国第一个自行研制的地空导弹武器系统的副总设计师,主持制导站的研制,并亲自负责这一制导站技术方案的论证与设计和研制工作中的重要活动,特别是他主持制导站抗干扰问题的讨论,提出了抗干扰的具体措施,使这一制导站达到了较高的技术水平,在击毁来袭的U—2飞机等实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用自己辛勤的劳动和汗水为中国地空导弹武器系统的研制成功,作出了重要贡献。 李蕴滋对发展中国制导站技术多有建树。1964年,他提出了“相对坐标单脉冲体制的制导站方案”。后来得知,这一方案所述及的制导站体制与法国70年代初问世的响尾蛇导弹的制导站体制类同。他于1966年提出选用两个相互垂直的相控线阵、相对坐标、单脉冲的体制等关于相控阵雷达的8个问题,指出了相控阵雷达技术的发展方向、技术途径和关键技术等,开拓并推动了中国相控阵雷达技术的发展。1978—1983年,他作为制导站研究所的所长,先后主持了“301”雷达、“202”雷达和某地空导弹制导站的改进等研制工作。他集思广益,认真听取各方面的意见,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精选雷达的技术方案。他在研制中敢于按功能要求定出经过努力能够实现的新技术攻关项目,组织攻关,并适时地将攻关结果应用于新雷达的研制。例如,在“301”雷达研制中,他决定采用发射机并联、脉冲压缩、多极化多模单脉冲馈源、六端口监相控制等新技术,满足了当时难度很大的高精度、远距离、极化捷变等技术要求。在“202”雷达研制中,根据他1966年就已提出的技术见解,采用了两个相互垂直的相控线阵、相对坐标、单脉冲的雷达体制,提高了数字运算、控制显示、模拟打靶等技术性能,使中国首次掌握了相控阵、多目标、高精度的防空导弹制导雷达技术。这部雷达深受试验部队与使用部队的青睐,现已组成一个新型的防空导弹武器系统。 在研制和试验中,他深入科研生产第一线,多次亲赴试验靶场,领导和参加飞行试验任务,及时而果断地处理和解决飞行试验中所遇到的技术问题。如:制导站高重复频率的飞行试验、某地空导弹制导站的仿制定型飞行试验、某新研制的地空导弹制导站校飞飞行试验等。在他的带领与参加下,圆满地解决了各种技术难题,顺利地完成了飞行试验任务。 理论建树编辑李蕴滋在从事科技工作的过程中,注意学习有关的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方法,探索新问题。他还注意总结研制工作的实践经验,撰写科技报告和论文,这对指导后续型号的研制工作和培养科技人才都是很有意义的。1961年,他根据制导站高重复频率飞行试验的结果,写出了《高重复频率飞行试验技术总结》 ,这篇总结受到了当时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和国防科委领导的重视与好评。1964年,他根据制订某新型地空导弹武器系统及其制导站技术方案的需要,撰写了《相对坐标单脉冲制导雷达站方案》的科技报告,他多次在技术方案讨论中阐述自己的见解,这些见解在技术方案的选择与确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966年,他学习和分析了世界雷达技术发展的趋势,撰写了“相控阵雷达的8个问题”,不仅促进了中国相控阵雷达技术的发展,而且还为某新型地空导弹武器系统及其制导站总体技术方案的选择与确定提供了依据。此外,他还在内部刊物上发表了“雷达测距、测角精度计算方法”等多篇科技报告和科技论文。他用自己的才智和心血为中国雷达技术理论增添了新的有益的内容。 ==航天技术== 李蕴滋作为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创业者之一,作为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首届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和历届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参加了多次导弹与航天科技工业发展战略、规划的讨论与制订工作。他本着科学求实的原则和认真负责的态度,力陈己见。特别是1983年以后,他担任航天部二院科技委的常务副主任,主持院科技委的日常工作,更加关心航天科技工业的发展战略、发展方向、技术途径、规划等的讨论与制订工作。他亲自起草了“二院新技术革命的对策”、“二院对高技术(主要是战略防御体系)发展的意见”和“从新技术兴起看战略防御体系的发展”等报告,陈述意见言简意赅,用实际行动为部院领导和机关起到了参谋和咨询作用。 近年来,他虽已届耄耋之年,但精力充沛,思维敏捷。曾主持或参加了多项科技成果的鉴定、科技进步奖的院级评审、技术职称的评审和研究生论文答辩等工作,他以严肃认真和实事求是的态度,为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和培养年轻科技人才而尽心尽力。 ==人物简历== *1912年8月12日 生于辽宁省锦县(今凌海市)。 *1931—1936年 北平大学工学院电机系学习,获工学士学位。 *1936—1937年 任南京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技术员。 *1937—1940年 任陕西广播电台技术员。 *1940—1948年 任重庆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电波研究所工程师。 *1948—1949年 在伦敦英国标准电报电话公司作访问工程师。 *1949—1950年 任重庆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电波研究所工程师。 *1951—1957年 任邮电部电信科学研究所和通信兵部电子科学研究院工程师,研究室副主任。 *1957年 在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第七机械工业部、航天工业部、航空航天工业部、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历任研究室副主任、主任,设计部副主任、主任,研究所所长,研究院科技委常务副主任等职。 ==主要论著== *1 李蕴滋.从新技术的兴起看战略防御体系的发展.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1986, *2 李蕴滋.试论制导雷达技术的发展方向.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1988,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Br separated entries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Infobox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Infobox person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Infobox person/core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Argument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Infobox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InfoboxImage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Navbar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Separated entrie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TableTool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李蕴滋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