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16.62.198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沙漠之歌 的原始碼
←
沙漠之歌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3ef728bbcc8f402f9c43a1869da04b19.jpg|缩略图|右|350px|[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0912/3ef728bbcc8f402f9c43a1869da04b19.jpg 原圖鏈接][https://www.sohu.com/a/191383281_730713 证搜狐]]] 《沙漠之歌》在青海抗战剧团出炉,洛宾在搜集民歌过程中,已经酝酿要写一部描写草原风情的哈萨克族人民参加抗日的小歌剧。 随着剧团的成立,他想尽快写成此剧并为群众上演。 因此为此剧改编的歌曲,除了已完成的《我愿做个牧羊人》(即草原情歌)外,还收集了好几首哈萨克族短歌和舞曲共13首。 =简介= 王洛宾1939年创作的民族歌舞剧《沙漠之歌》讲述的是:在西北的草原上,住着一个信奉伊斯兰教的哈萨克族部落。 他们的游牧生活逍遥而浪漫,每逢刮风下雪,他们欢聚账房,弹起“冬不拉”,太阳一升起,又奔驰在茫茫的草原上,这就是当时他们所了解的人生意义。 什么日寇对我国的侵咯,甚至连国家的观念都很淡薄、模糊。在这个背景下,青年李凯主动走近哈萨克牧民,向他们宣传抗战。最初,哈萨克族牧民怀疑他的目的,尽管李凯做了许多努力,宣传工作收效甚微。面对困难,李凯没有气馁,一如既往地向牧民们讲述日本帝国主义的罪行,宣传抗战思想。当他观察到哈萨克族青年尔利和阿依莎这对情侣思想比较进步后,便想方设法地将他们争取过来,并通过他们向牧民宣传爱国思想。 尔利和阿依莎也积极地帮助李凯做宣传工作。日久见人心,不久,哈萨克族头领和牧民都接受了李凯,大家相处得非常融洽。 见时机成熟,李凯便向头领提议,将牧民集合起来,组成“抗日青年远征军”,上前线打日本人,头领允许,举行了一场盛大的联欢会,大家载歌载舞,草原上一片沸腾。一个黄昏,一支抗日远征军,在嘹亮的歌声中,离开了草原。 王洛宾创作这部歌舞剧的目的有二:一是使哈萨克人看了,给他们一种国家观念,并启迪他们的抗日意识;其次是外地人看了,使他们知道在抗战的西北后方,还有一些同胞需要组织起来,拧成一根绳,共同抗日。 =特色= 1、这是我国继阎述诗1934年最后一部歌舞剧《风雨之夜》之后又一部著名的抗日题材歌舞剧,特别是反映少数民族哈萨克族,作为中华民族之一员,与内地人民同具爱国情怀,同仇敌忾抗日救国,十分难能可贵。 2、其切入的思想理念是,日本人欲灭我,要灭国灭教,我们哈萨克穆斯林必须救国才能救教(伊斯兰教),说理非常自然,具备极其特殊的地域生活气息,因而使本剧更带有历史的深度。 3、艺术特点是歌、舞、剧三位一体,加上王洛宾亲自主演,可以说是四位一体,体现了创作和制作者王洛宾深谙歌舞剧艺术特质的良好素养;其自觉地吸收少数民族地区丰富多彩的歌舞元素作为现代歌舞剧的重要表达方式,保证了剧本艺术形态的本土性和时代性,使艺术创新完好地实现。 4、音乐布局丰富、合理:有叙事的、抒情的独唱,也有歌舞性很强的合唱,还有进行曲,男女声及合唱的搭配都较合理,另有一首幽默诙谐的器乐舞曲,也使曲体呈现变化多姿;音乐素材多用哈萨克民歌,突出体现了地域和民族风格。 5、这部歌舞剧很注重以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突出人物。例如,李凯在宣传抗战思想初期,为了让牧民打消对自己的怀疑,取得一位哈萨克族老妈妈的认可,李凯特意换上哈萨克族牧民服装,利用自己精通少数民族语言的优势,主动与老妈妈闲话家常,帮她挑水、拾牛粪,使得这部歌舞剧生活气息浓厚,非常贴近牧民生活。 6、当今流行的“在那遥远的地方”和“大坂城的姑娘”,其雏形分别是此歌舞剧的“我愿作个牧羊人”和“草原舞曲”,原曲谱和原歌词显然与当今流行的版本实大同小异,由此可见王洛宾作品的艺术生命力。<ref>[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GEYS201209008.htm 沙漠之花(下)——王洛宾的歌剧《沙漠之歌》]知网</ref> =创作起因= '''一个悲壮的真实故事''' [[File:9287811 9287811 1318743751203 mthumb.jpg|缩略图|左|350px|[https://img.pconline.com.cn/images/upload/upc/tx/photoblog/1110/16/c2/9287811_9287811_1318743751203_mthumb.jpg 原圖鏈接][https://dp.pconline.com.cn/photo/list_2191608.html 证搜狐]]] 王洛宾在甘肃酒泉参加西北抗战剧团时,接触了一些蒙古族学生,他对这些学生哼唱的蒙古族民歌非常感兴趣,一有时间,他便会搜集这些蒙古族民歌,并且经常对抗日剧团宣传八队的李亚铃编剧谈到自己欲将这些民歌编进抗日歌剧中的想法。 1939年,抗日烽火在全国熊熊燃起。此时,王洛宾听别人说起了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对蒙古族情侣,男的叫山道儿,女的叫曼莉,积极参加抗日宣传,相互鼓励、互帮互助,为宣传抗日做出了积极的努力。不久后,其中一人不幸牺牲,幸存的另一人仍然失志不渝,坚定地参加抗日宣传。在听到这个悲壮的故事后,王洛宾深深为之感动,将这个故事编进歌剧的想法在他的脑海中久久挥之不去。 1939年初,王洛宾再次踏上青海的土地。当他得知青海牧区有许多[[哈萨克族]]后,他高兴极了,一有闲暇,便深入牧区搜集哈萨克族民歌。与当地牧民接触多了后,王洛宾看到这些边远的牧区群众,有些连全国上下正在抗战都不知道,他忧心如焚,想在青海牧区以山道儿的故事为素材创作歌剧,向当地少数民族宣传抗战。<ref>[http://www.doc88.com/p-6833509203065.html 青海首部现代歌剧《沙漠之歌》]道客巴巴,2016-06-09</ref> =创作排练= '''王洛宾亲力亲为''' 当王洛宾决定要创作一部反映哈萨克族群众参加抗战的歌剧后,他便开始着手将平日搜集的民歌加以改编,如除在此之前已完成的《我愿做个牧羊人》(《在那遥远的地方》)外,还有《草原舞曲》(《青春舞曲》)《欢迎加入快乐集团》(《黄昏里的炊烟》)《[[流浪之歌]]》《奶子滚了》《我们的阿依莎》《我们是抗日远征军》《猎人之歌》《黎明之歌》《流浪的哈萨克》《爱子孙先要爱我们中华》《炒面敬朋友》《中国穆斯林进行曲》这13首歌曲,从1940年4月起,王洛宾便将其中大部分歌曲交给儿童抗战剧团,让孩子们提早熟悉、试唱。为使他们歌声和谐、音准符合要求,周宜逵先生作为音乐老师,每天都会带着剧团的孩子们到郊外排练;而剧团那只有十三四岁的孩子们也非常刻苦,从不倦怠,每天认真试唱;王洛宾若有空,便会与孩子们一起排练,耳提面命。 周老说,作为编剧,王洛宾为这部歌剧付出了很多心血。他对孩子们要求很严格,经常与周宜逵一起教他们唱歌,一遍又一遍,直到嗓子疼得发不出声来。[[歌剧]]中还有许多舞蹈场面和群众场面,王洛宾也亲力亲为,与儿童抗战剧团团长赵养天共同研究排练。 =创作效果= '''各界爱国抗日热情高涨''' 《沙漠之歌》排练好后,决定举行一场招待演出。周老清楚地记得,当时除了西宁市一些少数民族干部前来观看外,还有一部分社会代表人士和学生,共有二三百人。由于剧情简明生动、歌曲极富民族特色,观众兴趣浓厚,有些哈萨克族观众在台下跟着唱了起来,还有一部分人说:“这部小歌剧剧情简单,意义重大。” 之后,《沙漠之歌》先后在海晏、门源、刚察演出,每到一地,都会受到当地政府和群众的大力支持与欢迎,热情的牧民主动送来了演出需要的少数民族服装,并且用长木头搭起架子,上面铺上木板作为舞台,更有甚者还将家里的毡拿来让剧团用。据周老回忆,1941年夏,《沙漠之歌》在海晏演出时,因受到剧情感染,当舞台上演到各族群众组成抗日青年远征军即将开赴前线时,台下有三四名少数民族青年跑到后台要求参军抗日,使得全体团员倍受鼓舞,更加坚定了演好这部歌剧的信心。 周老说:“《沙漠之歌》是一部只有两幕的小歌剧,而且只演出了四场,但是在当时的青海,宣传了抗日救国的思想,使得青海牧区的少数民族群众增强了抗日救国的意识,这样的演出方式吸引了很多人,起到了较好的社会效果。解放后,这部歌剧中演唱的13首歌曲中除了《我愿做个牧羊人》和《草原舞曲》外,其他歌曲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这是非常令人惋惜的。” =作者信息= 王洛宾,男,汉族,北京市人,1913年12月出生,1934年7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艺术系。1937年11月在山西参加由丁玲领导的西北战地服务团,后受西北战地服务团委派,前往兰州等地做唤起民众的工作。1938年5月在兰州参加“西北战剧团”,进行抗日救亡宣传。1949年9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年随军进入新疆。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政治部宣传部文艺科副科长、新疆军区政治部文艺科科长、新疆军区歌舞团音乐创作员、新疆军区歌舞团艺术顾问等职。1988年6月离职休养(艺术一级,文艺六级)。1988年9月荣获中国人民解放军胜利功勋荣誉奖章。1991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王洛宾同志是一位具有强烈爱国精神的音乐艺术家。在中华民族危难之时,他毅然奔赴抗日前线,几次参加抗日宣传组织,积极进行抗日救国的宣传工作。他用满腔的爱国热情,先后创作了《老乡,上战场》、《[[洗衣歌]]》、《[[风凌渡的歌声]]》、《[[奴隶之爱]]》等大量抗日歌曲,唱遍华北前线,鼓舞了许多的有志青年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全国解放以后,他又满怀对新中国的热爱之情,创作了《[[萨拉姆毛主席]]》、《[[社会主义光芒照在我老汉的心坎上]]》、《[[亚克西]]》等100多首歌颂党和社会主义的歌曲,在整个新疆乃至全国广为传唱,鼓舞着各族人民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新中国而努力奋斗。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重获新生的王洛宾又积极投身于音乐创作,并以惊人的速度在短时间内完成了《带血的项链》、《托木尔的百灵》、《奴隶的爱情》等3部歌剧的音乐创作。其中以反映哈萨克族生活为题材的《带血的项链》,于1981年在北京参加全国会演,荣获二等奖。 王洛宾同志为传播和发展祖国的西部民歌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早在30年代,王洛宾还未进入新疆,就已经开始了对新疆民歌的收集整理,第一个把新疆民歌传入内地。在此后的半个世纪中,他的足迹遍布大西北,先后收集整理、改编翻译了十几个民族的700多首民歌,并创作了大量具有浓郁西部特色的优秀民歌,先后出版了8部歌曲集,使中国的西部民歌不仅流传全国,而且传遍了全世界。如《在那遥远的地方》、《[[半个月亮爬上来]]》、《[[达坂城的姑娘]]》、《[[阿拉木汗]]》、《[[都达尔和玛利亚]]》、《[[青春舞曲]]》等歌曲,至今在世界各地的华人中广为传唱。其中《在那遥远的地方》和《半个月亮爬上来》被选录入《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著作》。《[[在那遥远的地方]]》这首歌,还被世界著名歌唱家保罗.罗伯逊,卡雷拉斯等人作为保留曲目唱遍全世界,被享誊全球的巴黎音乐学院编入音乐教材,并于1992年10月荣获国务院文化部和中国唱片总公司颁发的“金唱片奖”。 王洛宾同志毕生致力于祖国的民族音乐事业。在他生命最后的几年中,还多次应邀赴[[美国]]、新加坡、以及我国的台湾省和香港等地,举办音乐会,进行讲学活动。1995年3月进行胆管癌切除手术之后,他仍然不顾年迈多病,以顽强的毅力同病魔作斗争,先后6次外出参加国内外有关文化交流活动,并于1995年6月赴北京出席了由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基金会主办的《王洛宾艺术生涯60周年文艺晚会》。他热爱祖国,热爱军队,热爱民族音乐。无论走到哪里他都牢记自己是一个中国人,一名普通的中国西部军人。他总是怀着对伟大祖国深切的爱,用音乐向世界展示可爱的祖国,积极向世界介绍祖国的民族音乐艺术,为促进中外音乐艺术的交流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王洛宾同志是享誊国内外的杰出音乐[[艺术家]]。他倾注毕生精力,搜集整理和创作了1000多首脍炙人口,广为流传的优秀民族音乐作品,取得了卓越的艺术成就,不少作品已成为我国民族艺术宝库中的经典之作,为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作出了重要贡献。 =视频= <center> ===《大漠之歌》合唱=== {{#iDisplay:g0505u2mdyo|640|370|qq}} ===沙漠之歌=== {{#iDisplay:e0182rps653|640|370|qq}} </center>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 910 音乐總論]] [[Category:歌曲]]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沙漠之歌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