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27.140.240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沈诞琦 的原始碼
←
沈诞琦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沈诞琦''',以全美女生第一名的成绩入选[[美国]]数学冬令营、物理全部满分、化学获得大学免修考试、环境监测课题获美国式创新奖和环境特别奖……翻开沈诞琦简历,不难理解正是这些傲人的成绩和学术研究能力帮她叩开了[[耶鲁]]、[[普林斯顿]]、[[斯坦福]]、[[哥伦比亚]]等8所美国名牌大学大门。 {{Infobox person | 姓名 =沈诞琦 | 图像 = [[File:D92e00f2d010c45da3b6f1bcd6a3d2e8.jpg|缩略图|center|沈诞琦]][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45889666825&di=91346331d3bf60e5edf0bc9345a7a823&imgtype=0&src=http%3A%2F%2Fvpic.video.qq.com%2F3388556%2Fk0347nm7szn_ori_3.jpg 原图链接] [https://image.baidu.com/search/detail?ct=503316480&z=0&ipn=d&word=%E6%B2%88%E8%AF%9E%E7%90%A6&step_word=&hs=0&pn=3&spn=0&di=72805559750&pi=0&rn=1&tn=baiduimagedetail&is=0%2C0&istype=0&ie=utf-8&oe=utf-8&in=&cl=2&lm=-1&st=undefined&cs=1040452898%2C630293753&os=439602893%2C611521062&simid=3388088763%2C240687344&adpicid=0&lpn=0&ln=122&fr=&fmq=1545879550054_R&fm=&ic=undefined&s=undefined&hd=undefined&latest=undefined©right=undefined&se=&sme=&tab=0&width=undefined&height=undefined&face=undefined&ist=&jit=&cg=&bdtype=0&oriquery=&objurl=http%3A%2F%2Fvpic.video.qq.com%2F3388556%2Fk0347nm7szn_ori_3.jpg&fromurl=ippr_z2C%24qAzdH3FAzdH3Fe_z%26e3Bnadn_z%26e3Bv54AzdH3Fet1j5AzdH3Fgzf04g09nah_z%26e3Bip4s&gsm=0&rpstart=0&rpnum=0&islist=&querylist=&force=undefined 来自百度网] | 图像说明 = | 出生日期 = | 出生地点 = | 国籍 =[[中国]] | 别名 = | 职业 =[[上海市]]青少年环保协会副理事长 | 知名作品 =莎士比亚悲剧<br>面对面的办公室 }} == 基本介绍 == 沈诞琦在[[复旦附中]],获得中国女子[[奥林匹克]]一等奖,两度获得全国计算机分区联赛一等奖。 在美国名牌高中塔夫特担任交流生时,通过层层选拔,她以全美女生第一名的成绩入选美国数学奥林、获得美国数学才能测试二等奖的好成绩,甚至被塔夫特数学教师誉为"所教过最适合学习数学的学生。"沈诞琦在交流一年中,物理全部满分,通过自学成功免修大学一年级化学。此外,沈诞琦的学术研究能力也为她加分不少。作为[[上海市]]青少年环保协会的副理事长,其如何使用植物吸收废电池毒性的课题在《[[上海环境科学]]》发表,在[[塔夫特]]时,关于丰年虾检测环境电池污染的课题获得康涅狄格州科学博览会二等奖和Audubon环境特别奖。在塔夫特交流的一年中,沈诞琦每天坚持张贴介绍中国趣事的传单,在食堂张贴介绍中国龙图腾的图片、在图书馆张贴英文版《再别康桥》…离开美国时,她积累了150多张,不少美国同学把纸片作为礼物索要。尽管竞赛、课题研究忙得不可开交,沈诞琦仍然每天花2个小时锻炼。 虽然手握8张名校录取通知书,但沈诞琦并没有迷失自己的方向。沈诞琦初步选定选修理科和金融,以便在兴趣与社会问题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的支点。 == 给附中的信 == 亲爱的谢校长、周校长、附中的老师和同学们: 今天是感恩节--美国家庭团聚的节日。我们这里下的第一场雪,大约有10厘米左右厚呢。我在我最好的朋友家里,一起打雪仗、堆雪人、吃南瓜火鸡、看了最新的大片《[[傲慢与偏见]]》,明天还要早起去农场砍圣诞树。洗漱完毕,躺在阔阔的双人床上,看着这个几乎和我上海二室一厅的家一样大的单人间,心中不由百感交集。 先前也在学校的网站上看到了施轶轮和秦瑞之的来信,其实这封信的大部分内容早在两个月前已经写好了,但是那个时候心中还有许多疑问自己找不到答案,好像这些疑问不能解决就不能在这信里完整的表达我的意思似的。 自九月来到[[康州]]的 Taft已经快3个月了。这学期我选满了六门课,几乎没有一个11年级的学生会选择那么紧的日程表。而我作为交流学生,却总想在短短的9个月里多多体验这里的全部东西。两门AP的理科(是这里最难的理科了)在我看来十分容易,物理至今在所有的大小测验上都一分未扣。学得那么轻松当然是附中两年理科班的训练有关。但是,这里理科教学的体系化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附中理科班的第一个月我就知道了微积分,而在这里我得知了每个符号,每步运算的具体意义。在理科班背的公式好像过了比赛就忘了,但是这里学的东西却稳固而扎实。其余的四门课,英语,历史,法语,表演,个个不是省油的灯。先前的两个月,笔头作业常常需要重做。我想尽一切办法提高这几门课的成绩。这学期英语的重头戏是一本晦涩难懂的《红字》,大段大段的人物性格分析和罕见的生词让我傻了眼,而老师每天布置的作业常常是40多页的阅读。我从网上下载了《红字》的中文版,每天中英文对照着看,加深理解。这个办法让我在诸多英语测验上得到了全班第一。我四分之一学期的平均分和期中平均分都远在Honor线之上。 我秋季选的运动是曲棍球, Taft实力最强而需要投入课余时间最多的项目。每天至少两小时训练,每周有两场比赛,如果是客场比赛花在路上的时间就超过了3小时。有一次,我们去马塞诸塞州比赛,11点出发,晚上回到寝室就是8点了。虽然很累,还时常输掉比赛,却十分十分快乐。在曲棍球队里,我充分体会到了美国人的sportsmanship, team spirit,在这个小小的团队里,我不断地弄伤我的队友,也时常被队友的棍子踢伤出血,我就这样交到了许多好朋友。 "学而优则赛",理科班的经历使学科竞赛成了一种习惯。在10月参加的康州数学联赛上,我取得了满分的好成绩。此外,我还参加了美国数学才能测试,(这是和AIME美国数学邀请赛齐名的美国数学国家队的选拔赛之一),在第一回合和第二回合比赛中都取得了好成绩。我在网上看到了Harvard-MIT数学邀请赛后,花了3个晚上的时间游说数学老师去怂恿校长准许我们参加,在如此积极的争取下,我们学校将在三月组队参加这个美国最具盛名的数学团队赛。 在繁忙的学习和训练之后,我时刻都牢记着我是作为中美文化的使者而来的。来校的第一天,我送给校长的见面礼是我精心绘制的国画。后来我从好友那里得知,校长十分得意地在教师大会和学生会大会上向大家出示这幅国画,以至于头几天就有好些人迎面撞上来就说:"Lily,我们知道你是艺术家呢。" 此外,我还和一个深圳来的女孩子每周一次一起做广播,我们的广播只播放中国音乐,介绍春江花月夜也介绍周杰伦。由于我们在节目中提问题送奖品,如此冷僻的主题竟然稳居收听率首位,而节目后我们俩的邮箱则一直爆满。 来Taft之后,参加的club大大小小不下十个。我最看重的莫过于 Diversity Committee,经过申请,选举之后,我作为Diversity Committee委员的第一次亮相就是在全校师生面前介绍一名来我校演讲著名的西班牙裔女诗人。当演讲结束后许多朋友都来祝贺我介绍得很成功,那位著名的女诗人则把我拉到一边对我说:"我和你很像,你17岁来美国,我来美国时也不过 19岁。但是我很羡慕你,你在这里可以很流利地和同学们交流,很勇敢地当众发言;我来的时候一句英文都不会,每天都在图书馆里学习。你作文得了3.5分可以重写,我作文交到教授那里马上得0分退回。你的机会比我好,你要好好珍惜。"那段话至今都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那天听罢之后心中十分温暖。这样一个19岁前从未学习过英文的女子可以在60岁熟练地运用英语写诗,这个世界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吧。 十多天前我向Diversity Committee提出想搞ChinaFacts的想法,每天向同学们介绍关于中国的一些有趣的风土人情。这项建议得到了大家的全票支持,老师第二天就像全校发邮件宣布了这个新闻。此后,每天我都会在学校显眼的位置张贴当天的ChinaFacts,欣赏同学们驻足观看的背影成了我最大的消遣。 与此同时,我一直尽力介绍我在这里的学习生活。在我临走前,上视纪实频道为我做了一期关于家庭教育栏目,在那期节目中,我就十分详细地介绍这个交流项目的目的。我坚持着抽空为几家上海的报社供稿介绍在Taft的种种经历,当我把这个告诉校长时,他热情主动向我提供可以写的素材。 比起读书,我更全力做的是融入这个学校,和许多完全不同的人交朋友。感恩节假期、圣诞节假期,学校方面说可以为我安排住在老师家里。但是我希望可以交到那些好到可以让我住到她们家中一起庆祝节日的朋友。这很难,因为多数美国人都会在假期安排旅行,但是当我告诉我的一个朋友我想和她一起过平安夜,因为那是我18岁的生日,她第二天对我说她妈妈为此特意取消了那天的航班,他们会带我到纽约过平安夜然后去波士顿旅行。我在佛蒙特州的一个家庭住了几晚,临走前他们告诉我他们就是我美国的父母,随时欢迎我住过去,如果我觉得他们家离学校四小时的车程太远,他们可以挑一个折中的位置,我们各旅行两小时以节省我的时间。为了这句话,我高兴了很久。 我深深希望着更多的附中的学弟学妹们能够在高中阶段就体验到美国式的教育和生活方式。我隔三差五地向招办主任询问有没有可能扩大附中学生的交流名额,或许是被我们的诚心感动,或许是被我们的优异表现吸引,招办主任拉来了自己的两个同样负责招生工作的好友一起到附中面试。如今,11月的面试已经顺利结束。不出意外的话,将有至少5名附中学生到新英格兰地区学习交流一年。复旦附中培养了我,时值附中55年校庆之际,我虽远在大洋彼岸,也希望倾尽个人之力向附中献上最诚挚的祝福。 在这里自然也不是事事如意,语言上的障碍还是小事,最关键的是常常在观念上感到不能接受。我并不是特别坚强的人,有时候会觉得只要一步一步走下去总会顺顺利利地成功,有时候则觉得好像无论如何也坚持不了了。在心中充满矛盾和迷茫的时候,我在Taft的老师同学们都不断鼓励和支持我。已经在美国读大学的附中校友还有远在华盛顿诗轶轮也常常给我中肯的建议。而我最坚实的后盾永远来自上海,来自我的父母和附中的老师同学们。我时常收到附中的领导和班主任李秋明老师的来信;他们还主动向我的父母询问我的近况。我短短10个字的email可以收到曾经一起共事的团学联朋友们近千字的回复。我不开心时打国际长途给高三正在紧张备考的朋友,讲了近一个小时后她最后问我:"还有什么要说的吗?还有什么要问的吗?尽管讲吧。"我临走时我们的课题只做了一半,我的搭档硬是在高三学习和化学竞赛之后把它完成了,每次我主动问他是否要帮忙时他都说一个人可以,前天我收到一万字的初稿,他说刚刚完成就第一个发给我,想听听我的意见。我想我在附中交到了许多几乎可以出生入死的朋友了,他们为我的每一点成功鼓掌;在我最艰难的时候,他们握着我的手一步一步走来。 有一件事实我一直矛盾着是否应该写下来作为这封长信的结尾。或许在这个问题上有诸多争论,但是我想把我最本真的想法告诉大家。在Taft不乏有从港台最上流的家庭来的同学们。台湾的同学,完全可以用普通话和我们交流,却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始终忌讳再三;香港的同学并不承认自己已经是十三亿同胞的的一员;纽约时报之类的主流媒体谈起布什访华时竟然说台湾是一个独立于中国的国家;大多数美国孩子提起中国只知道成龙的武打片。每次亲身经历这些事,我的心中满是愤怒,我的胸口激动得不能自制,我的眼里常常含满泪水,我向大家解释其实不是这么一回事,但是许多人显然并不当真。我觉得我在这里和祖国靠得更近了, "报效祖国"这句口号开始有了切实的意义,因为中国的实力还不够强大;中国的荣耀还没有众人皆知;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声音还不够响亮。可是无论旁人怎么看,"中国 "这两个字在我心中满是金灿灿的骄傲。我知道二十多年前美国人谈起中国人会用鄙夷的口气,当我告诉他们我从中国来时他们常常显得很惊奇,我盼望着十年之后他们或许可以用尊敬的眼光看待中国的朋友,或许可以像他们了解法国了解阿根廷那么了解中国。祖国的荣誉是我最值得捍卫的东西,而发扬光大这荣誉需要全体中国人无怨无悔的奋斗,在此与全体附中同学共勉! 沈诞琦 2005-11-25 [[Category:中國大陸社會事件]][[Category:公务员]][[Category:中国人]]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Br separated entries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Infobox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Infobox person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Infobox person/core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Argument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Infobox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InfoboxImage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Navbar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Separated entrie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TableTool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沈诞琦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