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5.115.45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江蘇路基督教堂 (青島) 的原始碼
←
江蘇路基督教堂 (青島)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 <p style="background: #FFB5B5; color: #000000; margin:auto; padding:5px 0; "> '''江苏路基督教堂''' </p> |- |<center><img src="http://www.lillianblog.com/wp-content/uploads/pixnet/1360229743-2046750787.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lillianblog.com/%E3%80%90%E5%B1%B1%E6%9D%B1%E3%80%91%E9%9D%92%E5%B3%B6%E6%99%AF%E9%BB%9E%EF%BC%9A%E9%9D%92%E5%B3%B6%E6%B1%9F%E8%98%87%E8%B7%AF%E5%9F%BA%E7%9D%A3%E6%95%99%E5%A0%82%E4%B8%AD%E5%8F%A4%E4%B8%96%E7%B4%80/ 圖片來自lillianblog] </small> |} '''江苏路基督教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山东省]][[青岛市]]的一座[[基督教]][[教堂]],这幢具有德国青年派风格的优美建筑,是青岛最具有代表性的[[德国]]建筑之一。<ref>[https://www.lillianblog.com/%E3%80%90%E5%B1%B1%E6%9D%B1%E3%80%91%E9%9D%92%E5%B3%B6%E6%99%AF%E9%BB%9E%EF%BC%9A%E9%9D%92%E5%B3%B6%E6%B1%9F%E8%98%87%E8%B7%AF%E5%9F%BA%E7%9D%A3%E6%95%99%E5%A0%82%E4%B8%AD%E5%8F%A4%E4%B8%96%E7%B4%80/ 江苏路基督教堂],lillianblog</ref> == 位置 == 江苏路基督教堂位于[[青岛市]][[市南区]]西部的[[江苏路 (青岛)|江苏路]]15号(该路中段东侧)一个8米高的小丘(该山丘曾被青岛原住民称为“青石山”,德租时期正式名称为“小教堂丘(上,坐北朝南,面向辽阔的[[黄海]],南侧设有一个小型广场。东侧紧邻信号山公园。这座教堂同时又是[[沂水路]]、[[龙山路]]等多条道路的[[对景]]建筑。它居高临下地俯视着青岛在[[德国]]占领时期最早建成的一片核心街区和一批最古老的街道:江苏路就是当年的'''[[俾斯麦]]街''',沂水路就是当年的'''迪德里希路'''。这些街道和两侧的建筑都经过德国建筑师精心的规划和设计,保留不少当年的德国建筑。沿地利街向西南300多米就是[[总督府 (青岛)|总督府]]广场,沿龙山路向东南相似的距离则可以到达豪华的[[青岛总督官邸]]——今日的青岛迎宾馆。 ==历史沿革== === 德国礼拜堂 === 1898年,青岛成为[[德国]]的租借地。德国人拆除原有的中国村落,重新规划了一个全新的欧洲风格的城市。根据1900年青岛的第一个城市规划, 总督府丘东西两侧的高地预留作教堂用地:东侧的高地建造一座新教教堂,西侧的高地建造一座[[圣弥爱尔大教堂|天主教堂]]。 新教教堂于1907年6月1日向在东亚的建筑师征集竞赛方案,结果,德国建筑师库尔特·罗克格(Curt Rothkegel)的设计方案被选中,但由于罗克格方案的钟楼风格太过现代,罗克格的图纸由设计师李希德(Paul Richter)与哈赫麦斯特(Hachmeister)改动后成为正式设计方案。1908年4月19日,这座教堂开工建造,到1910年10月23日落成使用。德国驻青岛总督府是这座教堂的出资建造者,教堂建成后作为旅青的德国新教各宗派信徒举行联合[[礼拜]]的会堂,不隶属任何[[差会]]或教派。教堂的正式名称是青岛福音教堂 ,俗称“德国礼拜堂”。 === 国际礼拜堂 ===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1月7日,[[日本]]军队攻占青岛。该堂宣布自立。四年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德籍传教士被遣送回国,于是该堂由在青岛的[[美国]]差会接管,供在青岛的外国信徒共同使用,称为“国际礼拜堂”。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中国北方的英美籍侨民均被关押进山东潍坊[[乐道院]](长老会教会大院)改建的集中营,于是该堂改由青岛[[同善会]]德籍牧师苏保志主持。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从1945年至1949年,德国信徒和美国信徒分别在上午和晚上在这里聚会,直到美军撤退,青岛被解放军接管(1949年6月2日)前夕。 === 改作他用 === 1949年12月,该堂被青岛市军管会宣布没收,房屋由当时的[[青岛医学院]]附属医院使用。当时,青岛市区供中国人使用的大约60座基督教堂仍继续开放。到1958年大跃进时,其中的大约50座被迫关闭,“献给国家,支援社会主义建设”;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剩余的8座教堂(如观象二路[[青岛圣保罗堂]]、清和路[[东镇路德堂]]、[[龙山路4号聚会所]]、[[济宁路浸信会]])也全部作为“四旧”被勒令关闭,[[牧师]]和传道人则作为“牛鬼蛇神”接受批斗和劳动改造。 === 江苏路基督教堂 === 在关闭了30年之后,1980年11月2日,由于中国政府的宗教政策有所改变,原青岛国际礼拜堂得以恢复[[礼拜]],成为[[文革]]后山东省第一个恢复开放的[[基督新教]]礼拜堂。当天,有500多名兴奋不已的信徒参加了由[[李崇恩]]、[[张天人]]、王德仁主持的复堂礼拜。 最初,由于青岛仅有一座基督教堂开放,这里仅简单的称为青岛基督教堂。此后,青岛又陆续开放了一批基督教堂(大致恢复到文革前的水平),但是信徒的人数则远远超过当年,仅在公开教堂聚会的就大约有六万左右,而且每年大约以2000人的速度在增加。这时,为了与青岛其他教堂相区别,该堂被定名为江苏路基督教堂。 ==建筑特色== === 立面 === 整个教堂体形纵横交错,高低相间。外墙装修采用黄色波纹墙面,[[蘑菇石]][[檐口]]、[[勒脚]]和包角,红瓦屋顶,上有绿色四棱曲线塔顶。钟楼高度36.47米,大厅檐口标高为9.36米。钟楼的三面外墙上镶有机械时钟,因而俗称为“钟表楼子”。 === 平面 === 该教堂建筑面积为1297.51平方米,能容纳1400人左右。平面为[[巴西利卡式]],设计了南北向长轴,中间是高大的矩形中央大厅,东、西、南三面设计了较低的侧廊。 堂区院内还建有二层楼房两幢。一幢是附堂,一幢是传教士住宅。 === 堂内布置 === 堂内设施布局属[[信义宗]]的格调。前方正中有[[聖餐桌]],上方是彩色玻璃拼成的[[耶稣]]画像,右侧是拾级而上的[[大理石]]砌[[讲道台]],聖餐桌左侧是施洗用的大理石盆。礼拜堂后方是唱诗楼,装有[[管风琴]]。堂内为大理石柱子和地面,做工装饰精细。窗户是彩色玻璃拼成的[[教会]]历史故事画面。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宗教]]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江蘇路基督教堂 (青島)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