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3.59.73.248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江户时代 的原始碼
←
江户时代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江户时代1.jpg|缩略图|江户时代(1603年—1867年),又称'''德川时代''',是指[[日本]][[日本历史|历史]]中在[[江户幕府]](德川幕府)统治下的时期,从[[庆长]]8年[[二月十二]](1603年3月24日)[[德川家康]]被委任为[[征夷大将军]]在[[江户]](现在的[[东京]])开设[[幕府 (日本)|幕府]]时开始,到[[庆应]]3年[[十月十四]](1867年11月15日)[[大政奉还]]后结束,为期264年。]] '''江户时代'''(1603年—1867年),又称'''德川时代''',是指[[日本]][[日本历史|历史]]中在[[江户幕府]](德川幕府)统治下的时期,从[[庆长]]8年[[二月十二]](1603年3月24日)[[德川家康]]被委任为[[征夷大将军]]在[[江户]](现在的[[东京]])开设[[幕府 (日本)|幕府]]时开始,到[[庆应]]3年[[十月十四]](1867年11月15日)[[大政奉还]]后结束,为期264年。 == 由来 == 江户时代是德川幕府统治日本的年代,时间由1603年创立到1867年大政奉还,是日本封建统治的最后一个时代。 [[丰臣秀吉]]死后,[[德川家康]]在[[关原之战]]中获得胜利,被任为征夷大将军,于[[大坂之战]]灭了丰臣氏。幕府藉由禁中并公家诸法度与武家诸法度驾驭朝廷和大名,各大名(诸侯)因参勤交替制度,被要求定期往返[[江户]]与其领国。历经[[岛原之乱]]并完成锁国政策,只进行少部份在[[长崎]]与荷兰、中国(清朝)交易──谓之一口通商。 [[File:德川家康1.jpg|缩略图|左|德川家康(1543年1月31日-1616年6月1日),日本[[战国时代]]三河大名,幼名竹千代。江户幕府第一代征夷大将军,日本战国三杰(另外两位是[[织田信长]],[[丰臣秀吉]])之一。日本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政治安定,经济也跟著发展。在[[德川纲吉]]时代,景气良好。江户时代中叶,幕府财政陷入困境,[[德川吉宗]]实行享保改革,财政暂时恢复,却又再度恶化。此后[[天保改革]]等企图改善,但却未解决根本。幕府末年被欧美各国逼迫开国,经由培里([[美国]]海军将领)来航,签下《日美神奈川条约》等不平等条约,使得日本结束锁国政策。随著开始尊王攘夷思想强盛(坂本龙马与反幕府组织),最终德川庆喜先后把政权与领地,交还给日本天皇(明治天皇)。 == 统治政策 == === 中央集权 === 德川幕府的统治行使[[封建制]],通过对地方大名的各种限制,幕府实现了一定程度的集权 ==== [[一国一城令]] ==== 德川幕府在元和元年(1615年)闰6月13日发出[[一国一城令]],限令各藩除藩都以外,所有城堡一律夷平,防止大名军事实力过高起兵造反。家臣武士被集中在幕都或藩都城堡周围的城下钉聚居,加强幕府及大名对家臣的控制。注意此处的一国中的国为[[令制国]]或[[大名]]的领国(之后的[[藩国]])。 [[File:关原合战1.gif|缩略图|关原合战:[[庆长]]五年(1600年)9月15日,西军与德川军在[[关原]](せきがはらちょう,今岐阜县不破郡关原町)交战,最后德川军轻松在此场战争取胜,自此权力落在德川家康之中。德川家康消灭了敌对诸侯,为德川家制霸天下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 参觐交代 ==== 1633年幕府强制实行'''[[参勤交代|参觐交代]]'''制度,命令诸侯经常定期来回江户觐见,在江户城留府供职,大名一年留国一年留府,关东地区之大名更须每半年觐见一次,而大名留国其间,须将妻子定居江户府上。此制度除了令他们的钱大多花在旅费上,也令他们无时间组织叛变。 ==== 颁布法令 ==== 德川家康也颁布[[武家诸法度]]、[[禁中并公家诸法度]]、[[寺院诸法度]]及诸社弥宜神主法度,分别控制旗下的诸侯[[大名]]、住在京都的[[天皇]][[公家贵族]]、[[佛寺]]及[[神社]] * 此外,幕府也规定大名有义务向将军作定期捐献、为将军作战及资助幕府大型工程,以增加大名的支出,削弱大名实力。 [[File:浮世绘1.jpg|缩略图|左|浮世绘:在江户时代,美术创作方面最值得一提的是“浮世绘”。17世纪后期,随着町人思想与文化的崛起,原本服务于宫廷贵族的狩野、土佐派绘画作品逐渐失去魅力,取而代之的是风格华丽、取材生动的“浮世绘”。“浮世绘”就是描写歌舞伎、相扑、花街柳巷等今世浮华景象的绘画。18世纪,[[铃木春信]]发明“锦绘”,使浮世绘的色彩如织锦般华美丰富。]] === 阶级封锁 === 江户幕府是[[封建社会]],幕府为维持稳定,不希望人民有阶级流动的自由,遂规定人民须遵循世代的家业,不可转移职业,安守本份。当时人民的社会地位由高至低如下: * [[武士]]:人数共有二百多万人,佔全国人口百分之七,包括[[征夷大将军|将军]]、三百位左右的[[大名]]及旗下家臣;另外,[[公家]]贵族、[[神职 (神道)|神职]]和[[僧侣]]的地位亦等同于武士,人口大致上有六十万人,佔全国人口百分之二,[[公家]]贵族的[[石高]]在江户初年大致佔有十万石,而神职和[[僧侣]]的[[石高]]在江户初年大致佔有四十万石 * [[农民]]:人数共有二千五百多万人,佔全国人口百分之八十五 * [[工匠]] * [[商人]]:工匠及商人人数共有一百八十万人,佔全国人口百分之六 * [[秽多]]/[[非人]]:地位等同奴隶的阶级,为数三十万人,佔全国人口百分之一,位列于[[士农工商]]四民之下 === 重农抑商 === 幕府本身极力限制阶级的流动性,更希望限制著人民的地区流动性,以方便管治。所以德川幕府重视农业,希望绝大部分人民维繫在他们的农地上,而反对如商人般可自由流动。农业之所以对幕府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幕府的最主要收入是田赋。针对商人,幕府则可任意强令商人向它捐献。幕府对外支出也使用大米而不用黄金,可见它对商业经济的否定。 需注意的是,所谓重农其实只是相对抑商而言,幕府重视农业在于维持社会稳定及自身财政,而非厚爱农民,[[德川家康]]自己也曾表示:「统治农民最好是令他们饿不死又饱不了」 == 社会结构 == 在德川[[日本]],全体居民都被严格的等级制度分为四个阶层:[[武士]]、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在德川时期之前,这些阶层之间曾经有过一些流动,但是,德川[[征夷大将军|将军]]为了维护他们的势力和特权,限制了这些流动。特别是,他们试图保护武士阶层,使得农民阶层不可能成为武士。1586年,[[丰臣秀吉]]颁布法令,农民必须在他们的土地上耕作。1587年,他颁布只有武士才可以佩带长剑,之后,这一条成了武士阶层的定义。 === 武士 === 武士就是战士阶层。最顶端的就是将军本身。在他的下面,是[[大名]],控制着大量土地的地主。大名手下是他们自己聚集的武士,可以在很多方面为他们服务。其中一些是指导教师,一些守卫他的城堡,还有一些组成了他的私人军队。另外,在[[东京|江户]]那种大城市里,武士有各种各样的功能——[[幕府 (日本)|幕府]]中的官员,或者警官。最后,还有[[浪人]],就是没有主人的武士。他们不用报答主人,同样也没有稳定的生活来源。浪人可能会定居在特殊的地方,教授技能或进行其他的工作。不过许多浪人会在乡下流浪并寻找有酬劳的工作。 一些人也会像雇佣兵一样受雇于出价最高的大名。德川时期日本一共有3000万人,其中大约200万是武士,佔全国人口百分之七。另外,[[公家]]贵族、[[神职 (神道)|神职]]和[[僧侣]]的地位亦等同于武士,人口大致上有六十万人,佔全国人口百分之二。 === 农民 === 大米是粘合社会各阶层的胶水,理所当然由农民生产。大米的量度标淮是石,相当于52.5[[公斤]](明治改制后才有一石200[[公斤]]稻穀,江户时代仍维持唐制,故此时一石并不能维持一人一年食米量)。一石不能供一个人吃一年。在这个时期,日本大米年产量估计是2500万石。 将军负责分配整个国家的收成。他占有约400万石粮产量的领地,另外把绝大多数的领地分给了大名、旗本、僧侣及公家。据Charles J. Dunn所说,最强大的大名(日本北部的加贺)能收到130万石。在德川日本,超过270个大名能收到至少一万石。而农民保留的粮食取决于天气。通常,农民上缴一半以上的大米收成。年成不好的时候,将军和大名并没有减少他们的需求,因此农民被迫要用更少的粮食生活。 在这个时期,农村的饥荒并不罕见。这样,虽然农民在社会中是握有特权的——地位仅在武士之下,但他们的生活通常十分艰难。 种大米需要大量艰苦的体力劳动,即使是今天,许多工作都要手工操作。在艰难的时候,农民会无视将军禁令,搬迁到城市里从事贸易。当农民的土地被长子继承时,很多年幼的儿子也会去经商。他们人数共有二千五百多万人,佔全国人口八成半。 === 手工业者 === 很难把手工业者和商人明确的分开,是因为他们的经济活动经常重迭。比如一个制衣匠可能会卖掉他的产品,他的事业也可以在其他的方向上发展,比如借贷。在德川社会,武士对某些技术有很高的要求,比如[[造剑]],受到了很高的重视,所以,造剑者有很高的地位。在德川日本,常见的技术包括[[木工]]、[[石工]]、[[酿造]]和[[涂漆]]。 === 商人 === 商人,特别是在城市中的那些,变得很富裕,但是处于社会阶层的底部。这是由于[[儒家]]的观点:商人不像农民和手工业者那样生产任何东西。相反,他们赚那些生产劳动力的的钱。但是相反,正是因为有钱赚、大多数情况还赚了很多,所以其他阶层的,甚至是低级的武士,有时候也愿意接受这个较低的地位。此外,如同德川时期发展的那样,经济逐渐的从[[封建]]向商业转化,从整体上看,商人可以改善他们的社会地位。 在德川日本,[[贸易]]通常是一个缓慢而繁重的事业。虽然[[道路]]系统规模巨大,而且受到了很好的维护,但将军为了军事防御,禁止用车辆进行贸易。这样,大部分通过陆路的商品是放在马或人的背上。工匠及商人人数共有一百八十万人,佔全国人口百分之六。 === 其他群体 === 其他几个群体存在于这个阶级体系之外,包括[[演员]]和[[屠夫]]([[部落民]])。在某些方面,既然它处于组成日本社会的严格的阶级体系之外,它的成员就有一定的自由度。不过,这个体系没有充分的生活保障和生计,所以生活在体系之外也有不利之处。部落民是被驱逐者——强迫生活在他们自己的团体中,并要避开日本社会的其他成员。 他们的地位如此之低是因为他们的工作与死有关:他们处理动物的[[尸体]],鞣兽皮并制革。部落民面对着大量的[[宗教]]中不吉利的东西。日本人受到[[佛教]]的影响,一般不太杀生,不太喫肉(海鲜除外)。 在[[神道教]]中,与死相接触的人需要[[斋戒]]。在现代日本,仍然坚持区别部落民。部落民家庭的名单在社会中秘密的散播。保守的日本家庭为了防止儿子或女儿与一个部落民世家结婚,都会参考这样的名单。部落民般被排除在[[士农工商]]四民之外,地位等同[[奴隶]]的阶级,为数三十万人,佔全国人口百分之一。 == 外交 == === 海外贸易 === 德川家康时,积极与[[越南|安南]]、[[吕宋]]等地进行贸易(参见[[南蛮贸易]]),与[[中国]]和[[葡萄牙]]商人竞争,他确立持有朱印状者才能淮予贸易的[[朱印船]]制度,据说丰臣秀吉时代就有朱印状,德川时代加以延续,状上会附上详细的航行目的地,以及幕府批淮的准确日期,右上角则盖有将军的红色官印。日本西南的外样大名与有势力的商人便在德川家光下令[[锁国]]之前,航行著朱印船往来[[东南亚]]、[[台湾]]、[[马尼拉]]之间。 === 锁国政策 === 自[[丰臣秀吉]]年代开始,日本政府已经发觉西班牙及教会往往会带来的威胁,为免日本被殖民、防止西方思想传入以保障国内政治稳定及意图垄断对外贸易,于1624年与[[西班牙]]绝交,亦禁止船隻往来日本及[[菲律宾]],1633年正式颁佈锁国令,不淮已出国之日本人回国,并于1638年[[岛原之乱]]后,在1639年颁行最后一次锁国令,禁止与葡萄牙贸易,今后只容许[[荷兰]]人及[[中国]]人在[[长崎]][[出岛]]进行贸易。 对[[朝鲜]]贸易则集中在对马岛的[[对马府中藩]]、对[[虾夷]]人及西伯利亚民族的毛皮贸易则集中在北海道的[[松前藩]]、另萨摩藩在江户时代后期也和[[琉球]]进行走私活动)至于其他国家,则一律拒绝和它们来往。 == 教育 == === 提倡儒学 === 德川幕府提倡[[朱熹]]的[[儒家]]学说,希望藉儒家强调的三纲五常,来培养人民忠于幕府的思想,以维持社会稳定。早在德川初年,幕府已经任一些著名儒学者(如[[林罗山]])为食客,以宣扬这种理念。江户时代的学校大致分作下列五种: * 幕府直辖学校:如昌平坂学问所,以武士为对象,带有强制性 * 藩学:同样以[[武士]]为对象,规模参照幕府学校,以教授[[儒学]]、汉[[诗]]、[[汉文]]、[[兵法|兵学]]及[[经济]]为主,直至幕末时候约有二百馀所;著名者有[[会津藩]]日新馆、[[米泽藩]]兴让馆、[[熊本藩]]时习馆及[[水户藩]]弘道馆 * 乡学:[[幕府]]及[[藩主]]在乡村兴办,以教育富裕[[庶民]]为主 * 私塾:约一千五百间,由著名学者建立,入学者多是慕名而来 * 寺子屋:提供类似现代的小学敎育,学童年龄大都是六至十多岁,以训练读、写及[[算盘]]为主 江户时代的人们教育水平是在中古型态的国家中出奇地高的,当时的男性少有[[文盲]],女子识字率也较高,一是因为私塾和寺子屋没有特定收费,富人可缴交[[银钱]]作学费,即使出身寒微,如一般农家也可交以少量[[农作物]]或土产作学费,学费的相较便宜令多数人皆有机会受教,其二随著商业化,人流物流增加,生活技艺的提高也迫使人们必须识字以维持生计,故当日之日本社会的教育水准是颇高的。 == 宗教 == === [[儒家]] === 德川幕府提倡[[朱熹]]的儒家学说,在江户时代初期至中期开始流行。 [[佛教]]。 [[神道]]。 ===[[基督教]]=== 自[[丰臣秀吉]]时期开始,日本政府就将基督教强制定型为所谓的[[邪教]]。江户幕府初期对基督教采取放任的政策,但在1612年时在幕府直辖领颁布了禁止基督教的命令,次年推及到全国,并于1640年设置宗门改役,掌管禁教事务。 == 衰落原因 == === 经济商业化 === 江户时代早期经济是以农业为主。但因农业收益低,一到艰难时候,农民会无视将军的禁令,搬迁到城市裡从事贸易。贸易人口大增逐渐发展出一个庞大的工商业人口,足以抗衡旧有政治贵族之势力。 === 倒幕思想掘起 === 在江户末叶,地方上一些藩士逐渐产生出尊王攘夷的思想,并结成军事联盟实行倒幕。 === 外国衝击 === 十九世纪中叶,[[美国]]海军将领[[马休·培里]]和[[俄国]]海军军官[[普提雅廷]]前后来到日本来要胁幕府开国。对于幕府在这方面应对的拙劣,使得各藩的志士(以萨摩藩、水户藩、长州藩为首)十分气愤,再加上水户学、国学的思想昂扬,尊王攘夷,支持朝廷、推翻幕府的倒幕理论于焉而生。藉由复兴朝廷来推动日本国内的改革,是当时各藩志士的想法。 === 内部分化:将军继嗣之争 === 由于第十三代将军[[德川家定]](1824-1858)体弱多病及无子嗣,因而于1858年前后出现水户藩[[德川齐昭]]之子[[德川庆喜]](1837年出生,时年21岁,他于1847年过继一桥家)及[[纪伊藩]][[德川齐顺]]之子[[德川庆福]](13岁)对继承权之争夺,由于庆福在血缘上较亲及得到最大势力的[[谱代大名]]近江[[彦根藩]][[井伊直弼]]的支持(而[[井伊直弼]]与[[德川齐昭]]又在开国问题上意见相左),最后庆福亦成功继位为第十四代将军,改称[[德川家茂]](1858-1866年)。 但由于庆喜有水户藩及其他反对幕府的[[公卿]]及[[大名]]支持,因而加深了幕府权力核心的分化,更将其中一些公卿大名推向倒幕阵营;而家茂沦为井伊的傀儡,亦使各方对幕府领导失信心。 == 倒台 == 在地方上,一些人根据儒学水户学等理论,认为幕府把持朝政没有根据,形成倒幕思想。美国叩关以后,幕府威信下降,人们对幕府的不满也在加深,尊王攘夷思想在一些地方上成为潮流。最初,倒幕派思想保守,但在与西方列强有过交涉甚至短暂交战经验(例如1863年的[[萨英战争]],[[萨摩藩]]与[[英国]]之间发生战争、1864年的[[下关战争]],[[长州藩]]与英[[美国|美]][[法国|法]][[荷兰|荷]]四国联军之间发生战争)后攘夷想法逐渐改变。 具有倒幕思想的藩士们([[长州藩|长州]]、[[土佐藩|土佐]]、[[萨摩藩|萨摩]]等藩),1866年开始结成[[萨长同盟|军事联盟]],并尝试与[[天皇]]接触,主张倒幕。1867年新继位的[[明治天皇]]向倒幕派送去了许可倒幕的密诏。后来,幕府将军[[德川庆喜]]为了转移矛盾,在[[坂本龙马]]居间斡旋下,提出「[[大政奉还]]」上奏文,表明将政权归还给天皇,但仍拒绝交出兵权与领地,并计画利用天皇刚重新掌政,与倒幕派皆对政务运作不熟悉之时,派遣家臣进入政府,藉协助之名掌控政治。 倒幕派对于这样的结果很不甘心,但由于武力倒幕的正当性锐减,因此只好暂时按兵不动。 后来,政府内倒幕派与德川派的斗争渐趋白热化。1868年1月3日,明治天皇颁布“[[王政复古大号令]]”,宣布废除幕府,并命令德川庆喜“辞官纳地”,将一切权力重新归于天皇。当倒幕派得知德川庆喜决定从大坂(今[[大坂]])出兵进攻时,旋即派出以萨摩藩、长州藩成员为主力的军队,在[[京都]]附近的鸟羽、伏见两地展开[[鸟羽伏见之战|激烈战斗]]。 经过三天的交战,以寡击众的新政府,在新式军队与精良武器的助威下取得重大胜利,并决定乘胜追击,派遣东征军攻打德川幕府的中心据点—江户。 倒幕派组成了新的政府,揭示基本施政方针的「[[五条御誓文]]」则于同年4月6日公布。新政府军、旧幕军双方决战江户之前,幕府代表[[胜海舟]]与新政府代表[[西乡隆盛]]达成协议:以国家为重,一致对外。1868年5月3日,江户[[无血开城]],幕府至此正式瓦解。 == 参考文献 == * ''Charles J. Dunn,'''Everyday Life in Traditional Japan''',Tokyo:Charles E. Tuttle Company, 1969. '' * 依田熹家,简明日本通史,上海辽东出版社,2004 === 相关条目 === * [[日本历史]] * [[江户幕府将军一览]] * [[明治时代]] * [[关孝和]] [[Category:軍政事件]] [[Category:日本軍政人物]]
返回「
江户时代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