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22.249.48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泰康圍 的原始碼
←
泰康圍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 <p style="background: #D8D8EB; color: #000000; margin:auto; padding:5px 0; "> '''泰康圍''' </p> |- |<center><img src="https://www.y-space.org/wp-content/uploads/2015/11/IMG_2731s.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y-space.org/portfolio_page/daa2015kt_8/ 圖片來自y-space] </small> |} '''泰康圍'''是[[香港]][[新界原居民]][[香港新界鄧氏|鄧氏]]興建的一個[[圍頭]][[圍村]],位於[[元朗區|元朗]][[錦田]][[錦田公路]]側[[錦田街市]]後方,與[[吉慶圍]]、[[永隆圍]]、[[錦水圍|南圍]]、[[北圍]]和[[錦慶圍|新圍]]合稱「錦田六圍」。<ref>[https://www.y-space.org/portfolio_page/daa2015kt_8/ 泰康圍],y-space</ref> ==歷史== 泰康圍跟吉慶圍同於[[明憲宗]][[成化]]年間由鄧璁及其他四人所建。 ===前清進士=== 泰康圍以出了清代香港境內第一位進士[[鄧文蔚]]而廣為人識。鄧文蔚為錦田鄧氏十七世祖,號泉菴,據[[嘉慶]]《[[新安縣志]]》《人物誌》載他年少好學。鄧文蔚是[[順治]]十四年[[丁酉]][[舉人]]、[[康熙]]廿四年乙丑科[[陸肯堂]]榜第三甲[[進士]],授[[浙江]][[衢州府]][[龍游縣]][[知縣]]。他於[[康熙]]八年「復界」後設立[[元朗舊墟|圓塱墟]]。其後他倡議在水尾村興建「鎮銳鋗鄧公祠」。其直系子孫於[[乾隆]]戊子年在泰康圍外興建「龍遊尹泉菴鄧公祠」,號「光裕堂」,祠堂週圍後來聚居成村,是為[[祠堂村 (錦田)|祠堂村]]。 ===五房爭產=== 「鄧光裕堂」現存共有五房人,於2007年最多人的第五房有逾150人,而[[男丁]]最少的第三房只得5人。自1960年代起,[[祖堂]]因政府收地而獲取巨額收益,各房之間為分配財產問題起紛爭。1981年第三房的司理,先後發生自用車輛被淋油破壞、居住房子被人用[[爆竹]]轟炸及被數十人圍毆恐嚇等事件,更需要報警處理;1982年第三房司理被迫出席司理會議時,於逾百名第五房成員包圍壓迫下簽訂「按人數分配財產」的協議。 2002年第三房成員因不滿其餘四房之司理擅自動用20萬元租地收入,以「派饑」名義分派予各房成員,於同年入稟[[香港高等法院|高等法院]]要求歸還已分派的地租。但被告一方反申索,指三房違反1982年時簽訂的分產協議,並要求即時攤分祖堂的7,300多萬元收地賠償。 2005年於高院開審爭產案,直到2007年初才告審結,原告一方的第三房獲得勝訴。法官首先裁定,依照《[[新界條例]]》規定,祖堂財產須分開收租和收地賠償兩部分分配,收租受傳統習俗約束,而收地賠償則由香港法律管轄。「派饑」因此應按照習俗得到全體司理同意方可實行;但在本案因原告一方一直反對,故裁定是次「派饑」屬不當,各房人要交回金錢予祖堂。至於7,000多萬元收地賠償,法官按照《[[普通法]]》原則判決,由於原告有成員是在簽訂協議後才出生,故原告的司理無權代表新成員簽約,協議已屬無效。 ==建築== 泰康圍最初立村時只是一條鄉村,四週沒有圍牆。直至[[清朝]][[康熙]]初年由於盜賊為患,[[鄧文蔚]]與鄧皆悅才倡議加建圍牆及挖深溝,並於唯一入口處裝置連環鐵門,以防禦寇亂。 ===鐵門事件=== 1899年,[[大英帝國]]透過《[[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從[[清朝]]租借[[新界]];同年3月28日,以屏出為基地的「達德約」發動「抗英揭貼」。英軍於4月17日佔領[[大埔 (香港)|大埔]],並繼續向錦田、元朗一帶推進。當英軍到達錦田時,遇到錦田鄉民憑著吉慶圍高大的圍牆和護城河,以鋤頭和木棍負隅抵抗。英軍久攻不下,惟有以炸藥擊破吉慶圍的圍斗,攻入圍內,正式佔據吉慶圍。英軍還把吉慶圍和鄰近泰康圍的連環鐵門奪走,作為戰利品,運回[[倫敦]]展覽。 錦田鄧族居民對失去祖傳鐵門耿耿於懷,屢屢要求索還不果。及至1924年,族人[[鄧伯裘]]與鄧煒堂再重提舊事,要求交還鐵門,正值當時正醞釀爆發[[省港大罷工]],時任[[香港總督|港督]][[司徒拔]]答應要求,輾轉在[[蘇格蘭]](一說是[[愛爾蘭]])尋獲鐵門,運回香港,據說英人刻意掉亂鐵門歸還,一對鐵門中鐵環較粗的是屬於泰康圍,另一半鐵環較幼則屬於吉慶圍。1925年5月26日,司徒拔親臨主禮,舉行交還鐵門儀式,重新安裝在吉慶圍圍門上,並立碑《吉慶圍碑銘》以誌其事。 泰康圍此後再没有加置鐵門,而圍牆亦沒有保存下來,現時只剩下象徵式的圍門和一幢西北角炮樓,圍門於1986年曾進行重修,大門上方置有一塊用[[小篆]]書寫「南陽華裔」的石匾。 ==習俗== 隨按[[香港新界鄧氏|鄧族]]的春、秋二祭和[[元宵點燈]]等習俗外,泰康圍還舉行七年一屆的「酬神化衣」,最近一屆在2014年舉行。雖然稱為化衣,但其實是一個迷你[[太平清醮 (香港)|醮會]],儀式略為簡單,仍然保留一般醮會的主要部份。 「酬神化衣」首先於年初在圍內神廳「慶福堂」進行問杯「打緣首」,選出10名緣首。到了年尾,便在圍門外進行為期兩天的科儀儀式。醮會開始前,先在圍門前進行「祭英雄」,然後前往圍外的水井進行「取水」儀式。而醮會唯一的旛桿豎立在圍前的車路口。再從圍內神廳迎請眾神和社稷等地方神祇到醮場,下午首先貼榜,然後開始「啟壇」儀式,至晚上進行「祭小幽」後結束首日儀式。第二日進行「早課」和「行朝」後,進行「啟榜」儀式。村民於晚飯過後合力抬[[大士王]]圍繞泰康圍走一圈,然後進行祭幽科儀,於「祭大幽」後再火化大士王。翌日還有「酬神」和「送神」。泰康圍沒有逐家逐戶地進行「行符」,只是給每戶派發「平安符」,讓大家拿回家於醮會結束後自行貼上。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730 亞洲史地總論 ]]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泰康圍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