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5.155.149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柷 的原始碼
←
柷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柷.jpg|350px|缩略图|右|<big>柷(汉代乐器)</big>[http://img0.dili360.com/pic/2018/12/21/5c1c9cf80a3af5g32606788_t.jpg@!rw9 原图链接][http://www.dili360.com/ch/article/p5c1c9a67a325e54.htm 来自 中华遗产 的图片]]] '''柷'''(国语ㄓㄨˋ,普通话 zhù,广东话音筑)是中国[[汉代]][[乐器]],曾流通于全国各大[[城市]]。柷,相传是夏启所作,迄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诗经]]有记载,《诗经·周颂·有瞽》:“鞉磬祝围”,“祝”即柷,故柷也称“祝”。 柷的形状像大斗,木制。演奏时,奏者持椎撞柷,以向其他[[乐器]]奏者示意乐章开始及提示该乐章的节拍。柷仅用于古代宫庭雅乐跟[[祭祀]]音乐的开始时演奏<ref>[https://www.sohu.com/a/248828636_692416 柷(zhù)起、敔(yǔ)收 | 有始有终的中国古乐器代表],搜狐,2018-08-19</ref>。与敔的作用相近,都是示意音乐的开始,停止,古书中也有提及《尚书·益稷》:“合止柷敔”。 ==形制与演奏法== 关于柷的形制与演奏法,古书上有两种说法: *椎柷分离说:[[东汉]][[郑玄]]注《[[尚书]]》,提及“柷,状如漆桶,而有椎,合乐之时投椎其中而撞之。”也就是说敲击用的椎和柷分离。 *椎柷一体说:[[西晋]][[郭璞]]注《[[尔雅]]》,则言“柷如漆桶,方二尺四寸,深一尺八寸,中有椎柄连底,挏之令左右击<ref>[http://www.chinakongmiao.org/templates/T_CatalogList/index.aspx?nodeid=48&page=ContentPage&contentid=10265 祭孔乐器——柷、敔],中国孔庙</ref>。”[[唐朝]][[杜佑]]《尔雅》亦提及“柷如漆桶,方二尺四寸,深一尺八寸,中有椎柄连底,旁开孔。内手于中击之,以举乐。”也就是说,椎直接连在柷内部,奏乐时将手伸入(很可能就是从“旁开孔”伸入),将椎左右摇晃击打柷以发声。 虽然两种说法并存,但后事的柷形制多半依从郑玄之说,而不完全只从内侧击打。[[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就记载皇帝冬至郊坛祭天中,柷的使用方法:“乐作,先击柷,以木为之,如方壶,画山水之状,每奏乐击之,内外共九下。”此知宋代不完全只击打内侧。 至[[清朝]],形制又有变化,据《钦定皇朝通典》记载:“柷,所以起乐;上阔下小,状如方斗,三面正中各设圆鼓以受击,一面开[[圆]]孔以出音。”从现存器物来看,是将单面鼓设置于三面内侧,只有从内侧击打才能发挥功效;可以合理推断清代击柷,只击打内侧。祝中圆鼓此前未有文献提及,而宋代既然击打内外,应该也没有,可能是清朝的创新。 另,李氏[[朝鲜]]正祖李算下令编纂的《春官通考》中,所记载的柷形制则与较为接近郭仆、杜佑所说,为一木箱构造中放入“丄”形的敲打器“止”,使用时摇动止的上端,和习见的形制相比,最大差别在于有盖板。今日国立古宫[[博物馆]]所藏柷也是此形制。 今日中文圈所使用的柷,如祭孔典礼,一般形制上椎柷分离,使用上由内侧击打三下。有圆鼓有无、大小、位置以及圆孔大小位置等细节变化。如[[台南]]孔庙为无鼓柷,[[台北]]为有鼓柷。 ==视频== ===<center> 柷 相关视频</center>=== <center> 宗庙祭礼乐起始乐器:柷 </center> <center>{{#iDisplay:j0550h1hjpr|560|390|qq}}</center> ==参考文献== [[Category:910 音樂總論]]
返回「
柷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