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7.46.174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泰山碧霞祠 的原始碼
←
泰山碧霞祠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原图链接1qw.jpg|缩略图|[http://img1.gtimg.com/rushidao/pics/hv1/43/50/1685/109579918.jpg 原图链接]]] '''泰山碧霞祠'''位于[[山东省]]泰安市[[泰山]]极顶之南,[[天街]]东首,北依大观峰(即唐摩崖),东靠驻跸亭,西连振衣岗,南临宝藏岭,距[[岱宗坊]]约6.5公里,初建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 (1008年) 。原名昭真祠 ,金代称昭观 ,明[[弘治]]间 (1488━1505年) 改名碧霞灵应宫,又称碧霞灵佑宫,清[[乾隆]]三十五年( 1770 年)重修后改称碧霞祠,沿用至今。是[[道教]]主流全真派圣地,在道教宫观中极有代表性。碧霞祠为泰山最大的高山古建筑群,金碧辉煌,俨然天上宫阙,显示出古代中国劳动人民建筑之科学精巧,智慧之高超绝伦。<ref>[http://www.bixiaci.org/ 泰山碧霞祠]</ref> ==信仰文化== 在我国的北方地区,民众对碧霞元君的信仰极盛,信徒以之为奉神,祷之即应。在民间广为流行宣扬叙述泰山娘娘灵迹的《泰山娘娘宝卷》,道教也奉为教门经籍,纳入道书之列。碧霞元君的称号,也并非泰山娘娘的独有,南方的天妃[[顺懿夫人]]也有此号,《封神演义》又说余化龙为主痘碧霞元君。直到近代,碧霞元君之名才为泰山娘娘专有。另外,中国民间传说的碧霞元君更神通广大,能保佑农耕、经商、旅行、婚姻,能疗病救人,尤其能使妇女生子,儿童无恙。故旧时妇女信仰碧霞元君特别虔诚,不仅在泰山有庙,在各地也建有许多"娘娘庙",并常在左右配祀送子娘娘、催生娘娘、眼光娘娘、天花娘娘等四位娘娘。这种信仰至今仍很兴旺,人们仍不辞劳苦登上泰山绝顶,许愿还愿,向其祈祷,香火不断。 碧霞元君的圣诞为农历的四月十八日,一说农历的三月十五日,是时泰山碧霞祠和供奉碧霞元君的庙观均要举行隆重的庆典。 民间传说碧霞元君能佑众生,特别保护妇女儿童,有求必应。现在每年有逾百万的香客游人,登泰山朝拜碧霞元君,心香一瓣,祈神福佑。碧霞元君又称泰山老母,是北方地区传统民间最重要的信仰之一。历经上千年,特别是在明朝以后,对于中国北方地区传统文化产生重大的影响。 1983年,泰山碧霞祠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21处重点道教宫观之一。 1985年,这座千年古观重新交由道教组织管理,并作为宗教活动场所开放。<ref>[http://www.daoisms.org/article/sort022/info-225.html 道教之音]</ref> [[File:原图链接kderf.jpg|缩略图|[https://b2-q.mafengwo.net/s10/M00/ED/3C/wKgBZ1nLQhuABHEhAAo0mxaDBG037.jpeg?imageView2%2F2%2Fw%2F680%2Fq%2F90%7CimageMogr2%2Fstrip%2Fquality%2F90 原图链接]]] ==来历== 碧霞元君又称"泰山玉女",全称"东岳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中国民间俗称为"泰山奶奶"。 道教所奉女仙尊神之一。至于碧霞元君的来历: * 一说为黄帝所遣之玉女。据《玉女考》和《瑶池记》记载:黄帝建岱岳观时,曾经预先派遣七位女子,云冠羽衣,前往泰山以迎西昆真人,玉女乃-七女中的修道得仙者。 * 一说为华山玉女。但-般作为泰山女神,为泰山神之女。据明王之纲《玉女传》:"泰山玉女者,天仙神女也。黄帝时始见,汉明帝时再见焉。" * 一说为汉代民女石玉叶,凭灵泰岱。据《玉女卷》称:汉明帝时 西牛国孙宁府奉符县善士石守道妻妻金氏,中元七年甲子四月十八曰子时生女,名玉叶。貌端而生性聪颖,三岁解人伦,七岁辄闻法,尝礼西王母。十四岁忽感母教,欲入山,得曹仙长指,入天空山黄花洞修焉。天空盖泰山,洞即石屋处也。山顶故有池,名玉女池;旁为玉女石像。 可见汉晋时早有泰山神女的故事。汉代人还在泰山顶上雕刻神女石像,在泰山极顶修建玉女池以奉祀。[[五代]]时殿堂倾塌,石像仆地,金童之像漫涣剥蚀,玉女也沦落于泰山岳顶玉女池内。宋真宗东封泰山,还次御帐,在玉女池中洗手,一石人浮出水面,此乃玉女。宋真宗于是下令疏浚该池,用白玉重雕玉女神像,命有司建祠并更名为"昭真祠",遣使致祭,号为"圣帝之女",封"天仙玉女碧霞元君"。明朝时,将昭真祠又更名为"灵应宫",后又扩建,增大规模,为碧霞宫。赐号"碧霞元君"。道教吸收了上述信仰,认为碧霞元君乃应九炁而生受玉帝之命,证位天仙,统摄岳府之神兵天将,并照察人间一切善恶之事。 ==简介== 泰山碧霞祠是道教著名女神碧霞元君的祖庭,系元君上庙,祠为二进院落,以照壁、金藏库、南神门、大山门、香亭、大殿为中轴线,两侧为东西神门、钟鼓楼、东西御碑亭、东西配殿。 泰山碧霞祠大殿左右为东、西配殿。 东配殿祀眼光娘娘,传说眼光娘娘能治疗各种疾病,保佑人们眼明心亮、身体健康。 西配殿祀子娘娘。送子娘娘掌管人类生儿育女之事。香客往往在殿中用红布,包一个石膏娃娃带回家去,放在床上,以求娘娘赐子,称为拴娃娃。 东西殿之间是香亭,祀碧霞元君。封建时代,大殿轻易不开。只有帝王大臣才有资格进大殿朝拜元君,普通百姓只能在香亭中求祷泰山娘娘。 碧霞祠是一组宏伟亮丽的古代高山建筑群,由大殿、香亭等十二座大型建筑物组成。整个建筑以照壁、南神门、山门、香亭为中轴,左右对称,南低北高,层层递进,高低起伏,参差错落,布局严谨,显示了我国古代高超的建筑水平。碧霞祠大殿为五楹,九脊歇山式顶,瓦垄三百六十条,以象周天之数。盖瓦、鸱吻、戗兽、大脊等均为铜铸。檐下高悬雍正帝「赞化东皇」、乾隆帝「福绥海宇」巨匾。整个大殿雕梁画栋,睛天朗日之下,金光璀璨,蔚为壮观。 殿内正中神龛内的碧霞元君贴金铜坐像,凤冠霞帔,慈颜安详端庄。碧霞元君是道教尊奉的女神,俗称泰山娘娘、泰山圣母、泰山奶奶,传说是东岳大帝之女,宋真宗时封为「天仙玉女泰山碧霞元君」。道经中说:碧霞元君是西天斗母的化身,在泰山修道成真,位证天仙,受玉帝之命,统领岳府神兵,照察人间善恶。<ref>[http://www.mount-tai.com.cn/indexmove.aspx?VideoId=1476 泰山风景名胜区官方网站]</ref> ==建筑文化== <gallery mode="packed" heights="180"> File:原图链接eefg.jpg|碧霞祠[https://img1.qunarzz.com/travel/d9/1708/2c/0c8feb5625c390b5.jpg_r_720x480x95_7560dd2d.jpg 原图链接] File:原图链接qfhg.jpg|碧霞祠[http://img1.gtimg.com/rushidao/pics/hv1/98/50/1685/109579973.jpg 原图链接] File:原图链接ggffuy.jpg|碧霞祠[http://b1-q.mafengwo.net/s11/M00/B8/24/wKgBEFtz7gmABNHFAARz3RdWdrE75.jpeg 原图链接] </gallery> 据《泰山道里记》和《岱览》载,唐代前泰山顶上女神早有玉女或元君的称号。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东封泰山时雕玉女像,凿龛供于玉女池旁。至宋元年间始建玉女祠,金改称昭真观,明[[洪武]]年间重修,号碧霞元君,成化、弘治、嘉靖年间拓建重修,正殿施铜瓦,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铸铜亭(当时称金阙,现存岱庙)。清代[[顺治]]年间神门上增葺歌舞楼及石阁,[[乾隆]]年间建御碑亭及钟鼓楼,同治年间建香亭。其中在[[康熙]]年间因水冲庙毁而重修,道光十五年(1835年)又重修。碧霞祠现存建筑保留了明代的规模及明代的铜铸构件,建筑风格多为清代中晚期的风格。 南大门筑于重台上,前后廊式。廊下东、西山墙上筑神台,供[[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方护卫神铜像。正殿,上覆盖瓦、鸱吻、檐铃,均为铜铸,檐下有乾隆御赐匾额“赞化东皇”。大殿5间,面阔24.7米,进深15.1米,通高13.7米,四柱七架梁,重梁起架,十一檩前后廊式,九脊歇山顶,四角施角柱。正间宽5米,次间宽4.4 米,稍间宽3.45米,檐下施斗拱柱头科单杪双下昂六踩,斗拱上承托桃尖梁头,平身科各间数量不同,正间6柁,次间5柁,稍间4柁,均单杪双下昂五踩。斗拱上承托蚂蚱头,角科单翘重昂七踩,转角斗拱上承托宝瓶,檐下及后檐下亦施斗拱,形式与前面相同。屋面的筒瓦、大脊螭吻、垂脊、垂兽等构件皆铜铸。大脊上饰双凤缠枝花纹,戗脊有6个兽和1个仙人,檐上瓦钉处饰立体走龙,均为铜铸。歇山与山墙的交角处饰人物图案,每面9个。 殿内槽柱上施四柁隔架斗拱。柱上施井字形天花板,正间内斗拱相围呈八角形藻井,中间高浮雕盘龙戏珠。正间和西次间均设石雕仰覆莲纹须弥座神台:正间神台装木构雕花神龛,祀元君铜像,两侧为眼光、送生两神铜像;东次间神台供眼光奶奶及二侍女铜像,西次间神台供送子娘娘和二侍女铜像。正殿内悬康熙帝巨匾“福绥海宇”。祠以照壁、火池、南神门、大山门、香亭、大殿为中轴线,左右分列东西神门、钟鼓楼、御碑亭、东西配殿等建筑。结构严谨,布局紧凑,南北长76.4米,东西宽 39米,总面积2979.6平方米。照壁和火池均在南神门外,照壁下部石砌,上部砌作五脊墙顶,北面镶石板4 块,大书“万代瞻仰”。壁高3.45米,宽5.22米,厚0.65米。火池一间在照壁北,又名金藏库,砖石建造,面阔5.3米,进深5.3米,通高5.7米,无梁檩横砖发券,筒瓦五脊歇山顶。 面北开一门,东西山墙各开一窗,是香客焚烧币帛及香纸的地方。南神门外是金藏库,俗称火池,专供香客焚纸香。火池有照壁,大书“万代瞻仰”。门上有歌舞楼,门内东有东神门,西有西神门,盘道穿越其间。院中东为钟楼,西为鼓楼,北为重台。在火池北,石砌方形,顶部条石平铺。门宽2.7米,进深 5.26米,高2.73米,东西各有小房一间,门相对。门有歌舞楼3间,面阔9.79米,进深4.95米,通高4.9米,两柱六檩六架梁,重梁起架,卷棚歇山顶,东西山顶各开一拱形门,北面无壁。檐檩垫板等施墨线小点金彩绘。西神门与天街相连,东神门与通[[玉皇顶]]的盘道相接,两门形式相同,均石砌拱形门洞,高3.4米,宽3.25米,进深5.4米。上筑阁楼各3间,面阔8.8米,进深3.5 米,通高4.9米,二柱六檩六架梁,重梁起架,卷棚歇山顶,施墨线小点金彩绘。三神门间各有北向小房,顶部铺条石,将东西阁楼和歌舞楼连在一起,有石阶相通。 [[File:原图链接hgttt.jpg|缩略图|[http://image.xinmin.cn/2017/10/03/201710031611f4866bd5e51trd.jpg 原图链接]]] 钟鼓楼位于大山门前东西阁楼北,面阔、进深均5.4米,通高7.38米,方形重檐五脊歇山顶,灰色筒瓦,楼身施四通柱,上下层间施四楞木铺钉木板。上屋施角梁、扶角梁、金枋等起架。金枋上横置一圆梁悬挂兽钮莲口铜钟。施墨线小点金彩绘。大山门,5间,面阔19.8米,进深11.2米,通高12.15米,五柱九檩七架梁,中柱前后廊式,重梁起架,九脊歇山顶,筒瓦板瓦、大脊垂脊、勾头、滴水、螭吻、走兽等均铁铸。正次间中柱下装3门,稍间檐下砌墙开圆拱窗,内置青龙、白虎、文曲、武曲星君4铜像。檐下施斗拱,柱头科为单杪双下昂七踩斗拱;平身科每间4柁,也为单杪双下昂七踩斗拱。斗拱檐檩普柏枋、阑额、垫板、由额及雀替施墨线大点金彩绘。 东西御碑亭,位于大山门后两侧,方形,面阔进深均6.2米,通高7.9米,施四通柱,九脊重檐歇山顶,黄琉璃瓦盖顶。檐下施斗拱,一斗二升交麻叶头。下层四周砌墙。两碑亭均开一南向门及向院内的门。斗拱檩枋上施墨线大点金彩绘。亭内置乾隆登岱诗汉白玉碑。东西配殿各3间,面阔13米,进深7.7米,通高8.4米,四柱五架梁,七檩前后廊式,重梁起架,五脊硬山顶。檐下施斗拱,柱头科单下昂三踩。斗拱上承托抱头梁(蚂蚱头状),平身科,单下昂三踩。斗拱上托六分头,檩枋斗拱上饰墨线大点金彩绘。东配殿供眼光奶奶和二侍童铜像,西配殿供送生娘娘及二侍童铜像。瓦面的板瓦、筒瓦、大脊、螭吻、勾头、滴水、走兽等皆铁铸。院中为香亭,即明万历年间所铸金阙处,金阙后移山下。今亭重檐八角,内祀元君铜像。亭两侧有铜碑对峙:东为明万历年间《敕建泰山天仙金阙碑记》;西为天启年间《敕建泰山灵佑宫碑记》。 亭前有明嘉靖和万历年间铜铸千斤鼎和万岁楼。香亭,在正殿前院中,方形,面阔进深均5.8米,通高8.3米。亭身四通柱,周列角柱和辅角柱,共12根,形成下层环廊。柱上施斗拱、柱头科一斗二升交麻叶头,平身科每面8个,一斗二升蚂蚱头。上层柱头科斗拱单昂一斗二升三踩,平身科每面6个,影作一斗三升。黄琉璃瓦九脊重檐歇山顶。亭内设神龛,供碧霞元君铜像。院东南、西南偶是御碑亭,内有乾隆登岱诗碑。祠东为道院,明代置东公署,香税总巡官驻此。清代改为驻跸亭。院南为宝藏岭,上有巨石类狮,俗称狮子峰。<ref>[http://ghwz.blog.sohu.com/145822119.html 黄东雷泰山雪景系列国画作品"岱宗十景"],搜狐</ref> ==视频== <center>{{#ev:youku|XMzYwMzExMjM4NA}}</center>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670 中國地方志總論]] [[Category:690 中國遊記]] [[Category:927 宗教建築;陵墓]]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泰山碧霞祠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