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21.159.216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永嘉南渡 的原始碼
←
永嘉南渡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 align= center| '''<big>永嘉南渡</big> ''' |- | [[File:永嘉南渡.png|缩略图|居中|[http://p9.itc.cn/images01/20200714/337dca252d484ec7bc2ffd469d41d31e.png 原图链接]]]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中文名: 永嘉南渡 事 件: 迁徙 历史意义: 促进了长江中下游的经济发展 发生时间: 公元307年-公元311年 |} '''永嘉南渡'''是西晋永嘉年间(公元307—311),北方汉人大批南迁。[[八王之乱]]后,北方[[少数民族]]混战中原,大体上自永嘉元年[[司马睿]]移镇建康(今[[南京]])开始,北方士民为躲避战乱,纷纷渡江南下。有的大姓带领宗人部曲数百,数千家相携南下。永嘉五年,[[匈奴]]人刘曜,氐族人石勒破[[洛阳]],“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历史上把这一时期北方汉人大量南渡的历史现象称为“永嘉南渡”。十六国先后割据北方,南北分裂时期,仍不断有汉民南徙。东晋南朝定都建康(今南京),为安置北方士民,在南方设立了侨州郡县。大量北方士民南渡对南方地区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生了重要影响。<ref>[https://www.163.com/dy/article/GUFEN3DU0543ONOG.html 永嘉南渡:中国历史上汉民族第一次被迫大规模背井离乡南迁血泪史]网易</ref> ==概述== 中原民户迁至[[长江]]流域者超过百万,其中相当大的一部分是[[士大夫阶层]]和[[贵族]]阶层,南迁时间持续了两个世纪之久。中国古代出现了第一次人口南迁的高潮。 ==背景== 永嘉(307—313年)是晋怀帝[[司马炽]]的年号。在永嘉之前,[[中原地区]]曾发生过长达十六年的八王之乱。这次变乱直接招致了永嘉时期的民族斗争。匈奴和[[羯族]]的首领[[刘曜]]、[[石勒]]等率领部众,残酷地屠杀汉人。永嘉四年(310年),刘曜在今河南东部攻下汉人坞堡一百余处。 同年,石勒在今[[湖北]][[襄樊]]一带攻下坞堡三十余处。后又在苦县宁平城(今河南鹿邑)击败晋军主力,晋军死者十余万人。同年,刘曜攻陷洛阳,纵兵大肆屠杀焚掠,洛阳化为灰烬。就在这样的情况下,晋朝的官民实在无法忍受,就大量南逃,史称“永嘉南渡”。 ==过程== 公元265年,曹魏大臣[[司马懿]]之孙[[司马炎]]篡夺皇位,改国号为“晋”, 以其强大的军事力量统一了当时还处于分裂之中的中国,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的混乱局面,但安定和平的局面仅维持了三十余年,至晋怀帝永嘉年间发生重大转折。由于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西晋王朝开始走向分崩瓦解,匈奴、鲜卑、羯、羌、氐五族趁虚而入,周边胡族的大肆入侵出现了“五胡乱华”分裂格局,北方社会的动荡不安,迫使士族和百姓大量南迁,为逃避战乱,门阀士族带领家眷、民户流徙到江左一带,这是有史以来中原汉人第一次大规模南迁。 ==结果== 当时,琅琊王司马睿(ruì)为镇东大将军,都督扬江湘交广五州诸军事,驻建康(今南京)。江南比较稳定,当权的官僚们极力设法把 自己的子弟、亲属安插到江南任地方官吏,以为将来自保之地。 如[[宰相]]王衍就任命其弟王澄为荆州[[刺史]],族弟王敦为扬州刺史。 在永嘉南渡时,北方的许多士族、大地主携眷南逃,随同南逃的还有他们的宗族、部曲、宾客等等,同乡同里的人也往往随着大户南逃。 随从一户大地主南逃的往往有千余家,人口达到数万之多。比如王导和谢安两大家族逃入会稽(今[[绍兴]])。《晋书·王导传》曰:“洛阳倾覆,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 ==历史意义== 永嘉南渡在很大程度上客观的促进了长江中下游的经济发展,为之后江南一带以及整个南方的大开发奠定了基础。 ==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 570 政治學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永嘉南渡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