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0.198.201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汨罗市大荆镇中学 的原始碼
←
汨罗市大荆镇中学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center><img src=https://hellorfimg.zcool.cn/provider_image/preview260/2235671786.jpg?x-image-process=image/format,webp width="280"></center> <small>[https://www.hellorf.com/image/album/3094?source=zcool 来自 站酷网 的图片]</small> |} '''汨罗市大荆镇中学'''大荆中学的前身是大荆公社[[农业]]初中班,它创建于1964年10月。当时公社党委安排李正荣老师筹建并主持农业初中班工作,隶属大荆文教[[领导]]。 ==教学设施== 最初农业初中班借设在桂花大队口前屋狄许元爹堂屋里,课桌是“八仙桌”,凳子是学生自带的,学生是李老师走家串户动员而来的,不足一个班,文化程度也不一,是农业初中班,故两条腿走路,既[[读书]]<ref>[http://roll.sohu.com/20130910/n386298496.shtml 读书这么好的事(图)],搜狐,2013-09-10</ref>又劳动。由于管理得好,教学劳动双丰收,办出了特色,得到了各界人士的赞许。1965年,大荆农业初中班被[[湘阴县]]评为“半耕半读先进单位<ref>[https://www.docin.com/p-1234052041.html 先进单位和个人评选条件],豆丁网,2015-07-24</ref>”。 社教工作队进驻大荆公社,工作队金队长认为学校办学条件太差,于是他与公社相关人士择址大荆大队南门岭上,即大荆镇阀门厂所在地。干群师生齐建校,于1965年下半年建成一栋4间纯土木结构的学校。1966年[[春季]],学校正式招收本公社高小(完小)毕业生一个班,命名为“大荆公社农业中学”,由当时公社宣传委员胡求林同志任校长,梅楚斌同志主持校内工作。当年第一批教员是梅楚斌、向建、黎海文、罗玉连、狄自德。学生半耕半读,学校开设政治、农业基础知识、[[语文]]、数学等课程。天有不测风云。1966年5月的一个夜晚,狂风大作,暴雨倾盆,土木结构的校舍弱不禁风,全部倒塌,成为废墟。当时住校的向建老师和黎海文老师住在靠厨房的低矮的总务室里,幸免遇难。“农业中学还是要办的。”当时社教干部和公社干部决定学校迁“荆山庙”遗址,即倒塌校舍的南门岭下。 ==校园建设== 师生们在公社干部的号召、指挥下,在“荆山庙”遗址上清基下脚,又开始了新一轮建校活动。一座土木结构的四合院校舍于1968年下半年终于建成。这时,学校也有了学农基地。为了真正办好这所公社最高学府——大荆公社农业中学,为当时的[[生产]]、生活服务,1972年公社党委任命中共党员、具有中师学历的朱建纲同志任农业中学校长。这年学校招收4个班学生,这时师资力量雄厚——县属高中和初中的下放教师和要求回乡建设家乡的教师来这里工作,如徐鸣皋、翁湘杰、张文、黎佐才、黎景阳、龙世普、蒋红巨、黄秉泉、刘良清等。这一年里,学校为配合“合作医疗”工作的进行,在全县率先办了一个医卫班,岳阳市一人民医院工作的刘早贵医生就是当年的学员。也就在这一年,大荆农业中学再次被评为县“教育先进单位”。随着“农业学大寨”全面展开,公社农田基本建设也紧接进行,大荆农业中学所在地也正好在土地平整[[范围]]之内。局部服从整体,忍痛割爱,学校只好另择地址。1976年,公社李德铭书记亲自委托桂花大队支部书记李国良同志(当时贫下中农管理学校)及中学朱建纲校长、张文老师对校址进行考察。他们从新联大队的“线鸡坡”到大荆大队的“烧鸡塘”再到桂花大队的“杨谷林”,三地相比对照,反复分析论证,最后本着适中就读和长远发展的原则,大家统一了意见,决定选址在今日大荆中学所在地——桂花村的杨谷林岭上(桂花岭上),亦即人们当时时髦称呼的“高中岭上”——当年公社办高中。黄土岭上,就是黄土高坡,高低不平,荆棘丛生。师生们在公社党委和学校的统一部署、[[安排]]和领导下,以锄头箢箕为建校工具,以愚公移山精神为动力,一场新的建校搬迁战斗又打响了。 至此学校进行了第三次修建、搬迁。“悠悠岁月,欲说当年好困惑……”当年大荆农业中学创建者之一的向建老师说:“当时学校各方面条件很艰苦,学生劳动积极性很高,老师们带头劳动就更不用说了。当时老师们除了给学生传授知识外,主要是带着学生搞宣传和搞劳动。[[劳动]]任务主要是砍柴、烧砖、捡卵石、打土、搬运建校材料等”是的,我们这次全面调查大荆中学校史情况,当年的老师、校友自然谈起了“三易校址”的艰辛之事,他们说这是大荆农业中学一段珍贵的历史,可以说大荆农业中学是全公社干群师生用双手垒起来的学校,是用双肩挑起来的学校。省地税局工作的刘亮根校友,曾在大荆中学工作过,他参加省青年教师写作[[比赛]],他的一篇《悠悠樟树情》就是当年第三次建校时的最好见证。昔日的小樟树苗,如今已是参天大树,径围不下3米,高高地矗立在校园中央,犹如荫凉的华盖,福荫着大半个校园,福荫着一届又一届校友从这里走向祖国的四面八方。这就是当年建设者的杰作。 ==二次命名== 经过一段地间的探索,人们开始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同时也认识到学生还是应以学文化知识为主。农业中学的局限性,主要是半耕半读,以学习农业基础知识为主。这样,虽说学生学了点知识,但微不足道,无论怎样也适应不了[[生产]]、[[生活]]、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人口的增长,全国各地盲目办学,没有从实际出发,也是事实。记得当时各大队都办了初中班,公社还办了高中。这样,就出现了师资力量和教学设备奇缺的[[矛盾]]。教学场地、教学仪器、教学教研等也很大程度难达到教育教学要求。随着教育形势的发展,1972年3月汨罗县教育局正式颁发文件,将“大荆公社农业中学”更名为“大荆街初级中学”。 ==参考文献== [[Category:520 教育總論]]
返回「
汨罗市大荆镇中学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