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35.195.180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溫瑞塘河 的原始碼
←
溫瑞塘河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溫瑞塘河'''<br><img src="https://pic.baike.soso.com/ugc/baikepic2/11056/20160801113122-1724320589.jpg/300"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baike.sogou.com/v34054.htm 圖片來自sogou]</small> |} '''温瑞塘河''',旧名'''永瑞塘河''',又称'''七铺塘河'''、'''南塘河''',也被称为[[温州人]]的“母亲河”<ref name=":4">{{Cite news|url=http://epmap.zjol.com.cn/yc14990/201711/t20171107_5556016.shtml|title=温瑞塘河:梦里的水乡风情|author=季建荣|date=2017-11-07|work=浙江在线|publisher=浙江日报报业集团|accessdate=|language=zh-hans|format=}}</ref>,位于[[中国]][[浙江省]][[温州市]]境内[[瓯江]]和[[飞云江]]之间的[[温瑞平原]],北起[[鹿城区]][[温州城墙|温州旧城]]南门跃进桥,中由[[瓯海区]],南至[[瑞安市]][[瑞安城墙|城关东门]]白岩桥,全长34公里,因为古人以十[[里]]为一铺,故称“七铺塘河”。塘河干河面宽约在34~43米之间,以瑞安境内[[帆游埭]]为界:北段注入瓯江,属瓯江水系;南段注入[[飞云江]],属飞云江水系。 == 水文水系介紹 == 温瑞塘河温州市区至瑞安城关段为主河道,古称南塘河,明清时期称七铺塘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俗称永瑞塘河,后因为永嘉县地改属温州故易名温瑞塘河。干流河道北起自鹿城区[[温州城墙|温州府城]]小南门跃进桥,向南流经[[梧田街道|梧田]]、[[南白象街道|南白象]]、[[丽岙街道|丽岙]]、[[塘下镇|塘下]]、[[莘塍街道|莘塍]]等地,西折至瑞安市城关东门白岩桥,全长33.85千米,瑞安境内达20.4公里,温州市区境内13.45千米。河道一般宽度为50米,最宽处达到100余米,最狭窄则仅13米,中在梧田、南白象、丽岙的帆游有三处[[浅滩]]。河道弯道曲度半径一般为110米,最小达60米。温州市区至丽岙帆游段河床为硬泥质底质,帆游至瑞安县城东门则为淤泥质。温瑞塘河正常水位2.92米,警戒水位3.12米,危险水位3.62米。如遇到洪涝灾害,可以在北面通过划龙桥河等支流排入瓯江;南面通过瑞安段塘河、中塘河、人民河排入飞云江。<ref>{{Cite book|edition=第1版|chapter=温瑞片治理|url=https://www.worldcat.org/oclc/52078887|publisher=中华书局|date=1998|location=北京|isbn=7-101-02024-0|oclc=52078887|last=《溫州市水利志》编纂委员会|title=温州市水利志|first=|year=|pages=|work=第二节 河网}}</ref> [[会昌湖]]为温瑞塘河疏浚早期的工程,在唐代沟通温瑞塘河,当时湖面可以达到400余公顷。随着滩涂淤积和沿海围垦,温州地区海岸线逐渐向外移动,人们不断开凿新的河道,构成了纵横交错的温瑞塘河河网,主要干河有西山河、划龙桥河、中塘河、人民河等。 == 历史 == 温瑞塘河历史悠久,最早为温州海岸线与大罗山之间的[[海峡]],后随着[[海岸線|海岸线]]迁移,在[[西汉]]初期演化为[[瓯江]]入海南支,在[[东晋]]时期形成宽阔的水道。旧志记载其开凿于晋代,而根据史料主河道左岸本是唐代海塘遗迹所在,塘路修建于唐[[上元 (唐高宗)|上元]]至[[贞元 (唐)|贞元]]年间,到[[大和 (唐朝)|大和]]年间已成雏形。唐[[会昌 (唐朝)|会昌]]四年(844年),温州刺史[[韦镛]]主持治水,花费四年时间疏浚温州城市周边水道以防水患,将温州城中水向南导流至塘河,往北至环城河分支注入瓯江。南宋[[淳熙]]四年(1177年),温州太守[[韩彦直]]募集万余民众疏浚塘河,修成河道2.3万余[[丈]]。淳熙十四年(1187年),温州[[知州]][[沈枢]]重新修建塘河,重修段长70里,两岸砌石,河道从此保持稳定至今。明清两朝实行[[海禁]],因此温瑞塘河内河航运之利受到重视:明[[洪武]]、[[嘉靖]]、[[万历]]年间,于塘河均有疏浚整治之举;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瑞安人[[洪守一]]募资修筑[[瑞安城墙|瑞安县城]]东门至帆游埭段塘河40里,花费[[银两|白银]]总计4000余[[两]]。[[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永瑞”轮首航温瑞塘河,在温瑞塘河从事内河客运和货运;[[民初時期|民国时期]],塘河航运更为繁忙,航线延伸至诸支流。1949年以后,沿线各区县政府多次发动群众,拓宽和加深塘河干支线河道270多条,共长140多公里,并且在塘河干流新建、改建桥梁30多座。1984年,瓯江翻水站竣工,塘河可以直接从瓯江补充水源。1987至1989年间,瑞安市和鹿城区先后组织多部门会同地方乡镇,清理河道违章设障地带。 == 航运 == 温瑞塘河可通航20至30吨级船只,属8级[[航道]],为温州市区至瑞安[[内河航运]]的主动脉<ref name=":1" />。航道干流在吴桥分支至瞿溪、桐岭,在[[梧田街道|梧田]]分支到[[状元街道|状元]],在[[南白象街道|南白象]]分支到[[茶山街道 (温州市)|茶山]],在[[塘下镇|塘下]]塘口村分支到[[海城街道|梅头]],在[[仙岩街道|仙岩]]渔潭村分支到[[丽岙街道|丽岙]]。 塘河在南宋时有“八十里荷塘”之称,时诗人[[陈傅良]]云“石塘十里,巨石纵横鳞莘”,即证塘河当时已经修建有有石砌堤岸,元代曾经强令拆除砌石以筑城。宋代淳熙十四年(1187年),温州知州[[沈枢]]修筑南塘70里,在瑞安境内修有水闸56处。清代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瑞安知县[[劉畿|刘畿]]疏浚县城北河道,塘河连接[[護城河|护城河]],塘河与飞云江仅仅一坝相隔。民国三十年(1941年),温州市府令沿线地方肃清野[[莲|荷花]]以便利航运。1949年后,地方交通部门拨款改建跨航道桥梁,又对部分船埠河段挖深。[[文革]]期间,沿线居民修建屋舍侵占航道,1979年后逐步拆除了这些建筑。1982年,温州航管局疏浚梧田境内浅滩,自此温瑞线航道可以通航40吨级船只。后又在沿线修建[[碼頭|码头]]30余座。1983年,建成瓯江翻水站,能够在大旱季节维持一定航运水位。 温瑞航道自南宋即为温州运输要道,沿岸集镇也发展为水运港埠,旧时依靠人力或者风力帆船运输。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瑞安人[[孙诒让]]集资创办永瑞小轮公司,“永瑞”轮首航塘河温瑞两地,每日两班来回。至1949年5月温州解放,温瑞塘河私营航运汽轮行凡8家,分别为安平、通济、安利、通利、泰利、新公平、华胜、永强,有温州至瑞安南山、温州至梅头、温州至瞿溪、温州至桐岭、温州至瑞安鲍田、温州至茅竹岭共8条航线,拖船总计18艘,日客流量2000-3000人次。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后全部改为[[公私合营]],1958年温州市成立内港河内河航运站统一经营客运业务。1960年代,温瑞航线客流量激增,每日10多客运班次,客运仍十分拥挤。据1973年统计,内河运量达到616万人次,后因公路建设兴起,客流转为公路运输,1978年后航运业务由国有经营转为[[个体工商户|个体经营]]为主。<ref>{{Cite book|title=瓯海县交通志|publisher=海洋出版社|year=1993|isbn=7-5027-2432-X|location=北京|pages=|editor-last=施南勋|editor2-last=周松超|last=|first=|chapter=水路交通|work=内河运输}}</ref>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920 建築藝術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Cite book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Cite news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Configur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Date valid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Whitelist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溫瑞塘河
」頁面