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7.82.108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汽车以太网 的原始碼
←
汽车以太网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center><img src=https://www0.kfzimg.com/sw/kfz-cos/kfzimg/dbeccbfa/c71f8e6ed9d3465e_s.jpg width="260"></center> <small>[https://book.kongfz.com/21680/7186137645 来自 孔夫子网 的图片]</small> |} 《'''汽车以太网'''》,作者: (德)克尔斯滕·马特乌斯(Kirsten Matheus),(德)托马斯·柯尼希斯埃德(Thomas K?nigseder)著,定价: 249.0,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日期: 23-04-01,ISBN: 97871117676。 机械工业出版社成立于1950年,是建国后国家设立的第一家科技[[出版社]],前身为科学技术出版社,1952年更名为机械工业出版社<ref>[https://www.maigoo.com/maigoo/6296cbs_index.html 中国十大出版社-出版社品牌排行榜],买购网</ref>。机械工业出版社(以下简称机工社)由[[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作为主办单位,目前隶属于国务院国资委<ref>[http://www.cmpbook.com/about 企业简介],机械工业出版社</ref>。 ==内容简介== 本书内括以太网简史、车载网简史、汽车以太网简史、汽车环境、汽车物理层技术、汽车以太网及其供电、汽车以太网中的协议、以太网技术在汽车中的发展以及展望。本书由OPEN联盟首、宝马以太克尔斯滕·马特乌斯博士与Technica Engineering技监托马斯·柯尼希斯埃德博士合著,在所有主要汽车制造商都在它们的量产车型或即将量产的车型上使用以太网技术的今天,本书必会对技术人员大有裨益。本书适合[[汽车]]电子技术人员以及车联网技术人员阅读使用。 ==目录== 第3版前言第2版前言第1版前言译者序缩略语时间线第1章以太网简史(基于一个汽车制造商的角度)11.1话说从头11.2以太网的含义41.2.1IEEE以太网41.2.2电信以太网71.2.3工业自动化以太网101.2.4航空以太网141.2.5汽车以太网161.3市场对比17备注参考文献22第2章车载网简史302.1车载网的作用302.2传统的车载网322.2.1早期的车载网332.2.2控制器局域网(CAN)342.2.3局域互联网络(LIN)392.2.4面向[[媒体]]的系统传输(MOST)412.2.5FlexRay452.2.6像素链接492.2.7消费链接522.2.8趋势和结局532.3车载网的责任552.3.1汽车制造商与供应商之间关系的作用552.3.2汽车制造商之间关系的作用58备注61参考文献63第3章汽车以太网简史683.1个用例:编程和软件更新683.1.1架构的挑战683.1.2潜在汽车接口技术693.1.3解决方案:100BASE-TX以太网713.2第二个用例:“私有”应用连接753.3突破:车用UTSP以太网763.4宝马内部接受UTSP以太网783.4.1终将是另一个车载网技术783.4.2适当的793.4.3汽车以太网在宝马的未来813.5一项新技术的产业框架823.5.1从专有解决方案到公开的标准833.5.2在IEEE塑造未来853.5.3支持的架构和组织863.6以太网在产业范围内的接受度88备注90参考文献93第4章汽车环境984.1电磁兼容性(EMC)984.1.1电磁的耦合机制994.1.2EMC标准1014.1.3EMC测试1024.1.4EMC源1044.1.5静电放电(ESD)1054.2汽车通信信道1074.2.1信道框架1074.2.2信道参数1084.3质量保证1114.3.1汽车半导体质量标准1114.3.2汽车以太网的共模扼流圈质量标准114备注115参考文献117第5章汽车物理层技术15.1汽车以太网信道1215.1.1100BASE-T1信道1215.1.21000BASE-T1信道1255.1.310BASE-T1(S)信道1305.1.42.5Gbit/s、5Gbit/s和10Gbit/s的MultiGBASE-T1信道1325.1.5超10Gbit/s信道1345.2100Mbit/s以太网PHY技术1345.2.1100BASE-T11345.2.2100BASE-TX的100Mbit/s1565.2.3基于MII(介质独立接口)的100Mbit/s以太网1575.31Gbit/s[[以太网]]PHY技术1595.3.11000BASE-T1技术介绍1595.3.21000BASE-RH综述1665.410Mbit/s以太网PHY技术1695.4.110BASE-T1S背景1695.4.210BASE-T1S PHY 技术1695.4.310BASE-T1S 多点技术1765.52.5Gbit/s、5Gbit/s和10Gbit/s技术1855.5.1MultiGBASE-T1背景1855.5.2MultiGBASE-T1技术1865.6其他数据速率技术191备注192参考文献196第6章汽车以太网及其供电46.1供电网络56.2通过减重节电76.2.1PoDL(Power over Data Line)86.2.2通过电源线传输数据96.3通过降低电力消耗节电2106.3.1在车内应用节能以太网(EEE)2106.3.2唤醒与休眠212备注216参考文献217第7章汽车以太网中的协议2217.1服务质量(QoS)、音桥(AVB)和时间敏感网络(TSN)2217.1.1AVB引入以太网2227.1.2音桥(AVB)应用实例2237.1.3代AVB协议及其在汽车中的应用2277.1.4时间敏感网络(TSN)中的关键控制信息2377.2交换机与虚拟LAN(VLAN)2447.2.1交换鲁棒性2447.2.2VLAN2457.2.3其他交换机配置2467.3因特网协议(Internet Protocol)2477.3.1静态地址和动态地址2487.3.2IPv4 与 IPv62497.3.3路由与交换2507.4中间件与SOME/IP2517.4.1“中间件”的定义2517.4.2SOME/IP的历史2527.4.3SOME/IP的特点2537.4.4服务发现(SD)2567.5网络2587.5.1汽车行业的需求2597.5.2攻击向量(Attack Vectors)概述2597.5.3网络解决方案与机制261备注266参考文献271第8章以太网技术在汽车中的发展2808.1系统开发过程概要2808.2软件设计2828.3网络架构2848.3.1电子电气架构相关要求2848.3.2电子电气架构相关选择2878.4测试与认证2958.4.1工具2968.4.2测试概念、测试机构与测试套件2988能与以太网2998.6经验教训303备注306参考文献307第9章展望310备注316参考文献317 ==参考文献== [[Category:040 類書總論;百科全書總論]]
返回「
汽车以太网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