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91.9.9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林葆 的原始碼
←
林葆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林葆</big>''' |- |<center><img src=https://so1.360tres.com/dr/270_500_/t0129b1e454425aabb4.jpg?size=218x273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baike.so.com/doc/9233621-9566951.html 来自 网络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林葆''',男,[[汉族]],1933年10月生,[[浙江省]][[衢州市]]人,[[中共党员]],[[土壤]][[肥料]]学家<ref>[https://www.caas.cn/xwzx/hzdznew/4228d2b4b2154fe7be927a4b53353c7e.htm 伉俪情深三十年 携手攻关育沃田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3-05-17</ref>。原[[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所长<ref>[https://www.agriir.cn/coat/resources/detail/1/7D69B665-CCEA-494B-94FB-9CD84BD6A999.html 深切怀念林葆先生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4-10-15</ref>.长期致力于肥料研究。自70年代后期开始主持全国化肥试验网工作,组织过全国氮磷钾化肥肥效、适宜用量和比例试验,完成全国化肥区划,布置了我国首批肥料长期定位试验。针对国产化肥特点,进行了碳酸氢铵、氯化铵的农化性质和高效施用技术研究。多次参加我国肥料发展的咨询、论证和技术政策的制订;开展了钾肥和平衡施肥方面的多项国际合作。 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终身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基本信息== 人物说明----原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所长 民 族 ---- 汉族 出生地点----浙江省衢州市 出生日期----1933年10月 国 籍 ---- 中国 职 业 ---- 土壤肥料学家 主要成就----终身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毕业院校----南京农学院 ==目录== '''1人物履历''' '''2人物生平''' '''3成就荣誉''' '''4主要论著''' '''5社会评价''' ==人物履历== 林葆,男,1933年10月生,浙江省衢州市人,中共党员,1955年毕业于南京农学院农学系,1960年在苏联莫斯科农学院研究生院获农业科学副博士学位。曾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所长,现任该所研究员,所学术委员会主任 ,兼任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理事长,中国土壤学会、中国化工学会常务理事。是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终身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长期从事肥料使用技术及其应用基础和宏观发展研究,从上世纪70年后期开始,主持全国化肥试验网工作,较早指出我国化肥使用中的氮磷钾比例失调问题,并提出调整建议。80年代组织全国规模的氮磷钾化肥肥效、用量和配比试验,布置了我国首批肥料长期定位试验,其结果用于指导平衡施肥和生产专用复混肥,产生了重大经济效益,并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积累了施肥和土壤培肥经验。90年代研究了国产碳酸氮铵、氯化铵和硝酸磷肥的农化性质,提出了高效施用技术,近年研究了我国若干农区硫素营养的平衡和硫肥肥效,探讨了北方富钙土壤上作物时有缺钙的原因和矫正措施。 他主持完成全国化肥区划,多次参加我国肥料发展的咨询、论证和技术政策的拟订,对化肥产、销、用的宏观决策提出过一些有价值的建议。他主编有《中国化肥区划》、《中国肥料等著作9本,发表论文集100余篇。1981年--199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部级以止奖励9次,获国际肥料奖2项。 1990年被选派为作物营养与施肥专业博士生导师。1991年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曾担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所长8年,兼任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理事长、中国土壤学会、 中国化工学会常务理事。主编专业刊物《土壤肥料》多年、《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10年。主编《中国化肥区划》、《中国肥料》、《中国化肥使用研究》和《化肥与无公害农业》等专著,发表论文和科普文章150余篇。获国际肥料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5项,省、部级奖10项。1986年国家人事部、国家科委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 ==人物生平== '''概况''' 林葆,1933年10月20日出生在浙江省衢县玳堰头乡的桂坞。1951年考入金陵大学农学院农艺系学习(1952年院系调整改名为南京农学院),1955年毕业。同年9月到北京俄语学院留苏预备部学习俄语。1956年11月赴莫斯科季米里亚捷夫农学院的研究生院主修耕作学。1960年6月获农业科学副博士学位。同年9月回国,被分配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工作。"文化大革命"前他作为所长高惠民的科研助手,从事种植制度的试验研究。对我国种植制度进行调查,并在北京和河北新城(高碑店)布置了不同茬口的定位试验,重点研究不同茬口对土壤肥力的影响。研究具有养地作用的豆科绿肥或豆科作物在轮作制度中的安插和利用冬闲地发展草木樨及种植早熟豌豆方面进行过探索。 1970年12月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下放山东后,林葆在科研组从事管理工作,经常到各农村基点了解情况,并且与省科委和省农业科学院有较多的联系,是所领导在业务上的参谋和助手。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迎来了我国科学的春天,林葆被安排在肥料研究室工作,并负责全国化肥试验网的研究。同年,他被评定为副研究员。1979年11月随土壤肥料研究所迁回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院于1980年9月在北京主持召开了"文化大革命"后的第一次化肥网工作会议,针对当时我国化肥用量增加快,肥效下降,及氮磷钾比例不协调等问题,确定了在全国进行一次不同地区、不同作物施用氮磷钾化肥的肥效、适宜用量和配合比例试验和开展肥料长期定位试验等两项任务。此后,农业部下达了化肥网的专项经费,每两年左右召开一次工作会议,化肥网的工作逐步走上了正轨。1984年和1993年进行了阶段性总结,并出版了相应的著作。同时,化肥网接受了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的任务,完成了全国化肥区划,从宏观上我国化肥生产、分配和使用提供了依据。与此同时,他还与化工部门合作,组织碳酸氢铵和氯化铵两种化肥农化性质的研究,提出了安全、高效施用的技术;配合国产硝酸磷肥的投产,进行了该化肥品种在我国北方的肥效和施用技术的试验。他多次参加我国化肥发展的咨询和技术政策的制订,强调在增加化肥生产量和进口量的同时,必须重视用好化肥及提高肥效和利用率的工作。他积极开展肥料方面的国际合作研究,在水稻施肥、钾肥和平衡施肥方面开展了工作,使我国平衡施肥的经验,在国际上得到一定程度的传播。 '''任职及荣誉''' 1982年2月他加入中国共产党。1985年7月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副所长,1986年任研究员,同年12月被国家科委和人事部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87年7月任所长到1994年2月。林葆还曾任农业部第五届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1992-1995),北京市人民政府科技顾问团第一至第六届顾问(1984-1996)。1990年他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遴选为博士生导师,至今已培养硕士研究生5名,博士研究生8名(5名在读)。他获省、部级科技奖7项,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国际奖2项。现任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常务副理事长,中国土壤学会、中国化工学会常务理事。 ==成就荣誉== '''化肥研究''' 1957年全国化肥试验网成立,1958年开展了氮磷钾肥效,氮肥品种和磷肥品种比较,氮肥施用量、施用期的试验,当年完成田间试验351个,其中氮磷钾肥效试验122个,积累了一些资料。进入60年代后,我国化肥产量和用量增加很快,但化肥的氮磷钾比例严重失调。因此,在1980年9月召开的化肥网工作会议上确定,再进行一次全国规模的氮磷钾化肥肥效、适宜用量和比例试验。林葆在张乃凤指导下,主持了该项试验,负责拟订统一的技术规程、试验设计和试验报表。在1981-1983年的3年中,全国除台湾外的2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在水稻、小麦等18种(类)粮经作物上,共完成田间试验5086个,是迄今为止我国进行的一次规模最大的联合试验。试验结果证明了"化肥肥效普遍下降"的说法不很确切。从第一次氮磷钾三要素试验算起,40年来我国氮肥肥效大于磷肥,磷肥肥效又大于钾肥,这个总的趋势没有改变。氮肥肥效确有下降,但在不同地区、不同作物上下降程度不一。磷肥的效果在南方水稻上下降,而在北方小麦、玉米上不仅没有下降,还有所上升。钾肥的效果在南方趋于明显,在北方的果、菜和经济作物上开始显效,而在粮食作物上效果仍然不明显。同时,他和同事们还根据大量试验结果,计算了水稻、小麦、玉米、棉花等几种作物氮肥的适宜用量和氮磷钾比例,指出南方应注意调整氮钾比例;北方应注意调整氮磷比例;在中低产地区施用氮、磷肥,其肥效要高出高产区50%到1倍,提出要着重增加中低产地区的化肥施用量。这些结果成为80年代各地配方施肥和生产复混肥的主要依据。此项成果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并由他主编成《中国化肥使用》一书出版。 林葆等人1980年就指出了我国化肥使用中氮磷钾比例失调及其产生的不良后果,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1987年他参加了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组织的"2000年化肥发展战略研究"。1983年和1996年他两次参加国家科委组织的"中国农业科学技术政策"论证会,在1996年的会议上,他提供了"关于化肥生产和施用中的若干技术政策"的背景材料,并起草了"化肥生产和使用"技术政策。 进入90年代,人们觉察到我国化肥用量增加很快,而主要农产品,尤其是粮食产量未能相应增加,因而对提高化肥利用率和肥效问题引起普遍关注。1996年作为常务副理事长,他代表"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与"中国化工学会"联合主持召开了"提高肥料养分利用率学术研讨会",会议纪要经姜春云副总理指示发给各地。同年,他还参加了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组织的"我国农业持续发展中的肥料问题和对策"咨询组,参加完成了中国科学院给国务院的"我国化肥面临的突出问题和建议"的报告。1997-1998年参加了化工部经济技术委员会确定的"提高我国化肥利用率的研究报告"软科学研究课题,完成了相应的报告。1995年12月和1996年12月他两次参加国务院领导召开的农业科技专家座谈会,在会上提出必须十分重视用好化肥的建议 早在80年代初,林葆就多次在国际会议上介绍我国施用钾肥的经验,计算了我国农田养分投入产出中钾素的亏缺量,引起了国内外的重视,对中国-加拿大钾肥农学项目由南方向北方的扩展起了一定作用。他领导组建了"中加合作土壤植物分析实验室",和同事们一起引进了"养分系统研究法",经改进后已用于指导大、中、微量元素的测土配方施肥,应用面积达130多万公顷,该成果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促成建立研究机构''' 在农业部和中国农业科学院领导的支持下,他促成了"加拿大钾磷研究所北京办事处"在土壤肥料研究所的建立,协助组建了北方14省的钾肥研究协作网。他还开展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与国际水稻研究所,美国硫研究所等单位,以及挪威海德鲁公司,加拿大硫磺公司等厂商的合作。被聘为"国际水稻土壤肥力和肥料评价网"的中方协调人和顾问委员会成员、中加钾肥农学项目指导委员会成员等。他撰写的有关施用钾肥和平衡施肥方面的文章,作为中国的经验总结,已在国外得到传播和引用,提高了我国肥料科学在国际上的声誉。由于林葆"在有效施用化肥研究方面的突出贡献和向农民有效推广这些技术",1996年北美钾磷研究所授予他以该所退休所长命名的"瓦格纳奖";1997年,国际肥料协会在北京授予他该年度"国际肥料奖"。 '''研究成果''' 在1980年9月的化肥网会议上,把肥料长期定位试验列为一项协作研究内容。通过长期定位试验,搞清土壤肥力和肥效在时间上的变化。到1993年超过10年(含10年)的试验有63 个。林葆及其同事们将试验分为双季稻区(长江以南)、水旱两熟区(长江流域和四川)、旱作两熟区(华北大部和西北部分地区)和旱作一熟区(东北、内蒙古和西北大部地区)进行了总结,肯定了几乎所有农区,土壤氮素不足是养分的主要限制因子,增施氮肥可大幅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但是,连年单施氮肥,由于土壤中其他养分的耗竭,氮肥的增产作用迅速下降。北方地区氮磷配合,南方地区氮钾配合,在试验初期都与氮磷钾配合的产量相近,但不能持久。这些结果充分说明了平衡施肥的重要性。要达到每公顷每季5.25~6.0吨的产量,并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要施氮肥(N)150~180千克/公顷,施磷肥(P2O5)45~75千克/公顷,有机肥30吨/公顷,并根据土壤钾素状况施用适量钾肥。经10年的试验还肯定了配合施用有机肥,土壤有机质和全氮明显增加,但氮磷钾化肥配合施用也能保持土壤的有机质和全氮含量,或略有增加趋势,也未观察到某些土壤物理性状的恶化。只有不合理的连年施用单一氮肥,才会引起土壤中养分失调和上述肥力指标下降。这些试验虽时间尚短,但数量多,分布广,它亦能体现出我国耕地多熟制和高强度利用下的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变化规律。这些结果已由林葆等人主编成《长期施肥的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变化》一书出版。此项成果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主要论著== 1 高惠民,林葆,张绍丽,周玉荣等.不同茬口对土壤肥力和后作小麦的影响.耕作与肥料.1964(1):43~49 2 中国农科院土肥所化肥网组.复(混)合肥料肥效和施用技术的研究.中国农业科学.1983(6):11~165 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中国化肥区划.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86 3 中国农科院土肥所化肥网组.我国氮磷钾化肥的肥效演变和提高增产效益的主要途径.土壤肥料.1986(1)1~8,(2):1~8 4林葆,刘立新,林继雄,陈培森等.旱作土壤机深施碳铵提高肥效的研究.土壤肥料.1988(4):1~4 5 林葆,李家康.我国化肥的肥效及其提高的途径--我国化肥试验网的主要结果.土壤学报.1989,26(3):273~279 6林葆,李家康.五十年来中国化肥肥效的演变和平衡施肥.见:国际平衡施肥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北京:农业出版社,1989;43~51 7 林葆.中国化肥使用研究.北京:北京科技出版社,1989.13 林葆.充分发挥我国肥料的增产作用.中国土壤科学的现状与展望,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29~36 8 林葆,李家康,林继雄.关于合理施用磷肥的几个问题.土壤.1992,(2):57~60 9 林葆.我国磷肥的需求现状及磷酸-铵磷酸二铵的农化性质.磷肥与复肥.1993(3):73~75 10林继雄,林葆.硝酸磷肥肥效和施肥技术.见:国际硝酸磷肥学术讨论会文集.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4;4~15 11 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中国肥料.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12 林继雄,林葆.磷肥后效与利用率的定位试验.土壤肥料.1995,(6):1~4 20 周卫,林葆,李京淑.花生荚果钙素吸收机制的研究.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1995,1(1):44~51 13 周卫,林葆.花生缺钙症状与超微结构特征的研究.中国农业科学,1996,29(4):53~57 14 林葆,林继雄,李家康.长期施肥的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变化.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6。 15林葆,李家康.关于化肥生产和施用中的若干技术政策问题.见:中国农业科技政策背景资料.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12~15 16林葆.化肥生产和使用.见:中国农业科技政策.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45~48 ==社会评价== 林葆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的同事们一起,曾组织过国际学术会议7次。其中1988年他作为主席之一组织召开了"国际平衡施肥学术讨论会",有力地推动了平衡施肥在我国的开展,这次学术讨论会被誉为"中国平衡施肥发展的'里程碑'"。 (1)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主持全国化肥试验网工作,及时指出了我国化肥使用中的氮磷钾比例失调问题,提出了调整建议,对提高氮、磷肥的肥效有重要作用。 (2)80年代组织了全国范围的氮、磷、钾化肥的肥效、适宜用量和比例试验,其结果成为各地配方施肥和生产复(混)合肥料的主要依据,取得了很大经济效益。分析了50年来化肥肥效演变的原因和规律,提出了进一步提高化肥增产效益的途径。 (3)布置了我国首批肥料长期定位试验,总结出不同种植制度下增加作物产量和提高土壤肥力的有机、无机配合的施肥技术体系。 (4)提出了化肥应用区划的分区原则和依据,完成了山东省化肥区划试点和全国化肥区划,指出了不同地区化肥肥效和化肥需求的特点,从宏观上指导全国化肥产、销、用起了一定作用。以上工作为我国平衡施肥技术打下了基础。 (5)90年代研究了碳酸氢铵、氯化铵和硝酸磷肥的农化性质,提出了高效施用的技术。 (6)从国外引进了"养分系统研究法"和相应的成套测土推荐施肥的技术和设备,经改进后成功地用于黄淮海平原等地的大、中、微量元素的测土配方施肥。 (7)开展了作物硫、钙营养机理的研究,推动了硫、钙肥料在我国的应用,在果树、蔬菜上应用钙肥明显改善了产品质量,提高了经济效益。 (8)近年,倡导在发展无公害农业和绿色农业中合理施用化肥,尤其是合理施用含硝态氮化肥,对纠正一些错误的舆论导向起了一定作用。 (9)多次参加我国肥料发展的咨询和论证,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议。多次出国考察,在我国组织国际会议,开展了与国际水稻所、加拿大钾磷所、美国硫研究所等的合作研究,促进了国际间肥料学科的学术交流。 ==参考来源== [[Category:科学家]]
返回「
林葆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